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和破除HiFi中的一些所謂的玄學。

我是某美國音箱品牌的聲學系統工程師。

主要負責音頻系統的系統定義和音質的客觀評價和主觀調音。

我本是一個普通的發燒友,但隨著我工作時間越來越久,認識的老前輩越來越多,學習到的和音頻相關的科學知識也越來越多。音箱行業非常小眾,真正從事和聽感、音質有關的從業人員更是屈指可數。由於HiFi領域屬於非常小眾的一個領域,和其他聲學領域諸如超聲、水聲、NVH(雜訊、振動與聲粗糙度)、語音識別、ANC(主動降噪)、光聲等領域有著較大區別。很多其他領域內適用的公式和原理以及評判標準在HiFi領域內並不適用。比如說NVH通常只看頻響(不好意思,我沒有黑的意思,哈哈),但是只看頻響去評判一套用於聽音樂的音頻系統是很傻的一種行為。每當我看到一些玄學言論和不適用於真實場景中的所謂「科學」被很多人所爭論時總是有種不適感,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以下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與任何公司和利益集團無關。

0.頻率響應

本來想一開始就寫關於頻率響應的內容,但是頻響所涉及到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留到現在。

頻率響應是一個極易容易出現分歧和爭議的概念。究其原因,我覺得是因為很多人只是知道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的基本概念而沒有實際工程開發的經驗想當然覺得頻響可以決定一切。

實際上很多時候頻響可以說明一個產品,但更多時候,頻響什麼也說明不了。

在此,我僅對最基本的ASW(apparent source width 感知聲源寬度)做一個比較形象的解釋,至於其他的嘛。。。畢竟我懶。

首先,很多聲源都是有寬度的,鋼琴就是一個最基本的例子,鋼琴不是從一個抽象的點發聲,而是有一定寬度和厚度的面積發聲,在此只討論寬度。真實中,鋼琴的聲源寬度如下圖所示:

而一套比較好的音頻系統,無論是音箱還是耳機,可以比較好的還原鋼琴的ASW。

而對於比較差的音頻系統則很容易出現下圖這種情況:

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單個音箱的頻響,還是整套系統的頻響,都可能差不多,甚至第二種情況的頻響往往看起來更平更漂亮。(我為了給你們解釋真是煞費苦心,我都佩服我自己)

當然啦,人是可以分辨出兩套系統對ASW的還原能力。

而實際上,人對聲源的空間感知也不只局限於ASW。

① 人對單個聲源的空間感知

人對單個聲源的空間感知由方向定位、距離定位和感知聲源寬度這三部分組成。

人對單一聲源的方向定位主要由雙耳時間差、雙耳聲壓級差、耳廓效應和人頭轉動因素(不自覺的人頭轉動和主動轉動均對方向定位起作用,因為聽耳機時人頭轉動因素無法起作用,所以耳機的方向定位通常不如音箱)共同決定。並且,人對正前方的方向定位最靈敏,而對頭上方和後方的定位不如前方和前上方好。

人對單一聲源的距離定位通常由主觀響度(不是客觀響度)、混響(直達聲和混響聲能比)和空氣的低通濾波作用(僅適用於遠距離聲源)共同起作用。

人對單一生源的感知聲源寬度由IACC(雙耳聽覺互相關係數)和LF(側向聲能比)等因素共同作用。IAC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某一瞬間的雙耳能量相似度。IACC又可以分為IACCE(早期雙耳聽覺互相關係數)和IACCL(後期雙耳聽覺互相關係數)。IACCE與ASW匹配度較好,但不絕對。通常人們喜歡比實際聲源寬度更寬的聲源寬度。

②人對多個聲源的空間感知

絕大多數音樂都不只有一個聲源,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源同時發聲時,聽覺系統將綜合利用這些聲源的空間信息合成一種主觀空間聽覺。在不同的條件下獲得這種主觀空間聽覺的結果也不同。當各個聲源互不相關時,聽覺系統有可能分別對不同聲源進行定位。但是通常情況下,各個聲源會產生相關聲波,雙耳聲壓級是各個聲源產生的聲壓的疊加。人耳的聽覺系統可能將聲源定位在其中一種聲源的位置(比如說人聲),而忽略其他聲源的位置,或者將其他聲源定位在錯誤的位置。這種主觀感覺形成的多聲源空間感知成為聲像。

產生聲像的原因是聽音系統將定位信息與過去的聽覺經驗(聽音經驗)進行比較。總之,多聲源的合成定位是聽音系統綜合利用各聲源的空間定位信息而錯覺形成的一種主觀感覺。通常一套音頻系統對音樂的定位能力是無法用客觀儀器測量的。

我可以隨意列舉出頻響不能說明實際聽感的例子,比如:

下面有兩隻JBL DD67000,左側的稱為LF,右側的稱為RF,假設房間是標準的矩形,音箱放置完全對稱。

第1種情況:LF的音量為-25dB,而RF的音量為-30dB;第2種情況:LF的音量為-30dB,而RF的音量為-25dB。

顯然這兩種情況下,聽音者所在位置用麥克風測得的頻率響應是完全一樣的,但實際上人能很明顯聽出第1種情況聲音偏左,而第2種情況聲音偏右。

有人說聲強有區別,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想不明白?你自己測一下你就明白了。就算是只開其中一側的音箱,聽音者附近的聲壓級也是類似的。甚至很多時候,只開RF,聽音者左側的SPL反而會更高。

人耳判斷聲音方向由ITD(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 雙耳時間差)、ILD(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 雙耳聲壓差)、耳廓效應和人頭轉動因素共同決定。

單純憑藉頻率響應是無法判斷聲音方向的。

而我這也是舉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中左右音箱不可能差這麼多音量,但是人對聲音方位的判斷依然起作用,因為我們常聽的音樂中,所有樂器和人聲並非都來自於同一方向、同一個點,而此時,頻響曲線不能判斷聲音的方向。但實際上,不同的音頻系統對「樂器和人聲的定位」還原能力是不同的。

再比如:

第1種情況:LF只播放20-10kHz的聲音,RF只播放10k-20kHz的聲音;第2中情況:LF只播放10k-20kHz的聲音,而只播放20-10kHz的聲音。

這兩種情況下,測得的頻響也是一致的,而人的聽感則截然不同。

而實際場景中,頻響相似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和這種情況類似的頻率漂移問題,導致人的聽感完全不同。比如說人聲所在的頻段存在割裂感,人聲的基頻和高次諧波的方向不一致,但處於同一頻段的樂器卻一致。這往往是從單個音箱的頻響和整體的頻響都無法判斷的。

在更加複雜的現實場景中,頻率響應相似聽感卻完全不同的情況大有所在。

再比如說頻響與THD。

假如兩個音頻系統頻響類似,都在70Hz左右,其中一個THD(這裡所說的THD是箱體THD,很多時候低頻的箱體THD會比同頻率功放的大很多)是0.1%,另外一個是5%,那麼低頻的質感則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說常見的藍牙音箱,多採用PR(passive radiator 被動輻射材料)增強其低頻表現,PR和speaker需要匹配,如果PR和speaker沒有匹配,即便頻響曲線看起來很漂亮,聲音也會非常難聽。

頻響曲線也不能區分直達聲和反射聲等等。更不能區分出音箱的位置,而音箱的擺位對聽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作用,這一點我會在下文詳細解釋。

與此同時,音樂不是定頻正弦波,也不是pink noise、white noise,很多情況下都是由多種樂器和人聲組成的,很難從播放音樂時的頻譜中直接看出音樂中所包含的樂器,所以很難區分頻響中的能量是何種樂器在何種音調下的基頻或是幾次諧波所產生的。

即便可以測量某個樂器單獨音高下的頻譜,但無法簡單的通過某一時刻的頻譜去逆推出音樂中所有的樂器及其音高和失真。

所以通過掃頻也好,通過pink noise 測FSB也好,都不能絕對的通過頻響曲線去判斷一套系統對於不同樂器和不同樂器合奏時的表現。

但是人可以聽出區別。

關於頻響曲線不能說明聽感,有太多太多的例子。

只看頻率響應不能說明任何事情。(當我們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我在說什麼。我感覺我說的已經很通俗易懂了。。。滑稽)

而對於耳機,我記得某國產耳機的發布會曾經拿森海塞爾和AKG的耳機頻響做對比,售價幾千元的耳機竟然頻響曲線不平整,他們的耳機比幾千元的還要平整。

其實對於音箱而言,在聽音者位置測得的頻響曲線越平整,人所聽到的聲音越接近於錄音師想要表達的聲音,這一點沒錯。但是對於耳機而言,由於耳機(尤其是入耳式耳機),聲音沒有經過HRTF(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頭相關變換函數)直接進入人耳,若想使人認為這個聲音是接近於音箱產生的聲音,則目標曲線不應該是平直曲線而是HRTF曲線。

1.音箱擺位

總有人說擺位是玄學。

然而,擺位可以說是對於一套音箱系統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了,沒有之一。

首先,常用的家用揚聲器都是有指向性的,越是高頻指向性越強。如果高音單元指不到你,那你只能聽反射聲了,而一般來說,高音在房間內多次反射後的衰減比較強。所以,擺位不好對於高音的還原會大打折扣。與此同時低頻也會產生干涉。

一般情況下,立體聲系統要人和兩個音箱在一個等邊三角形,兩側的音箱指向人所在的方向,間距最好大於2m。

而我卻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網上隨便找的圖,希望不要躺槍)

我心中有一句MMP,我現在就要講!

2.線材玄學

記得我還在讀研的時候,在耳機大家壇看到過這篇文章:《愚弄聽眾100年-音響界的十大謊言》,其中第一條就和線材有關的。我當時深信不疑,覺得音頻線作為一種導體,只要電阻值較低,那麼線材之間就不會有區別。但當我真正從事音頻研發工作才明白,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基本的物理學原理——趨膚效應。即當導體中有交流電或者交變電磁場時,導體內部的電流分布不均勻,電流集中在導體的「皮膚」部分,也就是說電流集中在導體外表的薄層,越靠近導體表面,電流密度越大,導線內部實際上電流較小。

在高頻電路中,電流變化率非常大,不均勻分布的狀態甚為嚴重。高頻電流在導線中產生的磁場在導線的中心區域感應出最大的電動勢。由於感應的電動勢在閉合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在導線中心的感應電流最大。因為感應電流總是在減小原來電流的方向,它迫使電流只限於靠近導線外表面處。效應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變化的電磁場在導體內部產生了渦旋電場,與原來的電流相抵消。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音樂不是定頻正弦波,是複雜的在一定頻域內的載有多次諧波且實時變化的信號,不能用簡單的趨膚深度的公式去計算其中不同頻率的分布深度。

而在模擬音頻線材傳輸音頻電信號時,通常,高頻趨於線材表面,低頻相對趨於線材中心。而非絕對均勻分布。所以,在電阻一定,即模擬音頻線橫截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線的表面積越大,即纖芯數目越多,更有利於對高頻信號的傳導。所以常見的很多高端模擬音頻線材都採用多股線材繞合而成。

對於數字信號線,如果數字信號採用非非同步傳輸,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線材影響,因為數字信號在導線中本質是一種模擬信號。高低電平並不是絕對的0和1,而是一個電壓值的範圍,如果這一信號發生跳變,則會影響最終的音質。

但對於非同步傳輸的數字信號,如UAC2.0(USB Audio Class 2.0)下XMOS,則由於非同步校驗機制,信號線不會對所傳輸的數字信號產生任何影響。所以在使用XMOS等非同步數字傳輸晶元時,如果由於不同的數字信號線而聽到不同的聲音則完全是心理作用。

綜上所述,線材並不是玄學的。

3.避震

電容器通常是由兩個極板組成的,如果極板之間的間距產生變化,那麼電容器的電容值就會產生變化。通常情況下,功放或是CD機的震動足以導致電容器外殼的微弱形變,所以震動會使電容器的電容值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整機的聲音。某日本品牌曾經做過一種檢測到輸入音頻電流就自動開機的監聽音箱以方便用戶使用,但研發過程中發現,只要稍微挪動音箱,音箱就會自動開機,這就是因為電容的晃動產生的電流使晶元檢測到高電平,誤以為已經有音頻信號輸出。

綜上,避震對功放、CD機和解碼器會產生影響,好的避震器會使聲音更好。至於能不能聽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插一句題外話,其實就算電容表面的這層包裝紙也會對音質有影響。

4.黑膠誤區

模擬味一直以來是我很討厭的一個詞。似乎那種失真到不行的聲音就是模擬味。真要聽那種感覺聽收音機不就好了嗎,何必花那麼多錢。我真的不明白,在現代錄音基本都是數字錄音的基礎上,通過數字錄音轉制的黑膠唱片,那些人是怎麼聽出模擬味的。

並且,但凡是正規一點的公司,在研發中多採用audio precision的apx系列音頻測試儀進行產品設計和驗證。而apx系列中除ap555以外,ap525、ap586等常用型號均採用由DSP和DAC組成的數字信號發生器。這模擬味未免也太數字了,滑稽。

通常,黑膠唱機需要唱頭放大器。因為低頻振幅過大而佔據了太多的唱盤面積,造成可錄音時間的大大縮短;同時因為高音部分振幅過小,很容易造成聲音重播的失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唱放中通常帶有均衡器即EQ,在製作唱片的時候縮小低頻振幅,延長可錄音時間,同時放大高頻振幅以提升高頻的信噪比。唱放中則相反。由於均衡器的引入,這一濾波過程會不同程度上影響音質,從而不利於HiFi。

5.參數無用論

真實的客觀參數確實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聽感,但廠家在產品包裝上所標稱的參數則不一定能決定聽感。這就是很多人說參數無用。其實只是廣告中的參數無用,而並不是真實的客觀參數無用(好繞口)。比如說很多功放都會標註THD,但卻不說是1% output、50% output還是max output。這幾種情況下的THD參考意義可是大不相同,又例如「低頻截止頻率是20Hz」,卻不說此時信號已經衰減了多少dB,衰減3dB也可說是截止頻率,衰減6dB也可以說是截止頻率,但是這兩種也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說兩款參數類似的運放,聽感差別較大。「明明兩款運放信噪比和THD都差不多,聽起來卻不一樣,說明客觀參數不能反映聽感」。其實運放有很多參數廠商是不標註的,比如說追蹤速率,也稱轉換速率。即運放接成閉環條件下,將一個大信號(含階躍信號)輸入到運放的輸入端,從運放的輸出端測得運放的輸出上升速率。該指標越高,對信號的細節成分還原能力越強,否則會損失部分解析力。

所以客觀參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決定音質的。

6.高頻無用論

人耳只能聽到20kHz的聲音,所以那些耳機和音箱擁有40kHz的回放能力又有什麼意義?

對於定頻信號,很多人其實連18kHz都聽不到。那些用只能播放到17kHz的手機下載所謂的聽力測試app,發現自己能聽到23kHz的「金耳朵」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至少用個Audio Precision測吧。

回歸正題,人確實聽不到高於20kHz的聲音,但這隻局限於定頻信號,即單獨播放超高頻(比如說24kHz)的信號。但是當音樂中,尤其是樂器擁有高頻諧波時,人是能分辨出具有超高頻信號和沒有超高頻信號之間,樂器音色和音樂聽感的區別的。音樂不是定頻正弦波,人耳對聲波的感覺也並不是完全局限於頻率。

所以超高頻對於HiFi系統是有意義的。

7.以價論聲

我把一個只值一塊錢的東西一百萬賣給你,你也會覺得它值一百萬。

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這確實是HiFi發燒友普遍的誤區,包括我自己。

同樣一個產品,生產100件和生產10000件,即便BOM成本一模一樣,它的售價也必然是不同的,因為均攤到每個產品上的研發和廣告成本不同。

我知道行業內很多明星產品的成本價或是OEM賣給廠家的價格,真是非常刺激。因為HiFi產品小眾,不像手機汽車行業競爭那麼激烈,定價也比較隨意。開公司都是為了賺錢的,價格定的誇張一點,多賺點錢也不是什麼壞事。

一個音頻產品的好壞是由它的性能決定的,而不是價格。以價論聲是一種非常傻的行為。

8.煲機

說實話我對揚聲器和耳機的單元了解不是很多,畢竟我不是Transducer Engineer。不過之前跟豐達和婁式的人聊過,據說動圈單元需不需要煲機和單元邊緣所用橡膠圈和膠水的材質有關。有的膠水需要煲機,有的則不需要。

而對於功放、播放器等等,我一個在索尼做便攜播放器的朋友和我說電容是需要煲的。

但我個人一直堅持不煲機,至少不用刻意煲機,買來正常聽就好。

9.古董器材

這是個非常搞笑的問題。如果老的東西比新的好,那所有公司都不用研發了,一直賣舊的東西不就得了。

事實上電容、電阻等電子元器件是有有效壽命的,就好比食品的保質期。過了一定年限就會失效,失效的電容會出現電容值下降、耐壓值下降甚至漏液等問題。

ESL

ESL(Equivalent Series Inductance)是指電容的等效電感。實際中的電容器不是理論中只存在電容值,也同時存在等效電感和等效電阻。

早期的電容經常有很高的ESL,而且容量越大的電容,ESL一般也越大。電感對高頻信號起抑制作用,很多老機和老機中的老電容的ESL會因為過期而變高,從而使整機的高頻表現能力大打折扣。

從而影響功放整機的性能,產生所謂的「味道」,其實也就是失真。這種失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劣化音質,只在極少數情況下會使聲音好聽。而且這一過程是隨機的,不可控的。所以花大價錢買古董電容磨機或是古董器材的,除了情懷真的沒什麼可說了。

老東西,收藏一下就好,不要意淫

德國ROE電容

美國西電

10.迷信現場

「現場演唱會音質才是最好的,最接近於真實的,家用HiFi沒用」

其實世界上絕對多數的音樂廳和劇院,例如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悉尼歌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等,因為傳統的樂器和人的音量太小,都是需要揚聲器進行擴音的。所以現場音樂會和演唱會絕大多數情況下,觀眾聽到的也並不是樂器原汁原味的聲音。

其次,任何劇院、電影院、音樂廳等都是存在「皇帝位」一說的,同樣一個聲學環境,不同的位置效果差別其實非常巨大。在家中可以針對一個人的位置進行精確地調試,獲得很完美的效果。而在大型場館,真正聽音體驗完美的位置也只是很小的一片區域,假如你買的票不在這些區域,那麼你聽到的聲音未必比家庭HiFi好。這就好比你坐著一輛兩百萬的大巴車,但是坐起來未必有五十萬的小轎車舒服。當然劇院、電影院、音樂廳的混響相比家裡的小房間有絕對優勢。

而即便是對於沒有擴聲系統的演出會,通常,大型場館的聲學環境普遍不如聲學實驗室。房間的低頻截止頻率(當播放聲音時,可以在房間的任意位置獲得同樣的頻率響應的最低頻率,可以反映房間不同位置聽音感受的差異)通常連150Hz也打不到。不同位置的低頻表現會由較大差別,這對交響樂中很多樂器的聽感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皇帝位」通常票價不菲,當然,你是土豪你隨意啦。而對於耳機和家庭音響則很容易使聽音者感受到較好的全頻表現,從而容易實現對不同樂器的較好的欣賞。

而現場演出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上述問題,而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一個朋友剛聽完張學友的演唱會,他說他一晚上一句張學友的歌都沒聽清,全是旁邊的人唱。而在家中則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聽到原汁原味的感覺。

11.試音碟和示範碟

「你知道加州旅館1994年冰封地獄演唱會不插電版前奏中的鼓有多少種,分別是什麼嗎?」

「你連音樂裡面用的是什麼鼓都不知道,你怎麼能用這首歌曲去評判一套系統的低頻表現呢?」

這個問題是我以前面試一家耳機公司時的問題,因為當初我也不知道,所以那家公司把我拒了。

後來我認識了這場演唱會錄音師的朋友,其實他也是我的同事。

我才知道這首歌是怎麼錄製出來的,其實這首歌的低頻本來是不足的,因為錄音師喜歡雅馬哈NS1000型紙盆監聽音箱,那個音箱是書架的,截止頻率較高,低頻不足。而老鷹樂隊的主唱很喜歡低頻,很生氣的和錄音師說低頻太少,但是演出已經結束,於是錄音師迫於無奈人為的拉高了低頻。

也就是說,你們常聽的加州旅館其實低頻完全是人為染色的,並不HiFi。

一個低頻渲染過的音樂為什麼可以作為試音碟呢?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回歸問題本身,試音碟和示範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

試音碟一般是研發過程中用來發現一套音頻系統的問題和缺陷所用的。

而示範碟則通常會選取一些「你可以聽出區別,但說不出好壞」的音樂,比如說蔡琴。蔡琴的錄音很一般,最關鍵的是蔡琴的歌怎麼聽都不難聽,即便幾十塊的耳機聽也不難聽,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公司在演示音箱的時候用蔡琴。而阿黛爾則完全相反,如果音箱不好,聽起來就會非常難聽。

12.以品牌論聲,以產地論聲。

任何行業的人都是具有流動性的。可能今天這位大師在德國公司,明天他就去了英國公司,但他確實義大利人。那麼這些品牌到底是德國聲、英國聲還是義大利聲?有的人原來在BOSE,後來在B&O,現在在蘋果,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關鍵看人而不是品牌,也不是產地。

關於產地,其實在業內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很多牌子都是一家公司製造的。

Prada可以把在東莞產的東西貼上義大利製造的標。

所以「Made in Germany」不一定是德國製造吧,「Made in Japan」也不一定是日本製造吧。(我可什麼都沒說)

何況中國現在越來越發達,有些工藝其實已經超過國外了。柏林之聲賣40萬的音箱用的單元也是惠威啊,滑稽。

有些事情,不能說太細。

13.金耳朵

在很多維度,人的聽力都是遠不如儀器的。

比如說1kHz加一個Q=8,增益為0.5dB的濾波器,PCB mic可以測出區別,但人聽不出區別。也就是說相對閾限人是完全不如儀器的。絕對閾限人更是不如客觀儀器,也不如很多動物,比如說蝙蝠和海豚。

CD和MP3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音樂就是很難聽出CD和MP3,但是有的音樂比較容易聽出來。這取決於錄音質量和音樂中樂器的複雜程度,通常流行音樂很難察覺MP3和CD。但有的音樂即便是CD和Hi-Res也有很大區別,比如說Hank Jones的Fly Me To The Moon,這是索尼大法官方商城的Hi-Res音樂,和CD比區別還是挺明顯的。但無論如何,儀器都很容易測出兩者之間的區別,因為頻譜的寬度完全就是不一樣嘛,MP3沒有高頻,CD有。

但確實,聲學中有些東西是客觀儀器無法測量的,或者說無法準確測量。比如說樂器和人聲的定位。

14.電子管

電子管功放俗稱「膽機」,晶體管功放俗稱「石機」。我經常會聽燒友說膽機「模擬味」足,不像石機有「數碼味」。

Excuse me?晶體管不是模擬器件?運放不是模擬器件?對於這種連最基本的模電知識都沒有的人我只能說:300B好、805好、KT88真是好。

雖然同樣模擬功放,但是電子管的THD(總諧波失真)確實比晶體管高得多的多,SNR(信噪比)也是相當不靠譜。確實,電子管的諧波失真多為偶次失真,對於具有偶次諧波較多的樂器,比如說琵琶,聽起來會更華麗更好聽。但是這本質上依舊是一種失真,而對於聽音風格比較雜食,什麼都聽的人來說,膽機的適用場景遠不如石機。

我個人不喜歡膽機的聲音。

至於總有人說森海塞爾的大奧用的是膽機,膽機就比石機好。這種論點是很荒謬的。大奧屬於限量款,每一台耳機都進行單獨的調教,所用的電子管也是精挑細選配對的。和普通的量產機沒有可比性。這就好比冷戰時期,前蘇聯的工藝達不到要求,採用大量製造並從其中人工挑選複合工藝要求的行為。不具有參考價值。

15.音樂神油

經常能看到下圖這種所謂「音樂神油」。

其實這類東西還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音箱和耳機系統的接插件其實並不平整,RCA線和端子之間的接觸並不全面。這就好比CPU和散熱器之間要塗抹硅脂以保證充分接觸。接插件之間塗抹導電介質確實可以使接觸面進一步增加,從而提高導電性。但理論上雖然成立,實際上能不能聽出區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近工作比較忙,未完待續,會及時更新,希望各位看官輕噴。


推薦閱讀:

vivo X20 Plus採用全新的HIFI後音質是否會提升?
國產搭載Hi Fi晶元的手機有哪些?

TAG:耳机 | 高保真音频HighFidelity | HiFi | 音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