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這篇研究,打的還真不是營養學的臉

商業轉載請私信聯繫授權,知乎日報除外。

Lancet上最近發布的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入過量可能提高總死亡率[1],於是我終於得以見識到知乎上各方神棍紛紛彈冠相慶開始大肆塞私貨的壯觀景象。

其中 @Thinlong 的這篇柳葉刀最新研究,碳水,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臉?,乾脆開始鼓吹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帶了帶中國老人的節奏之後,居然也能在微信里達到十萬爆轉。評論區還有不少肉食愛好者開始歡欣鼓舞:「這下沒人可以批評我吃肉啦!」

抱歉,各位神棍。我在這兒,負責任地講:

  • 僅以這篇研究為依據,就開始鼓吹【遠離碳水化合物】/【無節制多吃脂肪】,都是過度外推。
  • 知道這是過度外推還這麼做,是壞;不知道還瞎嚷嚷,是蠢。
  • 做什麼嘩眾取寵博關注的事,都請保持底線!不要拿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做人血饅頭!

Lancet這篇研究,可以說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達到60%以上的時候死亡率會上升,但:

  • 它不能說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0%的時候死亡率還會下降;
  • 更不能說明目前知乎上各位神棍鼓吹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5%的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或者你們可能更熟悉「生酮飲食」這個名字,能夠具有更低的死亡風險。
  • 絕大部分用的起手機看得見這篇文章的中國人,都不需要擔心這篇文章提到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過高可能帶來的問題,因為,你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根本達不到60%!

先來帶你讀懂研究原文關鍵表格

先解釋一下這張表的意思。研究按照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佔總能量的比例,把研究中的所有對象挨著排了個名,然後等分成了五段,叫做五分位。

這張表的第一排,寫的就是各個五分位內部的中位數;第1~5五個五分位,碳水化合物%E分別是46.4%、54.6%、60.8%、67.7%、77.2%。

接下來,這張表右邊還有一個風險比(hazard ratio),你們不用理解這玩意是啥意思,只需要知道,這下面的每一個數後面的95%置信區間,也就是這個數後面的括弧里寫的那個範圍,只要這個範圍包含了1,風險就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

比如說,0.83-1.18,包含了1.00,就是不顯著的;1.16-1.60,兩個都比1大,就證明危險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

(用黃色標出了可以認為「顯著」的95%置信區間)

這張表到底說明了什麼?

在提到所有表之前,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研究者使用的趨勢關係模型是三次樣條曲線(cubic spline)。

這就意味著,研究中發現的關係,都不能按照普通的線性關係去理解,這些關係的曲線更可能是「J」型之類的非直線關係,並且任何基於研究數據範圍的外推,無論向上還是向下的,都必須非常謹慎。

  • 碳水化合物部分

首先請注意,主要心血管疾病(Maj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中風(stroke)、心血管疾病死亡率(cardiovascular mortality)這第2-5排的四項,p值都是大於0.05的,也就是,心血管病相關的四個率的上升/下降的趨勢並沒有統計學意義。

(黃色標出了不顯著的四個率)

其次,雖然全因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趨勢p值都是0.0001這個量級,但是,這個關係並不是線性的。這項研究中,兩個具有顯著上升趨勢的項,都是到達第5個五分位的時候出現了驟升:

如果各位對數字不敏感,我這裡用excel做了一個圖:

可以說,如果沒有最後這一個高點,只看中間兩個處於膳食指南推薦範圍內的點,甚至把第一個點也包括進來,都可以說兩個死亡率上升的趨勢基本約等於沒有。

這樣的極低的趨勢,很可能是混雜因素引起的,極可能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考慮到研究使用的模型是三次樣條曲線(cubic splines),這樣不同於線性的先平緩再陡升的「J」型曲線是合理的。

從後面的風險比數據也可以看到,當攝入量在現行膳食指南推薦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範圍內的時候,全因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都不顯著

研究解讀結論

Lancet這篇研究的碳水化合物部分的發現,最適合的解讀正如論文所說,是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可能引起全因死亡率增加。但是,這個「高」,根據研究數據,是要高到60%以上;而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上升到60%之前,這個死亡風險都並沒有明顯的升高趨勢。

這篇研究中,風險上升最明顯的,是那個碳水供能比達到77%的組。這是什麼概念?中國60年代一窮二白、吃不起肥肉的時候,一個輕體力活動成人,得吃下差不多整整三斤白米飯、白面饅頭一類的東西,才能把一天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頂到77%這個量級!

而對於研究所說的供能比60%以上,對於現在的中國人,尤其是城市中國人來說,早就基本不是問題了。我國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早就已經一路下降,而且早在2011年,就已經降到只有54.3%了[2]。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買得起手機來轉發 @Thinlong這篇鼓吹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文章的人,根本不在這篇研究警告的人群之列。

另外,由於該研究沒有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2.6%的組別,且目前三個較低的五分位組中死亡率並沒有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明顯的變化趨勢,我們也就不能用它來推斷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於40%的時候死亡率會是什麼情況了——更不要說生酮飲食低於5%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之下會是什麼情況。

神棍們看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到60%以上會增大死亡風險,就認為要低碳水化合物才好,那照他們這個邏輯,體重也是BMI超過24以上就開始出現負面健康效應,那豈不是體重為0的時候最健康了?

送你們兩個字,呵呵。

總結

營養學從來不是一門一味要求「多吃xx」、「少吃xx」的學科,而是一門講求平衡和範圍的學科。脂肪也好,碳水化合物也好,蛋白質也好,都是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比較合適。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推薦攝入量2013版中就認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可接受範圍是50%-65%,脂肪的可接受範圍則是20%-30%。而如果高了、低了,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可以說,不管是一味去掉脂肪,還是一味去掉碳水化合物,都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思路。營養學所謂的「少吃脂肪」,也並不是沒有下限,正如前述,至少要保證膳食能量的20%來源於脂肪,才能不影響健康。

而現在我們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斷下降,脂肪供能比越來越高,從1991年的21.8%,一路漲到了2011年的32%,大城市中甚至達到了36.9%;這樣改變著的膳食模式,和體力活動減少一樣,都是中國近年來肥胖和慢病發病率爆髮式增長的原因[3]。

我們公共衛生工作者,看到了慢性病這樣的爆發增長趨勢,便積極和政府、和社會合作,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無論是為嬰幼兒提供免費兒保諮詢,還是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都是為了從源頭上抗擊慢病的爆發增長。無數基層衛生工作者在教育群眾健康飲食、積極鍛煉的時候,也曾遭遇過群眾的不理解,但一想到這是為了共同建設健康中國,大家都在任勞任怨地堅持!

而你們這些神棍呢?你們就是這樣開倒車的?

嘩眾取寵,請繞開醫療健康話題。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之重,不是每個營銷號都能承受得起的!

參考文獻:

[1] Dehghan M, Mente A, Zhang X, et al.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2017.

[2] Zhai F Y, Du S F, Wang Z H, et al. Dynamics of the Chinese diet and the role of urbanicity, 1991–2011[J]. Obesity Reviews, 2014, 15(S1): 16-26.

[3] Yang G, Kong L, Zhao W, et al. 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 The Lancet, 2008, 372(9650): 1697-1705.

對了, @Thinlong 同學,你可以出來解釋一下你個人主頁寫著的「國家肥胖控制中心 | 減脂研究室」是個什麼機構嗎?Google完全搜不到,該不會是你自己編的吧?偽造自己的專業經歷,來騙取大眾的信任,這種行為非常可恥。請你以後好自為之。


推薦閱讀:

太瘦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最簡單的健康飲食法 | 圓形餐盤法則
垃圾食品麥當勞,完爆90%中餐
還要把芹菜葉扔掉嗎?太浪費了,做成美味蒸菜簡直不要太好吃哦

TAG:健康 | 营养学 | 膳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