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好奇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要喝水吃飯?
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太陽是紅色的?為什麼隔壁家的小妹妹叫多多?為什麼下雨我們要在家裡待著?……
如果你的孩子不斷問你這些「為什麼」,你會怎麼做?是不是答又答不過來,不答自己又過不去?我這段時間就是這樣啊!
最近,我家哥哥Joshua就進入了追問「十萬個為什麼」的爆發期,就算是看一本繪本,他都會睜著天真又可愛的雙眼,問半個小時的「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弟弟也被感染了,所以兩隻好奇寶寶一起追著我問「為什麼」……而且經常同一個問題,反反覆復問!
甚至,當我很用心回答他們問題的時候,話都還沒說完,他們馬上又拋來一個問題。「你們究竟有沒有在聽啊?」,我也忍不住「咆哮」,真是讓我又好氣又好笑嘛。
我還記得以前收到一個媽媽的私信,她的娃總是問「為什麼」,聽娃跟她爸的對話,總是要笑哭:
娃:爸爸,人為什麼會長高?
爸:因為人會吃飯啊,吃飯就會長高。娃:那人越長越高,為什麼不會長到天上去?爸:因為人長到一定程度就不長啦!娃:那人為什麼還要吃飯?爸:……
不知為什麼,我對這個段子印象很深,每次想起都哈哈大笑,孩子的古靈精怪真的是我們大人無法企及和想像啊。
其實,只要有孩子,這樣的情景你遲早都會遇到。
哪怕你家寶寶還小,哪怕他還只是在吐奶泡泡或者剛咿呀學語……這一天總會來,他總有一天會變身為「十萬個為什麼」好奇小寶寶。
當孩子打開了「為什麼」這個腦洞的時候,似乎就陷入了一個無窮盡的「為什麼」的小宇宙裡面,他將他幾乎身邊可能捕捉到的信息都搜羅起來,把所有的問題全都砸向了我們,還要睜著雙天真又可愛的雙眼……
今天,我想分享我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面對陷入無窮盡「為什麼」小宇宙里的孩子,我們做為父母該怎麼回應。
其實,我自己一開始面對哥哥弟弟的追問,也經常是懵的,也試過忍不住反問他們:「你們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為什麼?」但後來,也是慢慢找到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不僅讓我和兄弟倆玩到了一塊,也緩解了我要做「全知全能」媽媽的壓力(捂臉)……
這個方法,就是三個「忍住」。
- 忍住內心咆哮的「為什麼」
大家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其實大人也很喜歡對孩子說「為什麼」。比如:
你為什麼打人呢?
你為什麼遲到呢?
你為什麼就是不聽話呢?
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我們大多是抱著批判的心理看孩子,單純為了了解更多的答案,並由此來進行對孩子的行為的判斷。
但是當孩子提出「為什麼」的時候,大多數指向完全不一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妥善地不要在孩子重複問「為什麼」的時候,也提問「為什麼」。
為什麼你腦袋裡總是有那麼多問題啊?
為什麼你就不能安安靜靜坐下來玩呢?
以上這兩句我一開始也會反問哥哥弟弟,但後來想,這個問題我們肯定也知道根本是不可能會有答案的,如果孩子知道就不會問我們為什麼了,不是么?最糟糕的是,我們這樣反問的姿態和語氣,不僅曲解了孩子好奇的本心,也容易傳遞給了孩子一個信息,「原來問為什麼是錯誤的」。所以後來我再沒有這樣問過了。
誠然孩子的提問有時候真的很無厘頭,也讓我們很煩躁不堪,但是一棒子打死提問的方式,其實也容易矯正過枉,等孩子真的對任何事情都不再好奇,也不會再提問為什麼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又會懊惱,「為什麼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我於是轉變了提問的方式,首先把反問語氣變成疑問語氣,然後想要從孩子那裡獲知答案的問題改成開放性的引導,比如:
將
你為什麼打人呢?
你為什麼就是不聽話呢?
換成
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將
你為什麼遲到呢?
換成
你看起來是因為有事情才遲到的,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我發現這樣跟哥哥弟弟溝通之後,不僅平息了自己的情緒,也引導他們和我一起找到事情的原因,這就是比較合適的就事論事的方法。
- 忍住想做「多啦A夢」的心思
當孩子把無數個為什麼拋給父母的時候,另一種父母常有的反應就是「積極回答」。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一直會自覺或不自覺去當孩子的「多啦A夢」。當孩子求救的時候,就是我們變出無窮盡酷炫法寶的關鍵時刻了。
孩子一遇到難題,我們因為想儘可能地教會孩子而立刻回答,甚至在孩子自己都還沒有提出問題的時候,就一直在旁邊補充自己知道的所有的知識。或許心裡還會忍不住泛起自豪感,「孩子能問這樣棒的問題,我們肯定得好好教」才是。
可是你知道嗎?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往「填鴨式的教學」上狂奔啊。當然,填鴨式的教學一樣可以讓孩子長大成人。但是一直受著填鴨式教學長大的孩子,他的學習其實失去了基本的樂趣。這一點,我自己感同身受。
在沒有去香港之前,我知道自己學業成績很好,但是這些教學知識我基本上很少去質疑或者思考為什麼和好不好,因為所有的人都告訴我,「你記住這個公式和運演算法則就好了」。要知道,題海戰術基本上也是我們備考的常規準備功夫。
可是當我去香港之後,我才意識到從督導到教授,大家面對「為什麼」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跟進個案的時候,教授會在課堂上提問,
大家怎麼看這個個案?
覺得治療師做得好嗎?不覺得這個做法有點牽強嗎?你們覺得為什麼患者會邊說邊轉筆頭?……
剛開始我會下意識地想標準答案,或者根據標準答案回答,被教授點評了一句「你回答得很好,但看得出來,你不是在思考。」
教授的話讓我醍醐灌頂。思考,並不是看了一場個案諮詢的現場,並且知道答案和理論就可以體現出來的能力,思考,是我們仔細看每一個場景後,懂得如何去找到自己自身想法的過程。
孩子更是如此,他的學習能力並不會因為他問題的答案就能掌握,他的學習能力也不靠如何回答標準答案來體現。孩子恰恰需要不停地被提醒「你要去思考」這個行為,才可以最終養成「思考」這個習慣。
因為我自己成長中的這段經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一個簡單的習慣,就是在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我會反問孩子:
你覺得呢?你是怎麼想的?
在每一次孩子結束了一個遊戲之後,我總是會照例問孩子問題:
Joshua,你覺得這個遊戲好玩嗎?
等孩子說完自己對遊戲的感想後,我還會繼續提問,
你覺得遊戲特別的地方在哪裡?
遊戲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你覺得弟弟/哥哥為什麼要設計這圖像?……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當然都是像我那會剛入學一樣,一臉懵的狀態。但是因為我每次都這麼問,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也都一直再變化呢。他們真的會去對經常玩的東西進行思考和復盤,並且會冒出一些新的想法來回答我的問題。
只要是問題就好,你可以繼續延伸,比如「你為什麼這麼看呢,你發現了什麼?」、「你觀察到了什麼?」等等。
同樣,這些反問還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要習慣提出「你覺得呢?」類的問題,才能實際幫助孩子學會訓練自己思考。
- 忍住喋喋不休的發問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你覺得呢?」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很有幫助,但是不代表我們需要一直叨叨不休的對孩子發問。
將心比心想一想,孩子整天在我們耳邊說「為什麼」,我們都會煩躁不堪,那換成我們叨叨不休地發問「為什麼」了,孩子肯定也會完全被轟炸得失去耐心。
最好的發問時機,是孩子有好奇的事物的時候,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後,是剛剛好。比如看完了一場動畫片之後孩子仍興緻勃勃、記憶猶新,比如孩子剛開始提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好奇心盛,無論如何都想了解。這些都是好時期。
比如當我家哥哥Joshua問我,「為什麼太陽是紅色的呢」?我也會反問他,「你覺得呢?為什麼太陽是紅色的呢?」
當你將這個變成習慣用語的時候,我相信你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孩子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樣,裡面有他太多的好奇和探索。
我家哥哥Joshua今天可能說,「我覺得是因為太陽太熱了,就像我一樣滿臉通紅」,這個時候,我會回答,「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解釋。我也發現了,你的臉蛋和書里的圖片還真的有點像呢,你觀察得很仔細」。
明天可能就腦洞大開地想到了一個新主意,「因為太陽是一個大火爐,火的顏色就是紅色裡面混著金色的,太陽也是」,那這個時候,我會回答,「你啟發了我,我還真沒想過太陽的顏色裡面有那麼豐富的混色,你覺得還有哪些顏色呢?」
你的回答當然可以不一樣,但是思路是一樣的,讓孩子去尋找答案。只要孩子有答案,或者有意去尋找答案,這個時候我們都應該積極地認可和鼓勵。
在孩子還興緻勃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強化孩子找答案的過程,比如說去重新翻看書本,確認一下太陽的顏色、變化和細節紋路,以及和孩子一起去做類比,了解火爐和太陽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那不好的時機是什麼呢?當你和孩子介紹一個概念,孩子一臉無趣或者迷茫的看著你,那就是他不關心的領域,或者他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那這個時候,你就要警惕,減少提問「為什麼」。
我們常說,教養孩子過程中做得多不一定是對孩子最好的;去繁從簡、點到即止和恰到好處,這三個步驟往往是教養方式中另闢蹊徑的做法。
當孩子問我們「為什麼」時,正是我們幫助孩子武裝和掌握思考能力的好機會;當我們問孩子「為什麼」,其實是反映了我們自己的想法;也唯有我們持續跟著孩子一起去思考問題,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孩子思考的狀態。
今天我分享的這父母面對愛問為什麼孩子時的「忍住」三個技能,都是不需要父母去上「培訓學校」就能學會的;而比起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細節里藏著父母的「以身作則」態度;這些細節,也會讓孩子深深受益。
(文中圖片來自幾米的插畫)
推薦閱讀:
※與孩子溝通也需要藝術 避免「語言虐待」
※大人的快樂和悲哀
※如何看待《湄公河行動》中兒童殺人情節?
※我的孩子是太懦弱么?還是心事太重?
※作為感統老師或家長,給孩子感統訓練,要怎麼樣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