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肉眼,睜開心眼。
雲岩禪師正在僧堂里編織草鞋,洞山良價禪師從他身旁經過,說:
「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你說說看!」
「我想要老師的眼珠。」
「為什麼要我的眼珠呢?你自己不是有嗎?」
「我沒有眼珠!」
「假如你有眼珠,你要如何安置它?」雲岩禪師淡淡笑道。
洞山良價禪師無言以對。
雲岩禪師這才嚴肅地說道:「我想你要的,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良價禪師忽然改變口氣:「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岩禪師大喝一聲:「前後矛盾,不知所云。你給我滾出去!」
洞山禪師仍誠懇地說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
雲岩禪師指著自己的心說:「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良價禪師終於大悟。
其實,洞山禪師要的並不是我們「肉眼」的眼珠,而是我們內在的「心眼」。佛門歷來重視「心眼」的妙用,正所謂「找眼不如找心,問路不如問心」,用心眼去看一切,才不會迷路,才不會困惑。洞山禪師也是因為終於懂得了心眼,才有所悟。
我們熟知的肉眼,是用來觀察世間萬象,長短、方圓、青紅皂白的,但這種觀察只是表面的、淺顯的。只有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物的本體,直達天地眾生的內核。這就難怪洞山禪師在找到心眼之前,雖有肉眼,但仍然看不清前面的「道路」了。
因為這「道路」不是康庄大道或通幽小徑,而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天地眾生皆是當下一念心,萬法當下都是自己,這是禪佛的真諦。同樣,在生活中,當我們遭遇困境,也可以問問自己的內心,找找這顆心眼,讓它帶我們看穿得失榮辱的虛妄假相,穿越起落沉浮的層層迷霧,並最終發現自心的清凈圓滿和世界的祥和安寧。
那具體來說,我們怎樣才能找到這顆神奇的心眼呢?
學會凈心。心一動,一切皆動,浮躁與煩惱接踵即來,心眼就再也無暇睜開了。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別讓它浮動、散亂,人心一旦散亂,做什麼都會不對勁,生活就會很苦惱。然而,我們想要凈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在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在轉了。真正的凈心、不動心不是刻意地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地去把握它。
在任何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卻不給它強加任何束縛,心自然而然也就不動了。具體來說,可以試著深呼吸,試著時常放慢節奏,放空自己,僅僅專註於自己的呼吸或耳邊的鳥叫蟲鳴,這樣心自然而然就會靜下來,私心雜念自然而然就會遠離你。
學會自省。你我的心靈如同一間房屋,久不打掃就會沾染塵埃,為了保持它的潔凈,需要以自省為帚,經常打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在世,若能時刻自省,還有什麼痛苦煩惱不能排遣,擺脫的呢?佛說:「大海不容死屍。」
那是因為水性是至潔的,雖然表面藏垢納污,實質卻清凈湛然,不為外物所染。我們若能時常自省,使心如水,那麼這顆心眼就能更容易被我們發現。
而那些從不反省的人,雖然每天看上去過得忙碌充實,實質上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麼,與昏庸度日沒什麼差別。他們彷彿一架嗡嗡作響的紡車,連續不斷地扯出生活之線,卻從不去細心梳理,最後只會弄成團團亂麻。
學會堅持。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心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標準。就像故事裡的洞山禪師,非要向別人要「眼睛」。其實,在佛陀眼中,我們每個個體都是自在自足、自性圓滿的。
正如《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載:「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凈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一個人要是能體察到自身這不變不異、不增不減的本性,自然能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精彩和圓滿。如果一個人非要向別人的標準看齊,甚至為了別人的標準而改變自己,那最後只會失去自己,失去一切。
「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佛陀眼前的清澈、禪師心中的澄明,都是世間眾生渴慕卻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在眾生的「肉眼」中,美麗或醜陋的風景都被籠罩在薄霧或塵埃之下,越是走近就越是朦朧;
快樂或煩惱的生活也常常被圍困在重巒疊嶂之中,越是急於走出迷陣就越是辨不清方向。殊不知,「終日尋舂不見舂,舂在枝頭已十分」。所有問題的答案,只會開在我們心頭;
所有煩惱的本質,只有「心眼」才能看穿,我們又為何去別處探求呢? 不妨學學洞山禪師:閉上肉眼,睜開心眼,前方自然是一片坦途。正如《楞嚴經》云: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解脫生死的真慧,必須在反觀自身,從離我見,離我所見中......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為己之志才可謂真正的學者,是謂為己(之學處)。人能有為己之心,就如同君子反求諸己之心,能反觀自身的心,便是真心,這何嘗又不是佛法呢?
憨山大師《大學》註解:大學者。謂此乃沒量大人之學也。道字。猶方法也。以天下人見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稱為大人者。以所學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諸子百家。奇謀異數。不過一曲之見。縱學得成。只成得個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當下便是大人。以所學者大。故曰大學。
大學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見。只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體。故曰在明明德。
其次要使天下人。個個都悟得與我一般。大家都不是舊時知見。斬新作一番事業。無人無我。共享太平。故曰在親民。
其次為己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徹底處。方才罷手。故曰在止於至善。
會看禪宗公案的人,會了解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那個假相。
因為禪師的打罵,重點不在於你說什麼他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動,有沒有對立心,有沒有自我概念(我執)在裡面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講一句話是挨打,挨罵的後來他心靜下來(如如不動),他要講同樣的話,是沒有挨打,是讚歎的。因為祖師會看到你內心,是不是仁者心動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他打的不是所謂你的行為言談。
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識(分別執著的那個我識 我執)佛光偈語
自心自凈不動念,「心眼」自現;
自心自掃不染塵,「心眼」永存;
自心自信不轉移,「心眼」長明!
推薦閱讀:
※佛法真的完全超越物理學嗎?
※如何用佛法升顏值?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為何都提到【光】,他們是不是起源於太陽崇拜?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良師益友)?如何去尋找善知識?
※什麼是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