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預言 —— 肯定別人是高效的建議方式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沒有注意到室友在睡覺,看視頻的音量比較大,
吵到了他。他並沒有直接對我說你視頻聲音太大了,關小聲點,而是用帶著睡意的聲音說:「XX,你作為一個高情商的人,我要睡覺了……」我回頭看到他躺在床上就明白他要表達什麼了,於是對他笑了笑,戴上了耳機。還有一次,期末我們到圖書館臨時「抱佛腳」,一對離我們不遠的情侶吵了起來,非常吵鬧。我同學覺得影響不好,他過去也不是直接說他們的行為影響到幾十個同學學習了,而是對那個女的說:「我們都是有素質的大學生,請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
他之所以能夠讓人更願意接受他的建議,實際上是因為他利用了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預言——我們對別人的心理預期會讓對方產生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傾向。
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 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 個班,對這18 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事實上,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是8 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 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 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的威力,羅森塔爾將名單提交後,老師們對學生們產生了積極的心理預期,並且反饋以這些學生積極的行為和態度,讓這些學生感受到鼓勵和支持,進而變得更加積極和自信。
同樣,如果我們想要別人在不良習慣上有所改變,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讓他們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當我們想要讓自己肥胖的老爸減肥時,我們不應該對他說:「老爸,你太胖了,再這樣下去對身體不好,你需要減肥。」這樣,只會讓老爸固化自己是「肥胖」的形象,反而更難以行動起來。
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父親更好地改變,我們需要不斷提醒的是:「老爸,我覺得你挺會養生的,如果能夠把身體養瘦點就更好了。」這樣就不會讓他產生與減肥相矛盾的「肥胖形象」,反而潛意識裡激發他追求健康的形象,進而做出與其形象一致的行為。
「自我實現預言」在兒童身上效果最為明顯,因為兒童時期是我們模仿力和表現欲最強的人生階段。一旦我們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他們就會給自己做形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相近。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那些經常被孩子批評「你怎麼那麼不乖」、「你怎麼那麼笨」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會朝著他們的「預期」發展,進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其著作《積極心理學》中說道,積極的語言和情緒能夠擴寬孩子的思維和提高他們的創造力。相反,過多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發生思維的「窄化效應」。
一項關於貧窮對個人發展的長期研究發現,貧窮家庭的孩子接收到的辭彙量是中產以上家庭的一半,而接收到的負面語言則較之更多,而這可能是造成下一代貧窮的原因之一。
所以,想讓身邊的人聽進我們善意的建議,並且變得更加積極和友好,我們可以用「自我實現預言」的心理學技巧,給他們貼上積極的標籤,讓他們朝著這個標籤發展。
如果我們想要別人在不良習慣上有所改變,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語言」讓他們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看待知乎用戶燦妞兒因被扒答案造假而離開知乎的?
※年輕人,2018年不要瞎忙,就做這三件事!
※有哪些類似「龍櫻」的勵志日劇?
※希望你既是行者,亦是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