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東海大橋是「橋中教父」?

東海大橋是中國最早的跨外海大橋,我們熟知的著名大橋多是學著它的經驗逐漸起步的。

出品| 網易新聞學院

作者| 須臾千秋

2015年,上海港以超過3500萬標準集裝箱的吞吐量遠超第二名新加坡,名列世界港口第一,對這一天文數字般的貨物吞吐量貢獻最大的是崎嶇列島。

十五年前,這些小島上沒有電力,沒有淡水,更沒有交通,能夠「點石成金」,讓這些荒島成為洋山港的核心區,肩負起深水港重任的,是中國最早的跨外海大橋——東海大橋。

(東海大橋)

它是國內跨海大橋們的爸爸

東海大橋,起始於上海浦東新區,橫跨杭州灣北部海域,終到小洋山島,全長32.5公里,大橋於2002年6月開工,2005年5月竣工,總耗資71.1億元。

東海大橋將小洋山島與上海市區連接起來,港口只需要修在地質條件堅實、水深充足、對市區影響小的小洋山島上,再通過東海大橋輸送到大陸上即可。有了東海大橋作為紐帶,這些小島就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

(中國著名的跨海大橋們)

東海大橋曾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一號工程」,事實上,它確實是中國跨外海大橋最早的「一號工程」。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世界名橋,開工和竣工時間都在東海大橋之後,並使用了大量東海大橋建設時成熟的技術。換句話說,這些偉大的工程都是學著東海大橋的經驗逐漸起步的。

跨海大橋的標配技能:防腐+防撞

海洋橋樑與陸地橋樑所處的自然環境十分不同,施工和設計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防腐。

跨海大橋通常由鋼筋混凝土建成,混凝土中的水泥硬化後主要含有氫氧化鈣、水化硅酸鈣等鹼性物質。而海水中的硫酸鹽、氯鹽會與這些物質相互作用,破壞混凝土的結構,並暴露出鋼筋。

(行進在東海大橋上)

隨後,這些鹽類就會與水和氧氣聯合,迅速腐蝕這些失去保護的鋼筋,使得橋體遭受重大破壞,這些都是內陸橋樑很少遇到的問題。在中國東海海域多發海霧,海霧中的鹽分包裹橋樑,使得橋樑整體——即使是遠離海水的橋面和橋墩上部都面臨嚴重的腐蝕問題。

此外,與橋墩位於岸上的內陸大橋不同,跨海大橋動輒幾十公里,橋墩數百根,受到船隻撞擊的威脅必然存在。面對海洋中動輒幾十萬噸巨輪的撞擊,海洋橋樑的橋墩必須進行嚴格的防撞保護,如優化橋墩外形、採用拋砂石護底、人工島防撞等。

(東海大橋的夜色)

此外,海潮、海流、颱風、泥沙……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海洋橋樑的施工。東海大橋作為中國外海大橋的先驅,就必須要把這些雷挨個摸一遍。

為了躲颱風,大橋先在工廠造了一半

海洋橋樑的施工受到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東海大橋所處的水域,每年受颱風、雷暴、海霧及其它災難性氣候影響的時間長達125天,可在固定平台上作業的時間只有240天。

然而,東海大橋是整個洋山港工程的控制工程,沒有這座大橋,小洋山島上的貨物無法運到大陸上,港口施工的各項物資也很難從大陸運到島上,因此,東海大橋必須先於港口的其它工程建完。為保證工期,每一個可以作業的時間,建設者們無論嚴寒酷暑都會在前線作業。

(東海大橋非通航段預製墩身)

除此之外,項目部還採用了預製安裝的施工工藝來輔助建設。重達280噸的橋墩預先在工廠生產出來,海運到施工場所,再使用上海海上救撈局的1000噸「勇士」號浮吊進行吊裝。

使用預製橋墩不僅可以節省現場工期,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大橋組件的質量。在工廠中對構件進行預製,可以使橋墩更加緻密,微裂紋更少,在未來使用中更不容易受到海洋環境的侵蝕。

「定海神針」讓大橋放心「衝浪」

跨海大橋建設最核心的技術,是「對抗」波流的技術。跨海橋樑承台常年承受較大的水流波浪作用,而且水流、波浪力的作用不單一,長期作用會對橋墩施加疲勞荷載。

工程中採用的預製橋墩質量雖好,但上海的外海海底儘是鬆軟的淤泥,在海浪的作用下很容易發生鬆動甚至傾覆。因此,工程中採用了預製鋼管樁打入海底,再將橋墩承台架設其上的方法。

(鋼管樁的施工效率遠勝混凝土樁)

然而在海洋工程中,由於海水腐蝕,人們很少採用鋼管樁這種極易受到腐蝕的結構。因此,工程採用了鋁-鋅-銦-鎂-鈦犧牲陽極與塗裝重防腐塗層聯合保護的措施。一方面將鋼管保護起來,另一方面用陽極合金「李代桃僵」,讓鋼管樁的壽命大幅延長。

此外,橋墩的形狀選擇也是一門學問。為了配筋方便,通常會將橋墩做成方形。但經過計算,使用圓形承台可以降低約21%的波流力。因此工程設計了圓形作為承台形狀,而其上不受波流力作用的部分則保持方形截面。

(不同結構形狀的水流力荷載)

大橋是一截一截長高的

(東海大橋的通航段——顆珠山大橋)

在風浪中建造東海大橋高達100.7米的結構是個巨大的難題。要想直接用塔吊將材料和模板吊到這麼高的地方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工程中採用了爬模法進行施工。

所謂爬模法,就是讓模板在一段混凝土結構施工完成後,沿結構向上爬升,以供下一段混凝土的澆築。在顆珠山大橋的橋塔結構中,考慮到塔柱的上下段截面不同,模板上裝有專門的造型木用來調節截面尺寸。在爬模的幫助下,橋塔每節澆築4.5米,只需7天就可以完成一節的施工,爬到下一節繼續施工。這樣只要半年,橋塔的主體就能澆築完成。

(爬模示意圖)

為了使鋼筋、模板和斜拉索的空間位置定位穩定方便,在塔柱中還創造性地設置了勁性骨架。施工證明,利用勁性股價經過初裝和精調兩次控制定位安裝索管,可以讓索管的位置準確,斜拉索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結語

2005年5月5日,東海大橋建成通車。從此,洋山這座曾經的荒島正式成為了上海國際貨運港的一部分。洋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從2005年的210萬標準集裝箱增長到如今的接近4000萬箱,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一重要的樞紐——東海大橋。

作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正尋求戰略升級。「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專欄,力邀行業權威、資深玩家,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創新之路。

投稿請聯繫newsresearch_ntes@163.com,稿件一經刊用,將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

編輯| 李祖希


推薦閱讀:

懸索橋的前世今生(上)——亞東橋話
北京三元橋是如何實現在 43 小時內完成橋樑整體更換工程的?
橋樑工程中的應用基礎數學之有軸力的梁(2)
新華社評廣東高速一定坍塌令人震驚為什麼?是對陌生領域的無知還是思維慣性?
日本江島大橋是個失敗的橋樑設計嗎?為什麼會修得像過山車一樣?

TAG:土木工程 | 桥梁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