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健身知識的可靠程度?

我們經常說的健身,其實範圍遠不止在健身房進行鍛煉,健身的真正含義是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是個覆蓋面很廣的概念,包括心肺強化、肌肉強化、日常活動、飲食均衡、作息規律、衛生習慣、心理認知、疫苗體檢等方面,有時還會涉及疾病管理、孕期管理等特殊時期管理。這麼多方面又會相互影響,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從而有效進行全面生活方式管理,那麼片面執行的健康成效很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

而健康知識的傳播在國內是個相當混亂的領域,無數真假難辨的「科普」各顯神通,絕大多數人對觀點的判斷接受大致有以下三大途徑:

1、符合自己原有傾向的觀點。

2、頭頂光環的某個專家觀點。

3、經本人親身體驗過的觀點。

這三大途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省腦子。對於自己不夠熟悉的專業領域,這三大法門最方便獲取答案。

遺憾的是,這也是最不靠譜的三大途徑,基本上就是直通上當受害的金光大道。無數人遵循這種簡便得來的虛假健康知識,義無反顧地為此浪費大量血汗錢財、寶貴精力,被坑害一生還自信滿滿。

人類天性反嚴謹思維,人類同時又具有嚴謹思維的潛能,只是這個潛能的開發需要後天的精心指導和長期訓練,學習和運用嚴謹思維都需要抵抗人性,但這在國內只管灌輸觀點的教育體系里幾乎是長期缺位的。隨著嚴重缺乏思維訓練的國民腰包一年一年鼓起來,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相互坑害的健康大產業也自然形成。

絕大多數成年人在這個方面都已經難以改變,願意為健康付出學習努力的只是極少數人,我猶豫了很久才開始動手寫健身系列的文章,也是因為想清楚了我的寫作並非服務大眾,而僅僅是為了這個小眾群體。

在討論任何實質性的健康知識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仍舊是: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健康知識的可靠程度呢?

沒有任何知識是絕對正確的,但不同知識的可靠程度卻可以有天壤之別。健康領域裡每個觀點的證據等級都有科學共同體的頂級專家們遵循共同的學術規範去共同鑒別,其他人如果想從健康知識里受益,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把專業結論完全交給科學共同體去做,少來點所謂的「獨立思考」,不要輕信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也不要輕信任何專家。

那麼如何去查找科學界主流觀點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一個觀點的可靠程度是怎麼隨著研究證據的變化而變化的。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句話當然沒錯,但大多數人都把「實踐」理解為「自己親自去做」,以為親自體驗就能驗證觀點正確與否,這就是思維缺乏嚴謹的一種典型表現。同樣是對某個健康知識的實踐,有的實踐千瘡百孔,無數干擾因素難以排除,什麼理論都驗證不了,而有的實踐設計良好,儘可能剔除了足夠多的混淆變數,確實可以對理論形成一定程度的支撐。

那普通人怎麼來鑒別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力度呢?其實根本不需要你去負責鑒定,科學共同體就是做這個工作的,基本程序如下:

假設你組織了一個實踐,並且覺得這個實踐較好地驗證了某個理論,這時候你可以把你的實踐過程詳細記錄下來,並附上你的分析和討論,寫成論文,寄往這個專業領域的權威期刊以求發表。

權威期刊當然不是那麼容易發表的,會有這個專業的一些頂級專家來對你的實踐質量及意義進行審查。大多數投稿就這麼被淘汰出局了,如果還想要發表,可以換家同行評議沒那麼嚴的期刊,甚至只要交錢就能發表的垃圾期刊。

如果你的實踐真的比較嚴謹,順利通過同行評議發表在了權威期刊上,同時你所驗證的理論又有較大的意義,那你多半就該在專業界出名了。接下來世界各地會不斷有同行複製你的實踐並發表,如果沒有人能複製成功,同行們就會呼籲你把你實踐的原始記錄拿出來觀摩觀摩,很多造假者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露餡的。

等到重複的實踐發表到一定數量,這時候會有同行回顧之前的所有相關實踐,進行系統審查和分析,然後得出更貼近事實一些的結論。

等到系統評價也足夠多的時候,對這麼多實踐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更加接近事實了。

以上不同階段、不同情況的證據強度都會存在差異,對這些證據等級的評定,則是由這個專業領域頂級專家組成的權威機構的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證據等級評價體系中,單個專家表態的證據強度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哪怕這個專家得過諾貝爾獎。

很多媒體記者和科普作者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以為只要列一堆參考文獻出來,順便再把文獻里的研究過程介紹一下,整篇文章就嚴謹了。這樣的文章確實也很有迷惑性,能吸引很多崇尚理性的讀者。這些讀者今天看了這一篇「嚴謹」文章,明天又看到一篇觀點相反的同樣「嚴謹」的文章,很多人搞不好就會對科學產生一種希望幻滅的感覺,覺得科學不過如此,今天這麼說,明天又被推翻,今後還是別信科學了,不如跟著感覺走吧。其實,很可能他們看到的這兩篇科普,沒有一個能代表科學界的主流觀點。

那我們在具體檢索的時候又應該怎麼辦呢?只需要把上述鑒別程序倒過來。一般情況,儘可能先翻翻這個領域權威機構的相應官方指南或專家共識,這上面對觀點的描述通常相對最嚴謹。如果權威機構還沒來得及對近期最新的研究實踐發言,那就再多翻翻這個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的系統綜述,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如果這兩者都沒有,那你可就要小心了,引用權威期刊零碎的一些研究實踐或者垃圾期刊的系統綜述來證明你的觀點,你犯錯誤的機會都非常大。

以上判斷原則不僅適用於健身領域,同樣適用於其他很多專業領域。這篇文章只談原則,更細的操作,就要靠你自己平時的閱讀和檢索積累了。


推薦閱讀:

學生怎麼樣科學地減肥?
請問我這種梨型身材的粗腿 如何瘦腿啊?
一次有效的塑身計劃,該減多少斤?
男生有哪些運動能減肚子和屁股?
女體脂率23可以開始增肌嗎?

TAG:健身 | 健身技术 | 健身塑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