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花三年時間幫孩子尋找內在驅動力, 最終歸納為這五個原則!
個在外表上總是表現出努力勤奮的孩子,若「內心動作」並非源於熱情、愛、探索和追求,他很有可能是被某種外部評價或客觀物質的獲取而驅動,因而孩子那些表象中的堅持和努力並非能夠證明他已擁有了內驅力。
孩子的教養過程中,若一直依賴於外部評價或物質獎賞來刺激孩子的成長動力,其本質和訓練馬戲團的小猴子並無差異。而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差別,就在於人能夠更加理性地自省、自控、自我調整從而獲得自我成長。
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建造其內驅力,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動作,而非僅僅是表象動作。
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Angela Duckworth 在 TED 論壇發表了關於 Grit(堅毅)的演講,這個視頻隨即風靡全世界。在美國 TED 的網站上,這條視頻的點擊率已超過1100萬:
Grit 是指對長期目標的持久熱情與堅持。根據 Angela 的研究,Grit 是決定一個人的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比 IQ、考試成績、家庭收入或者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都更大。但 Angela 在那時的演講中也坦承:「至於如何培養孩子的 Grit,我還不知道。」
三年後,Angela 終於對這個問題做了系統的回答。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Angela Duckworth著,中英文版《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這本書一問世,就迅速成為亞馬遜教育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在美國亞馬遜的網站上,這本書的評論有700多條——這是我在亞馬遜見過的評論最多的教育類新書。
最近GRIT的中文版《堅毅》剛剛付梓出版,我帶著極大的好奇翻開了這本書。此前各類 Grit 相關的推文已經讀過很多,自以為對Grit的概念很熟知了,但是讀完 Angela 本人的書之後,才有了一種正本清源的感覺。
從 What,Why,到How;從育己到育兒。Angela 通過清晰完整的邏輯框架,配以大量的人物訪談、科學評測、文獻引用,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熱忱的科學家和媽媽。歷經十年對堅毅品質的研究成果,我讀過很多育兒育己的書,《堅毅》則是其中科學性和嚴謹性最強的一本。如果簡單梳理的話,作者認為培養堅毅力,要遵循五個原則:
原則一:堅毅不只是堅持
很多人看過 Angela 的演講視頻,會說:「Grit 我知道,就是堅持努力不放棄唄。」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Grit 的含義中,不止包含堅持不懈的努力,同樣重要的是驅動努力的熱情。
簡單來說:Grit=熱情+堅持
為什麼熱情如此重要呢?如果說,堅持是一種狀態,那麼熱情就是驅動堅持的燃料。沒有熱情的堅持,還不如不堅持。
我有個朋友,她小時候被父親強迫練鋼琴數年,一直考到七級。從那之後,她就很少再去碰鋼琴了。
她成年後,喜歡上了打羽毛球。沒有人強迫她,她卻不斷精進,拿了很多業餘大獎。打球越久,對羽毛球的喜愛越強,訓練也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同一個人身上的兩次「堅持」,正好對堅毅做了最好的詮釋。只有帶著熱情的,自我驅動的堅持,才是真正的堅毅,才能真的走向卓越和幸福。
那麼有了熱情的「燃料」,就可以一直堅持了嗎?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年輕的創業者,對 Angela 說自己「很堅毅」。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為自己的創業項目籌集資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還熬了幾個通宵。
但是他也坦承:「我可能不會在幾年裡做同一件事。」 Angela 說這還不算夠堅毅。很多初看起來很有前途的事業沒有發展下去,很多樂觀的商業計劃最終都扔進了垃圾桶里,都是因為堅持得不夠久。對堅持這件事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強度,而是長期的耐力。
所以,成就卓越需要熱情與堅持,二者缺一不可。Angela 的書里有一句話,是對堅毅的最好詮釋:「做你所愛的事,並持續地去愛。」
原則二:愛與堅持,相互促進
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朋友黯然地對我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也見過不少年輕人,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真愛」,卻最終迷失在尋找中。
Angela 說,儘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其中的一切都是你喜歡的,但是研究發現,工作與個人興趣的匹配度越高,我們就越能發自內心地努力,並獲得幸福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原本以為「真愛」的感覺,是尋尋覓覓之後的一瞬間:「哇!我找到了!」 Angela 起初也是這麼想。然而,走訪了眾多熱愛事業的成功人士之後,Angela 才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對某件事堅持了一段時間、深入地投入之後,熱情和興趣才會越來越強烈。凡事淺嘗輒止,到處「種草」,「真愛」是不會發生的。
換句話說,愛與堅持,是相互促進的。越堅持,越熱愛。沒有最初的喜愛,也不會有之後的堅持。但沒有持續的投入,就不會有更深的熱愛。
對於已經嘗試了很多卻仍然迷失的人來說,需要的不是繼續尋找,而是在一件事上持續投入和堅持。也許你投入之後就會發現,你所熱愛的不在「遠方」,就在你的眼前。
原則三:尋找和「試錯」,依然重要
有一件感興趣的事,並一直堅持下去,就會越來越喜歡,成為「真愛」嗎?那可不一定。Angela 告訴我們,尋找和「試錯」的階段,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書中引用了體育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在專攻一項運動之前嘗試過不同運動的運動員,發展會更好。因為早期的廣泛嘗試,能幫助運動員確定哪項運動更適合自己。跳過這個「嘗試」階段的人,雖然早期的競爭優勢明顯,但後期倦怠的可能性會更大。
就像結婚前常常要談幾段戀愛一樣,探索和嘗試的過程,能幫助我們發現,什麼是更適合自己的。Angela 本人,也是經歷了教育公益項目創始人、生物學研究生、管理諮詢、數學老師等很多角色後,最終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服務於教育的心理學家。Angela讀心理學博士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屬於「半路出家」,此前也並沒有太多心理學背景。
然而,她經歷了近十年的尋找和嘗試後,已經對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相當篤定。所以,她堅毅地投入到她的研究中,對 Grit 這個課題充滿熱忱地研究了十年。試想,如果沒有她之前的相關經歷,她也不太可能對 Grit 有如此持久而堅定的熱情。
對於早期培養興趣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廣泛嘗試更加重要。孩子們不關心未來的成功,更關心當下的快樂。因此,秉持堅毅作風的 Angela,卻呼籲天下父母:遊戲先於努力;而且,鼓勵至關重要。尤其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孩子們更需要鼓勵和自由,才能弄清楚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
研究發現,專橫的父母和老師,會削減孩子們的熱情。充滿熱情並積極鼓勵的導師,對發展孩子的興趣起到很大作用。
原則四:堅持之道,刻意練習
所以,父母之道,在於平衡。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們在感興趣的事情上,堅持投入一段時間的努力,然後再談「喜不喜歡」。另一方面,也要給孩子們自由,讓他們廣泛的嘗試,才能找到孩子們願意為之長期努力的方向。
Angela 家裡有一條家規:「難事原則」。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難事」,但要承諾堅持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不能放棄,之後可以選擇退出或繼續。
她的大女兒在多年裡,先後嘗試了芭蕾舞、體操、田徑、手工及鋼琴之後,最終在中提琴上堅持了下來,而且興趣一直在增加。這個兼顧了堅持和興趣的「難事原則」,家長們不妨一試。
對於熱情有餘,堅持不足的我來說,努力堅持練習,是最挑戰的部分。相信和我有相同感受到人,不在少數。但是,愛迪生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Angela 也在書中列出了這樣的公式:
天賦×努力=技能
技能×努力=成就
可見,通向成就的道路上,成倍的努力堅持是繞不過去的。那麼如何堅持呢?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即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時間達到1萬小時(或10年)就會成為這件事的專家。
事實證明,1萬小時定律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坊間有些廚藝達人,並沒有真的做過1萬小時的飯菜,卻廚藝精湛。然而,更多普通人做飯遠遠超過了1萬小時,但並沒有成為名廚。所以,對於堅持這件事來說,投入足夠的時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練習的方式。
Angela 援引心理學家 Ericsson 的研究,告訴我們要想走向卓越,需要「刻意練習」。首先,要專註於整體表現中的一個非常小的方面,設立一個改進目標。然後全神貫注地投入努力。最後,積極尋求外界的反饋,並不斷進行持續改進,直到達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高手們絲毫不會被負面反饋打擊,反而會主動尋求負面反饋,並努力改善和提升自己。這樣的心態,我們普通人同樣是可以學習和培養出來的。
刻意練習是件苦差事,但並不是沒有回報的。首先,經過刻意練習實現技能的提升,會帶來成就感,並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興趣和熱情。而且,隨著刻意練習的增加,一種神奇的「心流(Flow)體驗」也會不斷地造訪。
心流出現在面臨高水平的挑戰而且自己認為能「應對自如」的情況下。很多音樂家、畫家、運動員都體驗過這樣的感受:「彷彿自己不存在,無需思考,只是行動。時間一晃而過,一切都那麼美好。」
Angela 還告訴我們,堅持刻意練習的不二「法寶」,就是培養習慣。大量研究發現,當你養成每天固定時間和地點練習的習慣時,自然就會堅持下去。有一位作家,記錄了161位藝術家、科學家和其它創作者的普通一天,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每天習慣於用數小時進行刻意練習。
了解了心流的美好體驗,和培養習慣的「法寶」,下面需要做的就是付諸行動。無論是多麼美好的理想,優秀的創意,或喜愛的事業,實現的必經之路都是:堅持練習!
原則五:關鍵是如何面對失敗
Angela 在她的 TED 演講里已經提到,堅毅和成長型心態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成長型心態呢?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面對挑戰和失敗,具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會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相反,具有固定型心態的人,會將這些解讀為「我不行」的證據,認為自己不夠好。
亨利·福特說:「不管你認為你能或不能,你總是對的。」 可見,成長型心態和固定型心態的人很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在內心深處是否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變的更好。
那麼,兩種不同的心態是如何形成的呢?成長型心態的研究者 Carol Dweck 教授認為,一個人的心態取決於他個人的成敗經歷以及他周圍的人反應。
研究發現,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被讚揚「聰明」而不是「努力」的孩子,會更容易具有固定型心態。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表現只和先天的「不可改變」的因素相關。即使很多父母和老師已經學會了誇孩子「努力」,但是我們內心對「聰明」的偏愛,也會從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行為流露並傳遞給孩子。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偏向於擁有固定型心態的,包括 Angela 和 Carol 也是如此。不過 Angela 強調,每個人內心的悲觀主義者旁邊都住著一位成長心態的樂觀主義者。
所以,只要相信改變真的可以發生,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成長心態」。對於家長來說,與其指望用學來的「成長型話術」去教出一個「成長型」孩子,不如先從自己開始,做一個有成長型心態的人。
我是李青,一家創業公司的合伙人,同時也是一名寶媽,在教育孩子的事業中,我深深的明白養育孩子的艱辛,我們一直都在跟時間賽跑,跑慢了,十倍的補習班和百倍的金錢也於事無補,那時,哪怕付出再多也無法彌補你心中的痛,如今,我也收穫了育兒路上的喜悅,我的兩個孩子,都聰明懂事,取得很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得到過太多太多人的幫助,為了讓大家少走彎路,我組織了一個線上交流群,分享我的育兒知識和經驗,裡面有大量的乾貨和資料(包括繪本、音頻、視頻等),解答你育兒路上的困難和疑惑,具體可以加我的助理微信:gsyy8803
推薦閱讀:
※寒假必讀:讓孩子的作業變成遊戲!
※#該不該讓女兒有優越感#?
※如何增強孩子前進的動力?
※一個將近無法管教的兒童該如何教育?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pgone的粉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