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題批駁送吹大送馬政之三

@眺望天穹 這位送吹瞪著一雙顛倒黑白的大眼睛,一邊論證,中國東三省馬匹上百萬,都是日本人在養,中國人天賦異稟,絕對不能養馬,一邊罵我乃是一個日雜。

1914年遼黑兩省就有一百五十萬馬了,居然變成日本人跑來開拓的功勞。

1935年內地河南河北兩個省就統計出一百四十萬馬匹將近一百五十萬,原來這都是滿清在河南河北方牧的結果啊。

對大送和大日本帝國做出的大送繁榮昌盛,因此停滯千年需要樸素民族解毒的結論如此熱愛的送吹,實在沒辦法否認整個歷史上,人越多,馬越多的結論,就開始拿20世紀進入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之後的例子說事了,然後還特別拿專門用來耕地培育的夏爾馬說事。就按他的弱智抬杠邏輯,夏爾馬也不能等於全部馬匹。

這些發達國家發達是靠什麼發達的?念一聲咒語,咚里個隆哦就發達了?就能跑出去掠奪了?沒有積累,他們憑什麼比別人強大?憑什麼去掠奪?你見過文弱書生赤手空拳搶劫手持鋼刀的彪形大漢?

實際上夏爾馬的數量毫無疑問說明一件事:在沒有辦法用機械耕種的時代,畜力絕對是開拓大片土地的最重要保證。在沒有機械的時代,開墾大量平原土地,牛的速度不夠快,驢子力氣不夠大,馬是最好的選擇。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馬是沒有機械的情況下,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加生產工具,而且養馬所需要的 和養人類無異,一種生產加交通工具,而且沒有任何更好的生產,交通方式可以替代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數量逐漸變多的,怎麼可能變少?

我都不需要舉別的例子,河南宣統三年,編戶四百六十六萬一千五百六十六,口二千六百八十九萬四千九百四十五

直隸省也就是河北加天津,宣統三年,編戶共四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九十五,口二千三百六十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一

這兩個地方人口根本不亞於大送, 1914年八十萬的馬,巔峰的1935年擁有馬匹一百二十萬。是滿清,民國把這些地方都開闢成了牧場?

而且,宋朝的人口,從史料看,根本是地廣人稀。這一類的史料非常多,以食鹽消耗量為例,宋朝慶曆五年,收到的鹽稅是八百萬貫,該年鹽價最高價是140文一斤,按照平均一百文一斤算的話,則該年大宋官方消耗食鹽八千萬斤,如果以宮崎市定流派的一戶五人論,則大宋當年有四千萬人,每年每人消耗2斤鹽,每天消耗大概三克食鹽。私鹽佔大宋鹽產量一半的活,那就是六克食鹽。與宋朝官僚估計的人食鹽兩錢,也就是八克,差不多。

大宋食鹽的質量,是什麼樣的呢?

景時為選人,始建通商之策。大臣咸言其不便,太后力欲行之,謂大臣曰:『聞外間多苦鹽惡,信否?』

對曰:『惟御膳及宮中鹽善爾,外間皆食土鹽。』

太后曰:『不然。御膳亦多土,不可食。』

或議通商何如,大臣皆以為如是則縣官必多所耗。

太后曰:『雖棄數千萬亦可,耗之何害?』

中國古代食鹽的大頭,就是用來餵養一些牲畜,食鹽數量這麼少,連漢,唐的五分之一甚至唐朝巔峰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人吃都不夠,怎麼喂牲畜?而且,這麼低的人均食鹽損耗,還是政府強制配給很多沒有人吃的食鹽的緣故。哪怕算上提煉鹽的技術進步,這個人均食鹽量也少的可怕。以此來看,宋朝各種牲口數量奇少,就是貧窮的緣故,連鹽都吃不起。

從這些記錄中,完全可以看出,所謂宋朝人多地少缺乏養馬地,就是一種胡扯。給地牧馬法拿得出三頃荒地一匹馬,哪裡來的人多地少?

南北宋之交,宋金戰爭的時候,對於運輸牲口的極度缺乏就困擾著大送軍隊,宋軍連運輸盔甲用的牛車,都無法湊齊,乃至宋遼,宋夏戰爭,都缺乏運輸工具。

古代戰爭中,除了少部分騎兵需要非常精銳的好馬以外,大部分的馬,都是運輸工具,消耗品。

精銳騎兵的馬不能當消耗品,是因為這些騎兵生命和馬綁定,所以他們的馬得到很好地照料和保護。

而運輸糧食的馬,從古至今都是消耗品,遠的有史記記載,漢武帝徵召馬十四萬出關,回來的時候死了十一萬,乃至於宋太宗北伐,也是大量徵召民間馬匹作為運輸,真實的騎兵消耗,以唐代李靖兵法而論,兩萬人為一軍,其中戰鬥兵力一萬四千,騎兵三千,步兵一萬一千,六千輜重軍,騎兵一人雙馬乃至三馬,也不過兩萬人的軍隊,九千戰馬。大送戰馬巔峰期十五萬有餘,根本不存在沒有辦法供應騎兵戰馬的問題。

最近的就是蘇德戰爭,雙方大規模徵召馬匹上千萬,大多都死了。此類運輸馬都是消耗品,沈括曾經論證,用馬運輸不划算,因為馬死了,上面的東西就都掉了,不如用人運輸,人死了也沒關係。

則人所負,常不啻六斗矣。故軍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餉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運之,則駝負三石,馬騾一石五斗,驢一石。比之人遠,雖負多而費寡,然芻牧不時,畜多瘦死。一畜死,則並所負棄之。較之人負,利害相半。

以前有大批送吹根據沈括的上述理論,與自古以來所有的戰例和兵家作對。而且此類軍馬,基本都是餵食大量的糧食的。

總之,送吹一類人,往往既不看史料,也不看現實,拚命腦補,腦補出大送缺馬,腦補出缺馬就要打敗仗,腦補出漢唐明初能打贏是因為騎兵,腦補出漢族不能養馬,腦補出大送人多地少等等各種與事實不發生關係的事情。

補充言論1

這位愛送之人 @忠遼愛宋郭藥師 舉出一個例子,企圖為他鐘愛的大送洗地,但是成功的暴露了,送吹沒有基本智商和閱讀能力的事實。

首先,送吹一般有兩個言論,第一個叫「耕牧矛盾」第二個叫「養馬地」。

這兩個都是神論,也是送吹洗地的時候,最喜歡拿出來亂用的。問題是,這兩個神論是不能夠並存的。

耕牧矛盾的前提條件是:耕地和牧馬地可以互相轉換。

養馬地的前提條件是,養馬的就是那麼些地方,別的地方養馬根本不適合。

這兩個條件本身,就是互相排斥的,送吹在洗地的時候必須二選一,

呵呵,我如果要舉宋朝例子抽答主的臉,估計阿貓阿狗又得跑出來嚼蛆,那就舉唐朝例子好了。

《舊唐書.張茂宗傳》:「元和中,為閑廄使。國家自貞觀中至於麟德,國馬四十萬匹在河、隴間。開元中尚有二十七萬,雜以牛羊雜畜,不啻百萬,置八使四十八監,占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四郡,幅員千里,自長安至隴右,置七馬坊,為會計都領。岐、隴間善水草及腴田,皆屬七馬坊。至麟德以後,西戎陷隴右,國馬盡散,(吐蕃打過來,自然要把馬都搶走,自然散失)監牧使與七馬坊名額盡廢,其地利因歸於閑廄使。寶應中,鳳翔節度使請以監牧賦給貧民為業,土著相承,十數年矣。又有又有別敕賜諸寺觀凡千餘頃。及茂宗掌閑廄,與中尉吐突承璀善, 遂恃恩舉舊事,並以監牧地租歸閑廄司。茂宗又奏麟游縣有岐陽馬坊,按舊圖地方三百四十頃,制下閑廄司檢計。百姓紛紜論訴,節度使李惟簡具事上聞,詔監察御史孫革往按問之。革 還奏曰 : 「天興縣東五里有隋故岐陽馬坊,地在其側,蓋因監為名,與今岐陽所指百姓侵佔處不相接,皆有明驗 。 」茂宗怒,恃有中助,誣革所奏不實。又令侍御史范傳式覆按,乃附茂宗,盡翻前奏,遂奪居人田業,皆屬閑廄,乃罷革官。長慶初,岐人論訴不已,詔御史按驗明白,乃復以其地還百姓,貶傳式官。」

《新唐書.兵志》中有相似段落:其 始置四十八監也,據隴西、金城、平涼、天水,員廣千里,繇京度隴,置八坊為會計都領,其間善水草、腴田皆隸之。後監 牧使與坊皆廢,故地存者一歸閑廄,旋以給貧民及軍吏,間又賜佛寺、道館幾千頃。十二年,閑廄使張茂宗舉故事,盡收岐陽坊地,民失業者甚眾...穆宗即位,岐人叩闕訟茂宗所奪田,事下御史按治,悉予民。

這兩段文字已經把唐安史之亂後養馬業如何衰落,以及養馬與農耕矛盾說得很清楚了:吐蕃入寇--隴右淪陷養馬地失去--監牧使與七馬坊廢--剩餘養馬地被政府分給貧民從事農業生產--閑廄試圖恢復岐陽坊舊養馬場--百姓失業--百姓京城鬧事-政府屈服。

不管答主腦袋怎麼開掛,嘴裡如何說的頭頭是道,他唯一的問題,就是其結論與歷史發生的現實不兼容。嗯,所以,除了證明答主是個腦補能力甚強的史盲外,其他一概證明不了。

真正結論和歷史發生的現實不兼容的,只有送吹而已。而且送吹的腦子是有毛病的。送吹看到「長安至隴右,置七馬坊,為會計都領。岐、隴間善水草及腴田,皆屬七馬坊。至麟德以後,西戎陷隴右,國馬盡散「」居然腦補出「養馬地失去」養馬地失去,那些馬坊原來是幹啥的?放置送吹空空如也的大腦的么?而且既然養馬地都失去了,這些馬坊怎麼得出耕牧要爭地的結論的?既然本來就不是「養馬地」」何來的「耕牧爭地」?

西戎陷隴右,國馬盡散,用屁眼想也知道,吐蕃打過來,自然要把馬都搶走,馬自然散失,馬都散失了,種馬都沒有了,留著這些馬監幹啥?自然是把土地都給貧民。

馬監的馬場土地,都是一些經過人類開發的土地。

送吹看來對開荒這詞沒有任何概念,沒概念沒關係,找個叫放逐之城的遊戲玩玩就稍微有概念了。馬場哪怕不長糧食,也是人類開發過得土地,有大量的肥沃土地,種植過馬草的土地,能有效消除土地鹽鹼。而且沒有各種亂七八糟的石頭,樹木,荊棘,灌木和有害的野獸。將這些沒辦法養馬的土地分給百姓,對於百姓省掉大量開荒的麻煩。這是休養生息的舉措。

百姓在這些地上種了十幾年的地,十幾年兩代人都有了,你忽然要把地收回去,能不鬧事么?這還能看出「耕牧矛盾?」

尼瑪,送吹們沒有養過馬,公司爭預算送吹們見過么?開發部要一百萬,生產部要一百萬,吵得不可開交,送吹是不是據此得出結論,一個公司開發新產品和生產舊產品水火不容啊?

送吹最大的特點是,既不顧常識,也不顧事實。

比如滿清末年內地的各種牲畜數量,就足以證明。耕牧矛盾屬於瞎話了。

同一個送吹,對滿清這麼多的馬匹數量,先後製造了三種理論。

目前的結果他發明一個「滿清屬於游牧農耕聯合體,不能用正常農耕思維判斷」

之前是直接否認滿清也有馬。不過後來他發現這個數量不能用腦補證偽,智力也算提高。

當然比最開始他說的滿清殺光了漢族農民才有馬的神論高多了。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送吹說「滿清殺光漢族農民養馬」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看到這個言論,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完全沒有任何辦法,用語言,或者其餘的行為表示我的感受,直到現在,我連組織評論這種言論的邏輯都做不到。

而且到後來這類評論的弱智程度,都到我不敢相信的地步

因為英國爆炸飛越了,脫離內卷化陷阱,所以手段就是確鑿無疑的原因。

很好,這不是原因,請問大英帝國能自做到每個人耕種幾百畝的土地,靠的是什麼?

1:大英帝國的農民各個天賦異稟,人種問題,人家就是能比中國人能種地?

2:大英帝國提前擁有了機械化,這個機械化不管是天上掉下來的,地上砸出來的,還是怎麼弄出來的,總之,老天爺偏愛大英帝國,偏愛白皮。

3:英國從10世紀就開始培育的夏爾馬這個種群,以及歐洲大陸各個國家都同期點亮了馬耕科技樹,靠畜力的幫助,能做到一個人開闢更多的土地,這是歷史上發生的事實,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馬耕才被機械化所逐漸取代,馬的數量才減少。

再來看看,說真的,不是我親眼看到,我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這麼弱智的生物

沒馬耕什麼事情,關鍵是飼料。

請問1:沒有馬耕,不養牲畜,要這種更優秀的飼料做什麼?

然後又轉回到這個弱智到極點的問題上來了:中國內卷化,是大量用人力在一片土地精耕細作,達到最高產量、

這白皮靠什麼東西代替的人力,靠什麼達到的一個人能耕種更多的土地?

要麼這些白皮萌天賦異稟,速度力量都比中國人高出那麼多,能一個人伺候大片土地,要麼就是利用大規模畜力。

比如馬拉條播機,馬拉中耕鋤,馬拉的荷蘭犁等等。

沒有這些東西,你拿蕪菁開發更大規模的土地?沒有這些東西,你用土豆燒荒?用土豆種地?

人能弱智到這種程度,實在是沒有任何辦法理解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被認為是積弱的北宋面對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活了一百多年,南宋能抵抗縱橫世界滅國無數的蒙古騎兵幾十年?兩宋真的是積弱嗎?
叛國者辛棄疾:一位異鄉人的中年危機「第一章 殺人者,少年」
洛陽開封哪個古迹保護好一點?
存在不增加賦稅但增加政府收入的辦法嗎?
關於宋朝和清朝,有沒有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分析書籍?

TAG: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