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有失控感的人才想控制一切,安全的人是放鬆的
也許,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人有過以下類似的體驗:
- 常常會對身邊的一切,包括自己和身邊的人,有著巨細靡遺的、十分苛刻的要求,比如必須一周換一次床單,要求他人不能與某一類人交朋友……一旦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規範行事,就會顯得焦慮、煩躁,甚至憤怒。
- 總是要求他人做出改變。有時候,甚至會以「被動攻擊」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比如,如果對方拒絕改變,就會以「冷戰」相要挾。
- 常常忍不住對別人評頭論足,評價也多半是非黑即白的——好的或壞的,對的或錯的。不僅如此,還覺得自己有必要幫助別人指出他們的錯誤或是他們意識不到的問題。
- 總想要在爭論中佔據上風。同時,當與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會試圖不厭其煩地說服對方。
事實上,以上這種種表現,都很可能源於人們內心對「控制感」的渴望(Prevost,2012; Ryan, 2016)。人們會通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和/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種對「控制」的需求,但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都更需要這種控制感呢?對控制過於強烈的渴望會給人們造成什麼影響嗎?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呢?
我們來跟大家聊一聊「控制」。
「控制」,究竟意味著什麼?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擁有一定的掌控感,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控制意味著確定和安全感
當一個人覺得環境與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時,Ta便會感覺到未來對自己而言是可以預知的,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Shapiro, Schwartz, & Astin, 1996)。比如,你已經提前做好了項目規劃與預案,各項任務也都在有條不紊地完成中,且這個項目由你全權負責,也沒有過多來自外界的干擾因素,此時,你就會有一種確定和安全的感覺。
Shapiro等人(1996)認為,這種由控制帶來的安全感,是人們對抗未知與不確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祭祀、占星、卜卦等一系列想要預知未來的行動,都是人們試圖通過獲得某種「控制」,比如,對卦象與後續所發生事情之間規律的掌控,來獲得安全感的例證。
控制有助於提升自尊感
除了在事情進展的當下,人們會對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們還會通過回顧過去來尋找自己曾經擁有掌控的情形。在這種「回溯的控制」(retrospective control)中,我們往往體會到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中是有實力的、能勝任的,從而感覺到自我價值被肯定(Thompson, 1981)。
我們也曾在「懷舊」的文章中提到,當懷念過去時,若人們能以一種「自己經過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難」的拯救式的邏輯來講述,就更能從懷舊中體會到力量感,有助於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提升自尊感。而人在懷舊時的這種拯救式的講述方式,事實上就是我們在回溯中尋找控制感的努力。
相反,失控則會給人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反覆體驗到「失控」——即事情總是不在我的掌控範圍之內時,就會習得一種無助感,此後,他們就會陷入「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的無奈與絕望之中。而這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被認為與人的抑鬱與焦慮情緒、物質成癮及進食障礙等心理困擾高度相關(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
不僅如此,一些因素還決定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如文章一開始所描述的那樣),甚至會表現出對自己、對他人過度強烈的控制欲,他們也常常因此被身邊的人戲稱為「控制狂」(control freak)。
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
1. 過去的失控體驗
學者們認為,在過去的經歷中有過「失控」體驗的人,更可能在之後的人生中拚命地尋找「控制」(Radwan, n.d.)。
一方面,過去的失控經歷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讓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種安全感。他們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懼之中,因而他們會在之後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來控制失控的發生。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在當下獲得足夠多的控制,「改寫」過去的失控創傷的經歷。
比如,那些童年成長在混亂的家庭環境中的人,他們曾經體會過風餐露宿或受虐待、忽視的痛苦,他們便更可能在成年後以「控制」來作為兒時混亂的代償(Young & Klosko,1994)。儘管如今生活穩定,他們還是喜歡囤積生活用品以防萬一;或者對自己要求過分嚴苛來避免受到他人批評;又或者試圖控制身邊人的一舉一動來避免再次受忽視等。
又比如,那些經歷過驚恐發作(panic attack)的人,為了避免自己再次出現胸悶、心悸、甚至瀕死等徹底失控的感覺,他們往往會做好一系列「控制措施」——拒絕獨自出門,隨身攜帶藥品,或在自己一有點心慌、頭暈時,就立刻到醫院就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反而可能使得他們容易由於過度焦慮和擔心而再度驚恐發作。
在這些人看來,當下獲得足夠多的控制(對自己以及對外在他人、環境),就能幫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發生。同時,掌控給他們帶來的力量感,也讓他們相信,如果人生能再來一次,自己會有能力和過去的不幸搏鬥。
2. 自我價值的極度不穩定
還有一些人對控制感的渴求,源自於內心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有一種說法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總是試圖去控制身邊的人(Schnarch, 2011)。換句話說,當自身無法給予自己安全感和積極的自我評價時,人們就會試圖向外尋求「確定與肯定」,而這就需要通過對他人的控制來實現(Newman, 2017)。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且害怕被拋棄的人,往往更想要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對另一半的控制。一方面,他們需要通過控制對方的一舉一動(減少和異性的來往等)來防止自己被拋棄;另一方面,也通過「控制」來獲得一種對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是足夠好的、值得被愛的,所以對方才會願意為己所控。
為此,他們甚至還會通過一些方式來檢驗對方,以證實自己對這段關係的絕對掌控權,肯定自己、維護自己內心的安全感。比如,讓對方從城東跑到城西僅僅為了給自己買一份小吃等等。
然而,向外尋求肯定可能是一種惡性循環。儘管,能夠控制他人,會讓這些人感到備受肯定,但同時也會加劇他們內心的「失控感」——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他人。而這就意味著,但凡對方有一點不受控制,就會讓他們的安全感與積極的自我評價轟然崩塌。而對此的恐懼,又會讓這些人更加迫切地想獲得對他人更多的控制。
3. 完美主義或自戀型人格特質
完美主義的人對於完美的渴望與對缺憾的恐懼,就會讓他們極度渴望控制。他們會覺得一旦自己缺少絕對的掌控力,事情的發展就很有可能會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或出現可怕的紕漏(Lafrance, 2009)。
同時,完美主義的人還認為自己是否「完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邊的人是否足夠「完美」的影響,因此,他們也總是會以同樣苛刻的標準要求身邊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完美主義的人也會嚴格要求另一半的原因,比如他們會要求對方像自己一樣堅持健康飲食、做好身材管理等等。
另外,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也對控制有著過度的渴望(Rappoport, 2005)。他們通常需要通過控制他人的言行來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肯定,以維護極高的自我評價。在他們看來,在爭論過程中說服對方,讓對方與自己意見一致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都是一種「勝利」,是對自己觀點與能力的肯定。
4. 過多相信努力而忽視世事變遷的力量
另外,我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人的很多特質與能力其實主要是受到先天與環境因素影響的,比如人格主要受到「精神胚胎」(50%)與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然後才是個人對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響的。Pedersen等人(1989)發現,人對於「控制感的需要」有30%是由基因決定的。
然而,有些人總是更願意(社會也更鼓勵大家)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與個人選擇,低估甚至忽視了基因、社會文化與世事變遷的影響(Mischel, 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這就會使得他們認為,「不管外在條件多惡劣,只要我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掌控了整個局面,就一定能實現目標」,因此,這些人也更容易成為「控制狂」。
以上這些人對於控制的過度追求,有時候甚至會讓「獲得絕對控制」成為他們完成一件事情背後真正的目標,而這可能會吞噬人們的快樂。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從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目標。於是,他們很快會發現,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並不能感到快樂。
不僅如此,
過度追求控制還會帶來更多問題
1. 頻繁陷入自我責備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對一件事情擁有越多的控制,同時也就意味著他認定自己對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負有責任。那麼,一旦事情的結果與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概率陷入自我責備之中(self-blame)(Shapiro, et al., 1996)。
比如,如果一個罹患癌症的人一味地相信自己只要堅定信念就一定能夠戰勝病魔(相信自己對於這件事有絕對的掌控),那麼當病情出現惡化或者複發的時候,Ta就很容易認為這全都是自己的信念不夠堅定所致,從而把一切都歸咎在自己身上,陷入自責與痛苦之中。而實際上,惡化或複發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的兇險程度所決定的。
2. 更大的風險會失控
一個人對控制的過度追求,實際上是承認了「控制」對於Ta的人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這會讓Ta對「失控」更為敏感,放大失控對自己可能的負面影響,並且更可能因為對後果的過度擔憂而做出一些衝動的、可能導致不良後果行為。
比如,那些渴望通過考學獲得對人生更多的控制的人,往往會認為「一考定終生」,他們可能會因為對考試結果的過度憂慮而疏於複習,最終導致自己在考場上發揮失常。
不僅如此,過度追求控制還會掩蓋住一些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最終導致更大問題的爆發。比如,有些人的創傷會通過「控制」的行為來表達——重複檢查門鎖或是在受到刺激時反覆默念某個詞語,然而,這種帶有儀式感的控制行為,恰恰模糊了這些人內心真正害怕的東西,經年累月,被掩蓋的創傷則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痛楚。
看到這裡,相信你不難發現,儘管控制對於我們獲得安全感與自尊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仍然需要對「自己對控制的追求」保持審慎的覺察和剋制(Shapiro, et al., 1996)。
對控制的過度追求,
我們該如何應對?
首先,反思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對周遭的人事物是擁有絕對控制力的。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忽視了先天條件與環境的不可控因素,你需要去承認這世間確有很多事情並不總是為人所控。不過,這個過程並是讓你獲得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感,而是「盡人事」與「聽天命」的平衡,而後者顯然需要更多智慧。
接著,你需要試著去覺察「控制」是否正在給你帶來困擾。Stahl(2015)指出,人們可以通過「想像」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意識到這些困擾。請你想像自己正在攀爬一座高山,你行進的目標是山頂。每走一步都請想像那些讓你感到失控的情形。
然後,試著問自己「這是我的問題嗎?我害怕嗎?有多害怕?」。如果你覺得所有或者絕大多數的失控都是因為自己,並且你對此感到十分害怕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控制」正在侵蝕著你的快樂,讓你陷入自責和痛苦之中。接下來,你需要:
1. 想像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
這時候,你的目標是山頂,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對它的恐懼,繼續向上攀爬。想像並記錄下自己為此所付出的認知資源、情緒感受、時間及精力等。
2. 記錄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
現在,看著你所記錄下來的為克服失控及恐懼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縛的東西。這些代價又被Stahl(2015)稱為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而剛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對控制的渴望。
3.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
在之後的生活中,每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攀爬高山的狀態中時,請你拿出這個自由列表,並提醒自己,「對控制的過度追求可能會讓我失去它們」。
最後想說的是,有些時候當我們面對失控,不應該是施加更多「控制」,而是學會「放棄抵抗」(巧妙之處就在於,當你放棄抵抗失控的時候,你也同時應對了自己的過度控制)。失控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而我們也可能在這種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後真正的恐懼,並找到與之共處的方法。
以上。
原文發表於 只有有失控感的人才想控制一切,安全的人是放鬆的 |我為什麼容易感到焦慮?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s:
Lafrance, M.N. (2009). Women andDepression: Recovery and Resistance. Routledge.
Newman, S. (2017). Why Anyone Would Want toControl You. Psych Central.
Prevost, S. (2012). 8 Signs you』re acontrol freak. http://Inc.com
Radwan, M.F. (n.d.). The psychology of controlfreak. Knowmyself.
Rappoport, A. (2005). Co-narcissism: How weaccommodate to narcissistic parents. The Therapist.
Ryan, L. (2016). Five habits of controllingpeople. Forbes.
Schnarch, D. (2011). People who can』tcontrol themselves control the people around them. Psychology Today.
Shapiro, D.H., Schwartz, C.E., & Astin,J.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understan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and gaining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2), 1213-1230.
Stahl, L. (2015). 10 Ways to stop feelinglike you need to be in control all the time. Mind Body Green.
Thompson, S.C. (1981). Will it hurt less ifI can control it? A complex answer to a simple question. PsychologicalBulletin, 90(1), 89-101.
Young, J.E. & Klosko, J.S. (1994).Reinventing your life. New York: Plume.
推薦閱讀:
※睡眠是你最好的投資(一)
※身邊人對我評價過高,可我覺得他們都被我騙了?
※如何克服買狗後的抑鬱?
※有什麼辦法不讓我變得那麼玻璃心?
※抑鬱症患者在人群中不被理解時心理活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