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和 「認生」?

開始今天的養娃技巧的分享之前,咱們先來看看「分離焦慮」和「認生」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3歲以前,嬰幼兒在情緒發展(心理發展)上有四項主要任務:

  1. 掌握和調節對內、外部的事物反應。區別自我和他人。
  2. 學習如何表達、理解情緒。
  3. 建立依戀關係。
  4. 開始形成自我或自我意識的概念。

Step 1:掌握和調節對內、外部的事物反應。區別自我和他人。

接地氣說法:怎麼寵溺都不嫌多。

新生兒不舒服的時候通常會瞬間情緒失控,而一個平靜的成年人的及時回應就可以幫助嬰兒平復情緒,並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慰藉。撫養人的敏感度和回應方式是幫助寶寶學習情緒調節的最有力的支持。當嬰兒在哭泣的時候,得到了父母及時的安撫,那麼ta就開始了解自己並不是孤獨的,ta可以哭,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日復一日學會如何積極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嬰兒的訴求總是被忽略,或是在虐待和打罵中成長,他們通常難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長期的高壓力環境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甚至成年後也會出現一些非適齡行為,比如吃手,啃指甲等,以這種非常原始的生理應激反應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Step 2: 學習如何表達、理解情緒。

接地氣說法:情緒不分好壞,抱抱負面情緒。

一些科學家在探討不同情緒出現順序的時候發現,悲傷、厭惡和驚訝這三種情緒在剛出生的小寶寶已經有了!4個月左右會出現憤怒和快樂的情緒,6個月後出現恐懼和害羞的情緒。

所以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有多麼捨不得寶寶體驗負面情緒,都沒有辦法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所有情緒都是與生俱來的,天賜的,沒有高低貴賤,都是形成一個完整人格的必要條件。生而為人,自然期待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寶寶也想要活到淋漓。

Step 3: 建立依戀關係。

接地氣說法:我會一直陪著你。

精神病學專家、依戀領域研究的先驅約翰鮑爾貝說,「嬰幼兒應當與多個重要的成人建立依戀而非僅僅母親。若在幼年依戀關係無法建立,將會對個體健康的社會性和情緒發展造成終生的影響。」

在1999年,他還列舉了嬰兒與他人依戀關係發展的順序

階段一(0~8-12周):區別性有限的社會反映階段。在出生的頭三個月,撫養人應當給予寶寶充分、及時的滿足和回應。

階段二(2~7個月):區別的社會反映階段。寶寶開始識別出父母與他人,開始更傾向於與父母(特別是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開始出現對於陌生人的恐懼,也就是認生。

階段三(7~24個月):主動尋求親近與區別的對象接觸的階段。被這個名詞整懵了沒?哈哈,其實就是開始了「分離焦慮」和「認生」的階段。

Step 4: 自我意識。

接地氣說法:寶貝,你不是我生命的延續,你是你自己。

寶寶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為自出生就開始「思考」偉大的哲學命題了——「我是誰?」

從出生開始,ta開始體會到來自自己的觸摸和別人的觸摸是不同的,開始體會到閉上眼和他人將燈關掉的感受是不同的,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開始體會到事情可能有時候並不會總是順意(比如,寶寶哭是因為餓了,撫養人卻誤以為尿片要換)。但恰恰是這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匯聚成了寶寶寶貴的生活經驗,ta開始明白自己是獨立於他人存在的一個人,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區分自身和他人,是寶寶嬰兒期情緒發展的主要任務,自我意識在隨著孩子進入更大的社交圈後不斷得到修正。

面對3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可以理解他們一直在兢兢業業完成這4項走向獨立的使命,那麼就能依此分辨出孩子的適齡行為與不良行為,從而減輕為人父母的焦慮,可以更好地陪孩子成長,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Bowlby, J. (200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心理學基礎先聊到這裡,下面我們看看現實中有哪些技巧可以幫你舒緩孩子的焦慮、恐懼情緒吧。

看技巧之前先默念三遍咒語:

哇,贊哦,我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和「認生」了耶!

哇,贊哦,我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和「認生」了耶!

哇,贊哦,我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和「認生」了耶!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家長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表現時,總是會非常的擔心。我們期待的理想的情況就是,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會笑著跟我們說再見,然後大步踏進學校,放學後再跟家長分享一下學校的趣事,堪稱完美。其實現實體驗更豐滿:一些孩子在剛去幼兒園的一個月是不會哭的,因為很新鮮,新玩具新環境。但是到了第二個月、第三個月,新鮮感沒了,分離焦慮才來。像我們成年人過個黃金周,春節假期不也是忘乎所以不想上班么。

分離焦慮是對於依戀對象分離的恐懼,它是件好事,因為是孩子健康正常的社會性和興趣發展的體現。如果父母可以對寶寶的分離焦慮以理解的支持的方式回應,寶寶就能從我們和自己的安撫方式中獲得信任和自信。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小技巧,可以看看看哪些是適合你家的情況的,或者哪些可以改良利用的,可能會對您有些啟發:

  1. 給孩子的日常安排有規律的從容的生活,尤其是在新的生活模式開始的時候。
  2. 在分離前進行特定的行為,比如擁抱、親吻、道別、揮手,甚至可以做一個小遊戲,說一個小秘密等,最好這個事情是寶寶和你一起想出來的,一起決定的。
  3. 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孩子適應新環境,比如額外約班上的小朋友出來玩。
  4. 給寶寶隨身攜帶一個他非常熟悉的小物件,比如小背包,小手帕等,隨ta一起去學校。
  5. 在孩子出生後,每次要出門都要告知孩子,說再見、揮手、親吻、擁抱。

    不管任何時候,都絕不能不告而別,或者欺騙孩子「我不會離開」後走掉。告訴孩子事實,讓孩子在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面對結果從而樹立信心。
  6. 告別儀式過後媽媽轉身走要果斷,不要讓寶寶誤以為他的哭鬧可以使事情發生變化。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剛開學的幾天,媽媽和寶寶在幼兒園門前依依惜別哭成一團,非常感人,不過其實這對於寶寶學會獨立是沒有好處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對環境情緒非常敏感,甚至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不重要,你當時如何表達情緒才最重要。孩子是個非常棒的情緒覺察者,卻是個很差的情緒解釋者。一個在幼兒園門口崩潰傷心的媽媽,會使寶寶將負面感受與幼兒園聯繫起來,更加加重了自己的焦慮。溫柔與堅定並存確實非常難,不過也是我們新手媽媽的一個目標啦。

  7. 家長反思是否是自己過於焦慮。

    主動積極疏導自己的情緒,並以積極的心態看到這件事情,因為學會融入新環境,學會與媽媽分離也是寶寶學會的新技能,獲取的新經驗呀!
  8. 在平時努力維護自己一個穩定的,可以依賴的,可靠的形象。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分離這件事做小練習小遊戲。第一次分離練習可以是非常短暫的,但依然儀式齊全,而後慢慢拉長時間。幫助寶寶切實意識到和媽媽分離並不意味著媽媽不見了,而是媽媽只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做自己的事情,我也有自己的事情,媽媽一定會回到我身邊。注意:這個階段的寶寶是無法理解「我很快就回來」這句話本身的,所以我們要用行動、遊戲、故事等一系列具有儀式感的安排讓孩子從生活體驗中慢慢明白。

如何應對認生?

認生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一種典型情緒,同樣也是標誌著寶寶認知能力、社會性和健康的心理發展。寶寶在學習這如何區別父母等親近的人和陌生人。

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建議,可以參考哦!

  1. 不要讓旁人貿然地抱起寶寶。

    很多大人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對於寶寶來說可能是初相識,還是個陌生人。所以在幫寶寶介紹新朋友的時候,不要貿然講孩子遞到陌生人的手上,接納孩子的拒絕。
  2.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觀察周圍的人和情景,寶寶需要一段時間對陌生人進行評估,以及觀察預測可能的情況。
  3. 如果不得已要變更某一撫養人(比如保姆)的話,一定要留出一段時間的緩衝期。

    比如可以邀請新的撫養人與舊的撫養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讓寶寶可以慢慢接受一個陌生人進入他的生活。
  4. 在接受新的保姆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扮演一個情感後盾的角色,父母所給予的愛和支持應當是穩定的,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安全感的來源。
  5. 尊重孩子的決定,讓他自己來決定是親近還是拒絕,哪怕他只是個嬰兒。
  6. 給孩子提供並隨身攜帶一些他熟悉的、手感舒適的夥伴,比如之前解決分離焦慮里提到的小背包、小手帕或小毛絨玩具。
  7. 讓孩子觀察自己或其他熟悉的人與陌生人的互動過程。

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是主要寫給家有0-3歲寶寶的爸媽。如果你的家有上了幼兒園的娃,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小技巧外,給你一個絕招:相信孩子的感覺。因為3歲以上寶寶心理基本可以自我消化、自我安撫自己的「分離焦慮「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情緒感受力非常敏銳,但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所以如果寶寶在入園後出現非常劇烈的負面情緒、非常低落反常、持續表達自己不喜歡幼兒園不喜歡某老師,那麼家長就要採取措施幫助孩子了。不一定是學校里發生了很極端的虐童情況,但老師不夠耐心、沒有和像孩子相處的能力、不懂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這都是會給孩子帶來額外的焦慮和壓力的。幼兒園好不好,老師好不好,相信孩子可以告訴你。

感謝看完本文的你。希望這篇文章能在養娃的路上帶給你些幫助。

你有什麼應對寶寶「分離焦慮」和「認生」的小妙招嗎?留言告訴我吧!

做個好媽媽,我們都是初學者。但還好,我們不孤獨。


推薦閱讀:

如何讓寶寶改掉愛玩手機愛看電視的毛病
孩子每天恐怖的哭醒,然後不睡該怎麼辦?
自謙是一種過時的套路
寶寶在吃飽情況下,每隔半小時吃一次,會有母乳嗎?
帶娃,節奏很重要

TAG:育儿 | 父母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