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熬夜會讓人變老變醜嗎?

健康作息方式的關鍵是生活要有規律,生物鐘不要老是被打亂。強迫「夜貓子」早睡早起,或者強迫早起型晚睡晚起,都不足取。

文 | 方舟子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發給了三名研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生物學家,有人乘機做起「科普」,說這個關於生物鐘的研究證明了熬夜會讓人變老變醜。其實不管熬不熬夜,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總是會變老變醜的。我們可以換一個問法:熬夜會不會有害健康?很多人提倡要早睡早起,認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符合生物鐘的最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有沒有道理呢?

生物鐘是生物體內固有的一個「時鐘」,指的是生理活動會在一段時期內出現周期性的變化,通常指的是晝夜節律,例如我們體內有一個周期比24小時略長一點的「鐘錶」,隨著這個「鐘錶」的運轉,激素的分泌、新陳代謝、體溫等活動都發生變化。生物鐘是體內固有的,由基因決定的,但是也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到光線的影響。例如,我們大腦裡面控制生物鐘的中樞通過視網膜的感光受體感覺到光線變暗了,就會命令松果體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種天然的「安眠藥」,它分泌多了,人就感覺到困,所以人們在黑夜會自然而然地想睡覺。到白天光線變強,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就變清醒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就是讓生物鐘的運行與室外太陽光線強弱變化協調的生活方式。在古代這是最自然的,因為當時沒有現代照明的條件。但是即使在古代,也還有一些人屬於「夜貓子」,晚上清醒白天睡覺。一個人是不是「夜貓子」,相當程度上是天生的,是基因決定的,是他們控制生物鐘的基因發生了突變。人的生物鐘具有多樣性,不是都同步的,在不同的年齡段也存在差異,例如青少年中的「夜貓子」要比成年人多。這種生物鐘多樣性可能是進化來的,對人類祖先有生存優勢。試想,如果在晚上大家都睡覺的時候,有一些「夜貓子」保持清醒,給大家站崗放哨,不是很好嗎?所以並不是早睡早起才是自然的。

生物鐘的活動會受到外界因素特別是光線強弱的影響,那麼在有了現代照明之後,晚上也可以和白天一樣亮,不再讓人犯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必然會被打破,不管是不是「夜貓子」,人們睡覺的時間都推遲了。這種變化當然是「不自然」的,但是不自然的未必就會對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在不自然的條件下,可以形成新的晝夜節律,只要身體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未必就會對身體健康有影響。

但是如果生物鐘被打亂,晝夜節律變化無常,身體適應不了,那就會對健康有影響,例如那些輪班工作的人,那些經常要倒時差的機組人員或頻繁的國際旅行者,就屬於這種情況。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的調查表明,如果生物鐘被打亂,新陳代謝出現紊亂,容易肥胖,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風險也增加了。

所以關鍵是生活要有規律,生物鐘不要老是被打亂。強迫「夜貓子」早睡早起,或者強迫早起型晚睡晚起,都不足取。睡眠質量好壞和睡眠時間的長短要比什麼時候睡覺更重要。

方舟子,科普作家。本名方是民,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中文互聯網先驅者,創辦並主持中文最早的文學網路期刊《新語絲》。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大健康領域相關問題,歡迎訪問:科學貓頭鷹 - 首頁;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貓頭鷹」與我們互動交流。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人沒有睡覺的生物鐘會怎麼樣?
為什麼明明不缺覺卻容易犯困,有沒有什麼能讓人打起精神的好方法?
請問:是應該有便意 的時候去大便,還是應該每天定時定點的去廁所培養便意 ?
調整生物鐘時,怎麼使自己在比平時入睡時間早很多情況下快速入睡?

TAG:熬夜 | 生物钟 | 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