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學佛要放下感情,變得消極冷漠嗎?
修行會不會讓人變得更加懦弱?
- 網友:不爭不搶,不怒不恨,一味地遷就……是不是不夠精進不夠威猛,是不是就該被罵作懦弱?膽小怕事,弟子苦惱之極!
學誠大和尚:佛弟子當精進於品格的增益,懈怠於五欲的追逐,如此能令智者歡喜,也才能成就更長遠、更廣大的福德,愚人的嘲笑、辱罵何必放在心上呢?
- 網友:想請教師父,如何判定自己的退讓是懦弱還是因修行而來?有時自己為了避免衝突而退讓,心裡覺得自己似乎是懦弱。
學誠大和尚:看自己的內心:是無可奈何、暗自不滿,還是為了自利利他、毫無掛礙?修行而來的忍辱是宗旨清明、內心平靜,沒有絲毫猶豫、勉強和怨尤。
修行會讓人越來越冷漠嗎?
- 網友:請教法師:我現在少有喜悲,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平淡,這樣對嗎?
學誠大和尚:這也有可能是麻木。修心不是要讓自己的心與外境割裂開來,好像外在的事情與自己沒關係,而是要讓心更明利、更柔軟、更有力、更廣大。
- 網友:您說得對,我這種狀態真的是麻木,和追求的清凈不一樣。那如何做才能讓心更明利、更柔軟、更有力、更廣大?
學誠大和尚:要讓心裡裝著更多人的苦樂,而不僅僅是安於自己的小環境。多發心、發願,多參與各種慈善事業。
- 網友:有時候自己分不太清冷漠和洒脫?自己覺得無需煩惱的事在別人看可能是漠不關心。這個如何是好?
學誠大和尚:要培養自己利人、助人之心,而不是僅僅調伏個人煩惱。菩薩心熱似火,眼冷似灰,內心對煩惱的超越和利益他人的菩提心二者缺一不可。現代人對學佛的認識往往偏於獨自寂靜、隱逸出塵,卻忽略了菩薩入世度生的慈悲與勇悍。
- 網友:學佛後,什麼事都不感興趣了,只想自己靜靜的呆著,可家人覺得我不正常了。
學誠大和尚:修行是遠離煩惱,不是遠離境界。有時候,一味逃避境界,其實是為了保護煩惱。佛菩薩深知諸法空相而不舍一切眾生,積極面對境界,去利益一切眾生。
修行會不會令人變得消極?
- 網友:我努力做到放下貪嗔,卻發現好像對生活和工作沒有沒動力了,整個心裡和身體維持在一種停滯的狀態中,該怎麼辦呢?
學誠大和尚:要究竟斷除貪嗔,必須斷除我執,沒有智慧,如何斷之?修行不能憑自己的想像,而是應清楚了解修行的內涵、狀態、次第、目標,才能步步增進。
- 網友:修行佛法要讓人放下一切追求嗎?難道一點物質追求都不應有嗎?
學誠大和尚:追求內心慈悲與智慧的圓滿,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佛法認為物質和精神並不是對立的,通過自心的成長,外在的福德也會隨之而來,內心是因,外在是果。若追求外在,忽視內心,生命的質量只會走下坡路。
- 網友:佛法講明心似鏡,要安於順逆事實,但逆而不求機遇,不求富貴名利,又如何出頭?
學誠大和尚:隨順緣起並非不求上進。富貴名利遠非究竟,佛法所求的是比外在成就更高遠、更殊勝的利益。
- 網友:如果我做到了清心寡欲,但是又未出家,在這世俗堆里會不會過得不快樂?
學誠大和尚:清心寡欲,是清凈煩惱、寡除私慾,更進一步要生起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的熱心和善欲。
- 網友:當一個人感受不到生命的生機,整日消極於無常性空之世之時,該怎樣才能激起他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心志呢?或如抑鬱。請法師開示。
學誠大和尚:無私地去利益他人,用慈悲的力量喚醒心靈,你會感到完全不同的體驗,心會打開、會復甦,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所在。有機會可以去參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動。
- 網友:佛法說一切都是空的、無常的,還努力做甚?
學誠大和尚: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為無常、空,所以人的生命有無限的希望和機會。
修行必須放下感情嗎?
- 網友:師父,弟子最近交男朋友了,這是罪過嗎?學佛後該怎樣對待性慾?
學誠大和尚:在家人婚嫁是合理合法的,不是罪過。不要邪淫、放縱慾望。
- 網友:師父,學佛法要放棄世間的感情,情感嗎?
學誠大和尚:學佛法不是要放棄世間的情感,而是要放下對情感的執著,凈化與升華它。在家人要敦倫盡分,促進家庭和鄰里、社會的和睦友好;出家人形式上遠離親友,實際上卻承擔起了今生乃至過去世一切父母眷屬的究竟苦樂。
學佛要拋下責任嗎?
- 網友:請教法師,什麼是責任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我們生活中的責任?修行拋開凡塵是否也拋開了責任?
學誠大和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要盡,擔起一份責任,人生就有一份價值;盡多大的責任,人生就有多大的價值。修行並不是為了拋開責任,而是為了承擔更大的責任,沒有責任心,也就談不上菩提心。
推薦閱讀:
※一座寺廟的ⅠP經和文化版圖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
※我師父說丨求外在的佛菩薩保佑自己趨吉避凶,這是把經念歪了
※你是如何令科學和宗教共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