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渣「男/女,他們就不知自己「渣」嗎??

導讀:

迴避型依戀者給人感覺就是「渣」。當初有多熱情迷人,後來就有多麼冷漠無感。

正文:

舊時代的重男輕女思想下,會出現這麼一種現象:最初對重男輕女思想所束縛的女子,開始時對這種思想抵禦排斥。長期的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後,在男女選擇的表態中,最初抵禦者,最終會變成了堅定的擁躉。

這種看似荒唐的循環,在迴避型依戀者身上也有出現。之前提出,親密關係初期的模型,是異性親子關係。在早期的親子關係中,兒童有情緒體驗,缺乏邏輯支撐。換句話說,在親子關係模式下的親密關係最初建立時期,兒童只有被動接受的能力,沒有分辨能力,沒有屏蔽不良模式的形式。當出現父母中,有迴避型依戀特質時,兒童雖然很排斥這種相處方式,可由於自身邏輯和認知沒有完全建立,他們只能痛苦地接受。

當有一天,兒童經歷成長,變成成人,建立自己的邏輯體系,認知體系後,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也已成型。其中,成型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如果是繼承了來自成長體驗中的迴避型模式,在成年戀愛中,他們會情不自禁地選擇迴避型依戀的相處模式來對待另一半。

好了,解釋除了這種繼承關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迴避型依戀者種種異於常人的相處模式,到底形成原因時什麼?

親子關係這種形式中,親密關係雙方具有天然不對等型。把迴避型依戀者放在兒童視角來看,比較容易解釋後期問題形成的原因。有一種生物觀點來看,兒童大大腦袋,纖細軀體,從視覺上來看,更為可愛,從而間接保證了在自身沒有生存技能的前提下,通過獲得成人寵愛,從而獲取生存資源。假設這種觀點是正確的,迴避型依戀者採取的親密互動關係,就是很成功的兒童生存策略。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情緒感知能力強,情緒表達能力弱(或者刻意對外表現得弱),外在行為中理智性遠遠大於情緒。兒童很容易體驗出父母對自己的喜愛或者厭惡,這個本領超強。可是,對自己情緒的表達,卻刻意屏蔽。這種刻意的背後,源於對於親子關係破裂的恐懼,最終形成了迴避自我感情,無視自我體驗。在行為上,兒童永遠是聽話的標籤。在父母看來是省心的,在同齡人比較時,明顯時提早成熟的。用個不恰當的例子來看,兒童種種思維和行為,恰似自我虛構除了一個「監督者」,「監督者」指導自己感情、思維、行為。這個「監督者」和兒童自己一樣,慢慢成長,直到有一天,兒童變更成成人,「監督者」變成了迴避型依戀。換句話說,最初面對這個世界時,「監督者」幫助了迴避型依戀者度過不適期。當然,後期它應該慢慢消失去,可是它卻如同影子般跟著迴避型依戀者,並在他們自身毫無意識到的情況下,操縱著他們親密關係中的一切情緒思維行為。

有了以上鋪墊,迴避型依戀者的最初熱情,後來冷漠,背後的邏輯就比較容易解讀了。在迴避者兒童時期,當兒童體驗到親子關係不穩定時,應對分兩步。第一步,自我暗示不需要親密關係,從自我孤獨感中獲得安全感舒適感。第二步,自我切斷親密關係,進一步避免親密關係帶來不確定的傷害。這兩點最初的反饋模式,在成年的親密關係中,一旦遇到傷害(即迴避者自認為是傷害時),迴避就會出現。正是由於這種反應模式出現背後,情緒和感情體驗被過分壓抑,可是壓抑並不意味消失。可這種情緒,被迴避者強大的「監督者」——理智外表,完全給切斷,不與對方發生交流。

迴避型依戀者本身天然具有相對於普通人強大情緒感知能力,當遇到自己心動的人時候,充分敞開自己情緒體驗,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處體驗。特別時遇到焦慮型依戀,這種充滿彼此吸引的雙方,很容易產生一見難忘的體驗。在迴避者的情緒反應中,吸引階段,情緒交流表達時開啟狀態。面對分歧(即隱形傷害)階段,情緒交流表達為切斷狀態。切斷情緒交流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行為疏離,第三步就是開啟新的親密關係。這三步,在迴避者本身看來,都是潛意思的自然而然動作。所以,當普通戀人還沉溺在失戀悲傷情緒中,迴避者的新戀情已經成功開啟了。於是,淺層認知中,迴避者會被貼上「渣」的標籤,貼上標籤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太特么理智了。

當初熱情,後來冷漠,你只看到了行為,卻並沒有捕捉到他們的內心變化。當然,對於非迴避者來說,內心變化實在過於複雜,難以捉摸。可是別忘了,這種細膩敏感的情緒體驗,恰恰是最初迴避者充滿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

想獲取更多迴避型依戀的分享,獲取更好的相處體驗。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msj4526,這裡會給你答案。

推薦閱讀:

再次追迴避型人格的她,我該怎麼辦?
迴避型依戀的人是否都比較要強,說話不饒人?容易動怒?給別人的感覺挺自私的,太過自我?
請問焦慮型依附人格怎樣才能和迴避型人格的戀人分手真正做到離開他?
心情一直很平靜,很少有事情能讓我高興或難過。不喜歡和別人接觸、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不舒服。 感覺自己有點迴避型人格,但走不出來,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些若即若離、忽冷忽熱的人到底在作什麼妖?

TAG:回避型人格 | 亲密关系 |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