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電影,說說中日韓三國格局——韓國篇

首發本人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

電影一個國家文化的最好體現方式之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透過電影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思想、追求與發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除了自己國家,最了解最熟悉的是兩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和韓國。三國的電影看的越多,筆者對其國家認識就越深入。

來說說【韓國電影】。

近些年許多優秀的韓國電影「井噴式」的出現,甚至有些人說超越中國十年。確實近些年韓國電影無論從質量上和數量上都有碾壓中國的形勢。然而韓國電影優秀歸優秀,也經常讓我產生一個疑問——

明明可以來一發高潮,為什麼就拍了個前戲?

比如【釜山行】,劇情夠精彩,節奏很緊湊,確實是一部佳作。但是仍然哪裡不對勁——這分明是一部大題材大製作的電影,為什麼不能把格局也整大點呢?

到頭來影片也沒交代為什麼會有喪屍病毒,結尾喪屍問題也沒被解決。如果擱到歐美來拍,那可能會是這樣的劇情:喪屍病毒是一個反人類的大魔王製造的,主角本身是個只懂得享受的資本家,後來因為一些事情覺醒,產生了崇高的理想,機緣巧合之下又肩負起了超級英雄的使命,經過一系列艱難險阻,最終摧毀了大魔王的邪惡組織,拯救了全人類。這不就是【蝙蝠俠】加【王牌特工】嗎?劇情老套是老套,但也能拍的很精彩。

後來我明白了,韓國是拍不出超級英雄的。不是實力不夠,而是壓根就沒想拍。

上千年來,韓國都沒有做一個大國的格局和野心。哪個國家都想強盛,都想成為「天朝上國」,朝鮮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沒空去想。縱觀朝鮮幾千年來的歷史,獨立和統一是短暫的,分裂和附庸是慣常的,只要強國一時想不起來去欺負它,就值得燒上一柱高香了。

《殺人回憶》

漢高祖劉邦時,燕王盧綰背叛漢朝,前往匈奴亡命,衛滿亦一同前往,並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之後,衛滿召集戰國時齊國和燕國亡命者成軍,推翻了古朝鮮的俊王,並取得古朝鮮的首都王險城。衛滿即位,史稱衛滿朝鮮。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卧榻之旁又豈容他人鼾睡?漢武帝大手一揮,直接滅了朝鮮,然後把朝鮮劃為四郡,算是正式納入統治範圍。

到了唐朝時,唐太宗三打朝鮮,雖然最後鎩羽而歸,但也算把朝鮮內部鬧了個天翻地覆。

後來面對強大的蒙元,朝鮮自知不敵,乾脆乖乖俯首稱臣,算是確立了此後依附大國的文化內核。

所以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時只遭遇了零散的民間反抗,一鎮壓了就老實了,開始說日語,穿和服,全盤接受日本文化。到了二戰時,已經是舉國效忠天皇。這正是朝鮮的悲哀之處,缺少自己的文化,誰的拳頭硬就去信奉誰。與之相比的中國,即使強大如滿清,想統治中原就不得不說漢語,信孔孟,講仁義禮智。

到了二戰結束後我們都知道了,朝鮮分裂成「大韓民國」和「朝鮮人民共和國」,即「南朝鮮」和「北朝鮮」,一半成為美國附庸,一半成為中國和蘇聯的小弟。

在多年歷史中,朝鮮不得不「裝孫子」、「當小弟」,否則怕是早已遭到亡國滅種之禍。

朝鮮半島這個地方,偏居於一隅,爹不疼娘不愛,好點的時候,旁邊的大國忘了這個小弟,不好的時候,就去敲打兩下占點便宜。在這樣歷史環境下,孕育出的國民性是必然是包含著自卑與壓抑的。如今多說日本人性格壓抑,而韓國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之所以不像日本那樣作為標誌性提出,其實也正是韓國的悲哀之處——缺少自己的文化,容易被選擇性遺忘。現如今,韓國經濟發展迅速,急需在這樣的情緒下尋求一種宣洩和突破口,電影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除了自卑和壓抑,長年夾縫中求生存的歷史文化還孕育出來一種牆頭草式的【投機主義】,這一點在對於韓國電影習慣【欲揚先抑】的主角刻畫方式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辯護人】中宋康昊飾演的宋宇錫是一個到處發名片,借不動產代書業務起家的律師,他習慣關上門來賺自己的蠅頭小利,不去管外面的大是大恐怖直播非。

【恐怖直播】中河正宇飾演的廣播主持尹英華在節目中接到神秘聽眾打來的威脅電話,他迅速意識到這個神秘聽眾很可能就是漢江連鎖炸彈恐怖事件的元兇後,意圖將該事件製作為一檔能夠令自己鹹魚翻身的獨家直播節目。

【釜山行】中孔侑飾演的石宇同樣是一個對流浪漢視而不見,對孕婦見死不救的小人物。

而後主角都經歷一些事件內心產生了蛻變,從黑心律師變成為民請命的正義使者,從貪財主播變成控訴政府的鬥士,從自私自利的金融家變成「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大好人。

而韓國觀眾對這種套路很受用,是一種「雖然我是個小人物,但是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精神。韓國電影的主角們並不具備「美國英雄」一樣飛天遁地的超能力,也做不出「天翻地覆」式的改變,別說拯救世界了,甚至拯救不了韓國,但他們往往能拯救一個人或一部分人,他們把一個普通人、一個小人物式的「高聲疾呼」展現的淋漓盡致。

總結一下這類韓國電影,就是:

框架大、題材好,然而缺乏野心,格局太小。

格局小既是韓國電影的不足,又是它的優勢所在。中國也不是沒有拍過這樣「小人物式的英雄」,但往往顯得不倫不類。《天下無賊》、《綉春刀》、《老炮兒》算是其中的佼佼之作,然而比起韓國的那幾部,還是差點意思,更別提扎推的劣作了。

所以韓國電影優秀,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線,韓國拍不出《超人》,也拍不出《葉問》,就算拍了也會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乾脆就拍自己的小人物、小英雄。

但是野心小、格局小這一點放在韓國電視劇中就是大問題了。

【聽見你的聲音】中李寶英飾演的張慧星飾演的正是一個有著「小人物」形象的冷血律師,而男主是一個善良正直同時擁有讀心術的「傻白甜」,這部劇開頭很精彩,但到後面我完全是仗著女主的顏才看下去的。披著法律題材的外衣,卻重點突出的不是法制而是人治,不知道被《legal high》秒出幾條街。

同樣套路的還有【名不虛傳】,講述朝鮮第一針灸師許俊穿越到現代的韓國發生的事,同樣的構思精妙,但是拍到最後還是也就是關於「醫德」的那些事,以及與女主角狗血來狗血去的愛情橋段,讓人真的難以下咽。

有點突破的是【太陽的後裔】,主角不同於以往中帶有缺陷的「小人物」,而一出場就是光芒萬丈形象完美的「特種兵」,好好的英雄題材,最後也變成了觀眾看兩對情侶互相扯皮。

所以說,韓國電視劇無論多大的題材,多好的構思,到最後都能變成狗血愛情劇,這一點我是服氣的。究其原因,自然是韓國觀眾買單導演才會這麼拍,你談英雄,你搞拯救世界,韓國人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你長得帥,你樂於助人,你還能泡到漂亮妹子,這才符合他們心中對【人生贏家】的定義。

韓國電影的天花板同時也是韓國現今文化圈最大弊病,「小人物」式的思想貫穿了現今整個韓國文化,例如韓國人吵架,在不在理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誰「聲音」大。所以韓國在世界上一直都是「聲音」很大的,比如「岳飛」、「姚明」都搞成韓國人,中國的歷史版圖也能變成韓國的。再例如韓國的【明星文化】,人人都想從小人物一舉成名,獲得他人的尊敬,藝人為了發展往往不擇手段。再說【整容】,韓國人總是希望自己可以通過投機手段來「變好」、「變美」,這就是源於他們內在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美」,然而再整也整不出屬於自己的內涵,與日本人需要他人的眼光來獲得認同感不同,在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韓國人都在看別人的眼光行事,壓根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認同感,所以要靠表面功夫來修飾。

有劣必有優,與中國人的【自大】不同,韓國人自卑、沒有安全感、獲得不了文化認同感,於是他們拚命努力,不求獲得多大的成功,只求踩到別人頭上,做那「人上之人」。

以上就是我從韓國電影里看出的韓國格局,那麼日本和中國的電影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下期再聊。


我的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

也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非常論股

關於A股日內交易(T+0)的一切

【茅台】有沒有泡沫,心裡難道還沒點B數嗎?——寫在【A股】暴跌之中

【茅台】有沒有泡沫,心裡該有點逼數了

有不諧者吾擊之——利用市場錯誤「笑傲股林」(一)

哪怕賠上身家,也要談談這個亂市

想抓到十年翻十倍的牛股?那就別去買「茅台」

帶你脫掉【市盈率】的外衣——市盈率之終極解析

當我們談論股票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天才在左,賭徒在右——股票交易與可怕的賭徒謬論


推薦閱讀:

除了「世越號」事件韓國還發生過哪些由於人為因素而造成重大傷亡的事件?
怎樣看待金泰亨的顏值?
在kakao上聊天,一個韓國的大叔想學中文,到底給些什麼建議好呢?
韓國球員為啥那麼拼?贏了比賽才可能免兵役

TAG:电影 | 日本 | 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