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車只要遇到一個紅燈,就會遇見更多的紅燈?
為什麼不管是騎車還是開車,只要遇到一個紅燈,就會遇到更多紅燈?
這個問題,可能每個經常使用地面交通工具的人都思考過。
這究竟是因為城市交通線設計有bug,還是因為心理誤判產生了錯覺?
其實一路紅燈的反面狀況同樣常見,為什麼只要遇到一個綠燈,就會遇到更多綠燈?
不管遇紅則紅,還是遇綠全綠,其實都是設計師們研究了幾十年,特地規划出來的交通堵塞最優解。
交通燈多少秒變一次顏色,是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所以,從1868年交通燈在倫敦誕生開始,專家們就在不斷研究優化措施。
1963年的多倫多交通信號控制系統、1966年的英國TRANSYT系統、70年代的英國SCOOT系統、悉尼的SCATS系統等,都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這些交通控制系統關注的核心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最多車輛通過路段?
解決原則也同樣簡單:前方道路空,就讓新來的車快點走;前方道路堵,就讓新來的車慢點走。
原理明白了,具體如何操作呢?
我們要引入兩個概念:綠波帶和綠波速度。
「綠波帶」也叫綠路協調控制,就是通過設置路口間的綠燈啟動相位差,減少停車次數,縮短旅行時間,使道路整體交通效益最優。
綠波帶的設計方法非常複雜,要考慮路段長度、車流量、平均車速、汽車啟動耗時、不守交規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數量等等等等因素。
隨便拉出一個計算式來,都是這個樣子的:
通俗地講,「綠波帶」就是對路口間的紅綠燈設置時間差,使在綠燈時出發的車輛,抵達下一個路口時,也能遇到綠燈。
「綠波速度」則是指,在道路啟動綠波帶的情況下,車輛以某個速度行駛,最有可能遇到一路綠燈。
它通常比道路限速要低,但是遠高於交通擁堵時的行車速度。
例如國內較早開始掛上「綠波速度」指示牌的福州市,市區內大多限速60公里/小時,而指示牌上的「綠波速度」一般是50—55公里/小時。
綠波帶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網的效率,也能改善司機們的駕車體驗,看起來是個利國利民的發明。
不過,它對路況的要求有點高:只能在每個十字路口間距相等、單行、沒有行人硬闖紅燈、交通不擁堵的情況下實現。
所以一路綠燈的暢快體驗,大多出現於早晚高峰之外的城市主幹道、各種外環線、或者早晚高峰的出城方向上。
綠波帶之下,即使你不幸遇到了一個紅燈,只要調整下車速,還是非常有希望把自己和綠燈校對到一個頻率上的。
那校對不過來的一路紅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介紹另一個概念:「紅波帶」。
「紅波帶」同樣是通過調整路口的交通燈時長,從而控制車輛到達下一個路口時遇到的紅綠燈狀態。
不過,它的手段和綠波帶是相反的,紅波帶的複雜演算法,只為一個目的服務:確保你遇到的每個交通燈都是紅燈。
雖然紅波帶讓人發瘋,但這實在不是交管部門的惡趣味,因為紅波帶的應用場合,大多是高峰時段車輛擁堵的道路。
也就是說,啟用紅波帶的路段,很可能五公里外即將發生大擁堵。
為了避免一千輛車在單個路口等十次紅綠燈都沒法通過的這種慘狀,管理者們認為,還是分別把大家一百輛一批地攔在十個路口,比較有用。
總體上,對於大多數神志清醒的城市來說,綠波帶和紅波帶都是搭配使用的。
例如晚上六點的北京,從東二環的辦公區朝陽門開車去北五環外的睡城天通苑,遇到一路紅燈的概率大,從天通苑開到朝陽門,則是遇到一路綠燈的概率大。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不管什麼時候出門,路上車多車少,都是一路紅燈,而且試著調節車速也完全沒用的話,那多半是這個城市的交管局需要重修一下「交通燈控制系統」這門課程。
參考資料:
1. 趙薪:《逆綠波帶通行的優化設計與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2. 劉小明、王力:《基於綜合綠波帶最寬的交叉口信號協調控制優化方法》,《吉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3. 錢曉傑:《中小城市路網交通信號控制技術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4.馬亞峰、劉瀾:《幹線局部擁堵的綠波帶與紅波帶協調控制策略》,《城市交通》,2017年第1期。
出品丨視知TV 作者丨馬馬馬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電影、男裝、寵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為你解釋世界。
推薦閱讀:
※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都建在陸家嘴不擠么?
※杭州交通擁擠的原因有哪些?
※紅燈時,禁止右轉更有利於保持交通順暢嗎?
※為什麼泥頭車(渣土車)普遍都開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