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學成為網紅學科的可能性
02-08
人類學可能是人文社科這一堆學科里最不接地氣了。這個「接地氣」不只是說它一直被詬病的應用性,更是說它的親民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非學術領域的一切電視紙媒新媒體里,都很少見到有節目或者文章扯到人類學,書店的職場提升類大眾科普類雞湯類里能見到各個人文社科的影子,唯獨見不到人類學,人類學在大眾中往往只有一個模糊神秘的形象,說明人類學這個名號啊,連被消費的資格都沒有……
文化解構(cultural deconstruction),去本質化(de-essentialize),去自然化(de-naturalize)……連知識這個概念本身都被打上問號。當你被人類學「洗腦」後,你本來認為是生活常識的不再是常識,本來認為很自然的日常習慣不再是自然的,本來認為是錯誤的不再那麼有底氣去指責。你對自己的想法變的謹慎,甚至經常審視自己。也許你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你對自己不該說什麼越來越清楚。對的,人類學家會變慫。推特上許多的人類學教授們個人簡介後會加一句類似「我的推文都是我個人觀點」的話,擔憂自己在社交媒體的言論會變成價值觀輸出或者有誤導信息,所以要強調自己隨便說說的時候是剝離了人類學家這個身份的。而因為人類學中沒有絕對權威,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也讓人類學家「說人話」有了包袱。很少有人類學學者敢走到大眾中代表人類學發表意見,更別提代表人類學對大眾進行科普。要是讓一個人類學家去寫能快速煽動讀者情緒或者讓讀者找到認同感的文章,人類學家怕是會皺緊眉頭和你說這個不能寫,那個不合適。不過,讓人類學家逼瘋讀者倒是有可能。(大霧)(其實,看看我這個半吊子人類學學士在一篇這麼不嚴肅的文章里還為了避免絕對的語氣用了多少規定範圍的詞就能體會了)什麼類型的讀物流行和社會文化必然是互相影響的。當大眾不執著於尋求統一標準而開始注重多樣化,當個人不焦慮於主流價值觀,那個時候人類學讀物或許是「網紅學科」吧。首發於公眾號:人類食用指南原鏈接http://mp.weixin.qq.com/s/oLZFdQCJZvoiD-_NJVK3-Q
推薦閱讀:
不說別的分支,社會人類學研究風俗、語言、婚姻、經濟、社交媒體等,還經常跨到別的學科,明明都是和生活有關的,人類學的門檻有這麼高嗎?用通俗語言寫一篇人類學相關的東西有這麼難嗎?也許它的生僻詞和概念是多了點,但是其他學科也不少啊……
今天拖延癌晚期啃書時突然想試著描述下這個問題。Tom Boellstorff(2007)說人類學在19世紀20世紀初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引發了「文化」這個概念的變革。曾經「文化(Culture)」是個幾乎等同於「文明(civilization)」的西方中心的詞,它暗示所有文化能被放到一個標準下去界定是否優越,所有社會都應遵循一個模式走向這個標準。人類學則把「文化(Culture)」從單數變成了複數(cultures),它告訴我們,文化是多元的。學人類學避不開文化相對主義,即使受到很多批判(特別是普世主義),但它提出的不同文化之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還是對當時以西方文明為發達標準的價值觀造成了衝擊。它呼籲對差別的尊重。人類學的理念是儘可能靠近地觀察和展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思考方式,同時避免粗暴的評判。雖然人類學者們可以隨便寫「我認為」這麼主觀色彩的話,但是讀結論時總能感受到作者措詞的謹慎。
「不同」是人類學研究的主題。一個負責任的人類學家不會以絕對地語氣告訴你這些「不同」之中哪個是對或錯,好或壞,而是通過全面發掘這些「不同」背後的因素讓讀者思考「不同」這個概念本身背後的社會結構、歷史乃至於權力關係。所以,往往人類學家絮絮叨叨陳述了一堆自己覺得重要的理論和研究發現,對方:「你能不能說人話(來個總結)。」 人類學家:「臣妾做不到,你需要知道這些前提……」作為一個半路出家學人類學的人,在「專業」和「非專業」兩個角色間掙扎了很久後最深的感悟是:對於大眾來說,人類學學者的學術興奮點常常在奇怪的地方。即:「這有啥好研究/好看的?」在我看來,人類學的作用本來就不是簡化問題或提供標準化的策略(除了應用人類學),它很難讓人直接受益,所以,如果指望從人類學的著作能獲得對生活「直接有用」的策略,很大概率讀完以後會更頭大。可能本來覺得沒啥問題歲月靜好的,看完書以後開始懷疑人生;本來有一個疑問,看完書以後內心的問號炸成銀河。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人類學會讓你的生活更複雜……這個複雜不是說它挑戰閱讀能力,而是說它會勸導你重新嚴肅地對待生活中你本來無需思考就得出結論的東西。這就讓人類學難以滿足大眾讀物【讓人快速學到有用的知識觀念「活得更好更輕鬆」】這個要求。比如,一個晴朗的午後,你明明在想著:「我來了解一下xx的文化吧,下個月放假要去,和我們這麼不一樣,肯定有意思!」接著你打開了一本人類學,看著看著就可能就變成:「我是誰,我為什麼會想要旅遊,旅遊的意義是什麼,儀式是什麼,文化是什麼……」
又或者,你想得到一個粗暴的「結婚是好還是壞」這樣非黑即白的答案,可能翻了幾本人類學理論和一堆各個社會的人的婚姻生活後,會開始思考:「婚姻的社會意義是什麼,血緣的本質是什麼,人類的關係……咦,我本來要幹嘛來著?」還或者,你想升職走上人生巔峰,不知怎麼的拿回一本資本主義人類學(我知道概率很小……),看著看著你就開始懷疑:「我的職場焦慮和對人生巔峰的期望是被文化塑造的嗎?文化是怎麼被塑造的?」我的一個學發展人類學的朋友說她當初在一個國際NGO工作的時候,滿腦子權力關係和文化符號,真是非常難保持正能量……推薦閱讀:
※攝影史以外的攝影史
※能幫我解釋一下我的Y染色體DNA單倍群的來歷嗎?
※北歐人和南歐人的y染色體中,都有典型的I單倍體的存在。為什麼?
※如何用語言描述不同人種的外貌差異?(如東亞黃種人和歐美白人)
※如果世界上只剩一個女人,將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