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學的核心是學而非教

我必須不斷地強調中國全民教育的歷史僅僅只有40年不到,

200年以後,

我們是互聯網科技的第一代先民,

我們也是全民教育的第一代先民,

相比較於今天所有的資源,

我們當年的學習條件是非常差的,

我們所經歷過的學習體驗是很糟糕的,

我們所有人幾乎都上過學,因此一定能比較容易體會我以下在說什麼

我們所經歷的上學學習模式是這樣的:

老師在講堂上講講講~~~

我們在講台下聽聽聽~

我們也觀察到了一個現象

很多老師,只管自己講講講

至於學生聽不聽,聽沒聽進去,這並不是老師所關心的重點.

結果就是,自覺性/自制力高的孩子學習成績好

自制力差的學生,就~~這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難題,

大家感覺好像就是這樣的,

這就是正常的.正常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也知道學生需要管,家長管,老師管,

很多家長老師,對這個問題很是頭疼,

有些孩子人家就是認真努力,有些孩子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來.

至今都很少聽到或看到有關於這方面的科學的或者專業的論述.

難道我們就要任其自然.認定有些人就是不一樣這樣的事實??

其實我們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對這個感受也是非常明顯的.

對此作為學生自己束手無策,學校老師也束手無策

我們都會聽其自然~~

但是

想想當年我們自己,

作為兒童作為少年,我們每個人都是擁有自己的一條心路的

幻想,沉迷,戀愛,懶惰,狀態好不好,心理總是起起伏伏,變化多端.

似乎有那麼一段時間,學習特別認真,

又有那麼一段時間,不想學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又在逃避什麼,逃避學習.

似乎從來都沒有人關心過我們的這些心理變化,

每個人的心理環境各不相同

影響我們心理變化的因素也因各自所處的環境變得複雜

作為老師對學生的心理環境也是非常難以把握,

畢竟老師自身的專業也只是其所教那們課程的專業~

老師並不是心理學專業

我們上學時所面對的教室心理環境,也是豐富複雜

老師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性格特徵,

對不同學生的關心程度也可以說是隨心所欲~

但是 心 絕對是一顆非常重要的東西,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這樣的.

回想起當年我們也是在複雜的心理環境下爬出來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當年的哪些時間段內的心境,又何嘗不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呢?

如果能夠調整好心態,我們又如何能夠措施另外一個更好的自己呢?

畢業後6年的今天,深感欠缺的我又重新投入了學習當中

此時歷經人生各種以後的我,學習的心態異常地良好.

為自己接下來的求學經歷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當然學習的效果自我感覺也是紮實良好.充滿穩妥.哈哈,妥妥的~~

有句話叫千金難買我願意,

今天老子願意學了,誰都擋不住我~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種狀態在當年的初中高中,都間歇性出現過.

畢業後的工作當中當然也出現過

以下是我的一些猜測

當你我作為學生,其實我們都知道,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們是應該要好好學習的

我們也很希望我們自己是能夠投入到學習當中去的,

我們也有那麼無數次做好了準備,拿起作業本真正地開始投入了

可是,因為種種,我們又無數次地放棄...

其實沒能夠投入到學習當中我們心裡也是非常遺憾的

後來我們自己告訴自己:"但就是這樣啊~沒辦法啊~

這裡面就充斥著,我們隊自身的心理環境,對自身外圍的心裡環境的觀察的缺失.

我們隊內心的把握全靠自己.

事實上外人也非常難以介入.(我說的是難以介入,並非不能介入)

溝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溝通中存在著大量的對自我的肯定或者否定..

我們跟自己的父母都難以溝通,跟老師難以溝通,動不動就尬聊了~

我們和一些人發生了心結,這心結,完全有可能是終生的

大多時候,袒露自己的內心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會讓自己變得無比難堪~

因為心之所往必有行~(理論上來說,我們是這樣假設的)

所以接下來的對話,會是一場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圍攻.

以上便是一些我們生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心理環境片段的截取.

直到我們遇到心理這門學科~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接觸過心理學,心理竟然是一門學科啊~~

自己的內心世界竟然是可以被拿來科學對待~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篇文章的標題:

教學的核心是學而非教

首先我論斷:學生是否願意學習的意願,是學習的核心,

如果此刻學生不願意學習,那就是真的不願意,暫時放棄迫他學習的想法.我們應該徹底放棄迫他學習的想法.(這可能引起很多人的不信任,我們怎麼能相信孩子呢?如果他永遠不願意學習呢?,這樣的假設是很無理的,我們應當有最起碼的信任,Please trust me,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勇於嘗試,想想,我們過去浪費的哪些時間~試試有什麼不可?怕什麼~)

老師在學堂上自顧自地教,學生在學堂下自顧自地學,這是一種簡單而又粗暴的管理方式啊.這樣,只能教出來班級里的前幾名優秀生.排名靠後的哪些學生,就非常尷尬了~~這種尷尬往往是要伴隨終生啊,這我們也看到了.作為第一代全民教育的先民,這40年的求學經驗,以及對這40年全民教育歷史的親眼見證.親身體會,以及對各自畢業後的所去所往,我們都是大概知道的 看到了~~

對於我們自己的後代,他們也正在經歷著我們所經歷過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對他們所正在經歷的,都一定是有一定的想法的,,但是卻總是感覺難以....跟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吧?也是束手無策啊,畢竟自己渺小啊,

這是一種錯覺,

我們是花了錢的~,花了錢卻說不清自己要買什麼,別人給什麼就接受什麼~,這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缺失啊(不過我們今天談論的重點不是這個,以後有可能對創造性思維單獨拉出來溜~)

遙想當年,我們自己的父母花了錢,不知道自己具體要買的是什麼,這是完全說得過去的,因為他們自己就沒有經歷過教育,他們也不知道送自己的孩子去學校都能學到些什麼,只是籠統得知道,知識改變命運.至於具體是如何改變的,父母是不清楚細節的,他們從未見過如今的這番盛世景象,歷史上也幾乎從未出現過,

但是現在的我們作為父母能不知道?這可是說不過去的吧?

現在的我們,只會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對這個世界的無奈悲嘆中,

感嘆自己渺小,工資太少,無力改變,

金錢似乎成為了我們隊一切事物的判斷依據,

一想到沒錢,就什麼也改變不了.

對於這種錯覺,我~~挺醉噠~( ⊙ o ⊙ )啊!~

似乎我們誰都忘記了,我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是可以提出和定製自己的要求和標準的.這世界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從根本上說,根本就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的內心卻放棄了對這種權利的掌控欲.花錢的是我們,想買華為,就絕對不買iPhone.(此處,我們就觸及到問題的核心了)

來,我們針對問題的核心進行分析

我們到底關心啥,關不關心我們的孩子?

在有孩子之前,我們被這世界的各種物質,吸引了大部分的注意力.我們對自己所買的手機配置了如指掌,對遊戲電影的情節倍加關注,對著電視機里明星家的孩子,疼愛倍加.

對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就知道,他在幼兒園呢,他在xx小學呢,快進屋學習去,下課用最快的速度接走,送去培訓班,接受舞蹈技能訓練..

對於孩子的心情,心境,心理環境的觀察,可以說是缺失的,我們都不太在乎內心世界.事實上使我們對人的內心世界缺乏認知.(不是說心長在我們身上,我就很了解它,事實上我們並不了解內心世界.如何通過判斷知道我們對內心世界了解的缺失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是否能夠系統性的使用語言工具來描述內心,或者是否存在這樣的系統性能夠供我們參考的文獻?這寫文獻是否被我們閱讀過.很少,我們自己大多時候都描述不清楚內心.但是卻能夠描述清楚自己手機,汽車的各種配置,自己工作內容的各種專業術語.我們都知道,對專業的熟練掌握,以及對專業的準確描述和表達,能夠做到的人,都被稱為專家.顯然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內心世界的專家.)

強烈的學習意願,成就高超的學習效率,

回想當年,是不是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的內心非常願意學習,彼時彼刻,我們的學習效率是如那之高~,高得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

以至於旁人對我們發出這樣的讚歎:

"真是千金難買我願意啊,雖千萬人吾往矣".

"嗯,這小孩真可以,棒棒噠~"

我們的主流學界也是,

從對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堅持到王陽明的悄悄興起也是走了一條相當的彎路啊

不過總算是弄對了~

不過對那些不太主動學習的大眾來說,當時的灌輸,還是根深蒂固的.

真是人難自知啊.

在本文的最後

我必須再次強調中國全民教育的歷史僅僅只有40年不到,

人類全民教育的歷史,也是在二戰以後,

短短几十年的教育管理體制設計的即成體系

我們不必過於留戀和無需過於堅持

我們懼於資本的意志,,卻忘卻了資本的源泉,就是我們自己啊.

資本的意志最終是要取決於我們的意志的.

我們想買華為的時候,就絕對不買iPhone.這就是我們自身意志的力量.

只有我們自己認為那是好的,它才是好的.

我們自己認為它不好,就算再美它又有什麼用呢?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到底知不知道我們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有沒有構建出來我們自己的理想大廈,並告訴資本,只有你造出了這個,我們才願意花錢購買.而不是沒辦法呀,雖知不好也得上啊.

這就涉及到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創造性思維的缺失.

針對未來,我們的大腦構建不出美好的藍圖了.

請問構建美好藍圖,需要錢嗎?窮就構不出來?

我告訴你,人類構建宏偉藍圖全靠一張嘴! 能嗶嗶,你就贏啦~~

想學或者正在學習微信小程序,JavaScript的同學

歡迎加我好友,,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哦~

微信號:xyfii7


推薦閱讀:

現今的留學潮會對現在和未來的中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何評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將出任武漢大學校長?
這11套頂級分級英語有聲讀物,輕鬆秒殺你16年學校英語教材
中科大是幾流大學?
中國數學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怎樣?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