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乎的想法,打算怎麼切今日頭條和微博的後門

前天一則知乎300大V入駐的截圖在朋友圈刷了屏,比較搞笑的是,這個新聞是去年年底的事情,所以過了大半年,刷知乎的各位,你們感覺到有什麼變化了嗎?

但這其實背後是三大巨頭的角力:微博今年也推出了微博問答,而今日頭條則乾脆將自己的問答獨立出來,改名悟空問答,而在幾天前,知乎也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朋友圈,「想法」。

8 月 25 日,在新版本 App上,知乎正式開啟了「想法」功能內測。

「想法」是什麼?按照知乎官方的說法,這是一個「讓用戶能更便捷地分享思考、觀點和靈感的輕量內容信息流產品「。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恐怕則是,知乎也可以發朋友圈了。

知乎向用戶開放了內測功能,比較幸運的是,科技唆麻也在內測名單之中,因此,我們幾乎是在第一時間體驗到了知乎新版的變化,總的來說,新版的知乎有以下幾個變化:

1、新版知乎App上線了想法功能,並且想法的入口非常明顯,是一個單獨的首頁導航欄入口,被置於和首頁和市場同級別的位置,可以看出,知乎對於這個產品是多麼的看重;

2、知乎把自己平台上知識付費相關的產品都集成在「知識市場」裡面,比如Live、書店、付費諮詢;

3、一個比較大的看點是知乎在「知識市場「的基礎之上,又上線了「每日新知」的功能,後者是一個音頻化的產品,目前免費。

當然,最關鍵以及最重要的,還是想法這個產品本身,張亮在朋友圈裡說,如果知乎用戶有自己的朋友圈會帶來什麼?會有新的信息流動及新的交互關係。

事實上的確如此,想法是知乎團隊憋的又一個大招,它能為知乎帶來什麼,以及在頭條,微博幾大玩家競爭白熱化,淘寶、京東、支付寶、窮游等伺機而動的個人信息流戰場,知乎準備打一場怎樣的戰役?

想法的本質,是短內容的生產

周源在一條想法下的留言,大概能代表知乎團隊對於想法的理解。

「還是覺得短內容生產是有價值的場景,短內容信息流最重要,就是把發布功能做好,閱讀體驗做好,其他功能都不做。」

這個理念從想法的產品邏輯上就能看出來:想法支持文字圖片以及內嵌視頻(也就是不需要點擊網址然後跳轉短視頻鏈接),但是在傳播機制上,想法採用了單層平行結構,也就是說,使內容不論經過多少次的轉發,都能始終保持完整的信息呈現。

這意味著兩件事,一是靠抖機靈,段子,刷屏的內容,在這裡並不適用,因為想法並不是一個鼓勵你去轉發別人的段子,然後附上23333333或者哈哈哈的平台,這裡不是微博,知乎希望你的轉發的內容(或者說評語)比原內容更加高質和優質,能夠形成思考和討論,從而沉澱出更有價值的內容。

這種機制倒逼的結果有兩個,首先是單純炫耀式或者日常式的內容,不會有太多的回復和反饋(比如曬娃,曬旅遊)。其次是交互的流動會更加頻繁。

因為知乎和微信還是不太一樣,微信是基於社交的熟人關係鏈,而知乎是基於問答沉澱下來的陌生人社交關係鏈,既然是陌生人社交,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把自己偏私密的內容,比如自拍,比如旅遊,美食放到上面來,即便是有,也沒有太多的反饋。

這也緩解了不少用戶之前的擔心:「想法變成一個知友曬娃曬旅遊和心靈雞湯的地方。」

《信號與噪音》的作者說,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學會分辨有用的「信號」,和無用的「噪音。」想法要做的,就是有價值的內容流動。

關於用戶關係鏈拓展這一塊,我們可以注意到,想法的關係鏈基本上來自於知乎用戶已有的關係鏈,但兩者做到了適度的區隔:也就是你關注的用戶回答了哪些問題,點了贊和你關注的朋友發表了什麼想法,是出現在不同的導航欄里,兩者並沒有打通。

我的猜測是,一方面知乎是不希望「想法」把已有的信息流弄混,畢竟現在問答依然是知乎的核心,另外一點則是知乎希望單獨測試一下「想法」的數據,畢竟有生命力的產品,才有可能茁壯成長。

那麼問題來了,我回答一個問題,還能漲不少粉,那麼發一個想法,能夠漲粉嗎?

我的回答是,能。

首先,想法的右上角有推薦頻道,裡面是不同行業,優質內容的聚合,可以理解成平台運營,其次,每一條想法下面,不論是點贊,還是鼓掌,都可以看到對應的用戶痕迹——你可以順著他的鼓掌找到對應的賬號然後關注,相當於在以往的回答的社交關係鏈上,拓寬了維度。

除此之外,知乎還推出了一個「很有想法」的產品,相當於是每天經常想法的合集,你可以理解成類似知乎日報這樣的產品,從內測的形式上看,想法還是一個比較偏運營和業務。

頭條,微博,以及想法的區別?

我們知道,今日頭條在之前也上線了微頭條,正式對標微博,而微博首頁也加入了信息流和資訊,有那麼一段時間,兩個APP的首頁界面曾一度非常相似。

互聯網評論家每每點評今日頭條,都喜歡用必有一戰這個詞,眼下知乎也推出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流,切入了今日頭條和微博的後門,所以現在又到了必有一戰的環節了嗎?

想法是知乎基於知識分享和討論這個內核下,做的業務延伸和擴展罷了,就像現在知乎上線了付費資訊的功能,其實就是用戶需求的一種自然反饋——在此之前,有很多用戶想和一些優秀回答者交流,但只能通過私信留言的方式,效率並不高,付費資訊相當於官方開闢一條通道,本質上,還是根據用戶需求所做的調整。

從從大的分布來看,知乎依然佔據了中高端的問答市場和用戶群體,對於今日頭條來說,想往上擴張,應該很難受。所以頭條採用了最簡單的辦法,挖人,這才傳出了頭條挖了知乎300大V的新聞。本質上,還是希望通過優質內容去補足自己的短板。

至於想法和微頭條以及微博的區別,我覺得可以從產品形態和用戶群體來分析。

產品形態先看運營邏輯,微頭條啟動的方式和早些年微博一樣,就是靠大V帶量,微頭條在上線之初,就從微博上挖了很多大V,好處是頭條本身有大量用戶,大V起的作用就是激活這個產品,並且在後續運營中提供支持。

但本質上,微頭條和今日頭條里的資訊一樣,是對信息流本身的一種補充,就像頭條做西瓜視頻,做火山小視頻一樣,把自己打造成一個kill time的黑洞,讓用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最好的。

但想法不一樣,想法本質上一種輕量化的內容生產場景,它能刺激知乎里的社交關係鏈,並且能拓展新的知識分享維度——這和知乎做知乎Live,做書店,做付費諮詢的邏輯一樣。

這就是想法和微頭條,以及微博最大的區別:想法本質上是一個短內容的生產平台,是一種比問答更加輕的內容生產形式,他的內核還是和知乎的內核一致:知識分享和討論。

並且從人群上,知乎和頭條以及微博上的用戶就有極大的區隔度:知乎的群體相對封閉,優點是社區氛圍好,活躍度高,並且人群質量非常高,而微博頭條,不論是內容質量,還是用戶素質,都比知乎要矮一大截,這是不同產品之間用戶調性決定的。

換句話說,頭條的用戶絕不會因為知乎開了想法而轉投知乎,知乎的用戶也不會跑去微頭條上整天發自己的想法然後被一群XX圍觀,兩類人,各得其所,其實挺好的。


推薦閱讀:

知乎和飯否界面這麼乾淨,沒有廣告,它們都靠什麼盈利?
將來當知乎一家獨大的時候,你們會指責知乎也在壟斷市場嗎?
李開復為什麼不在知乎上提問與回答問題了?
作為知乎的用戶,是否有必要加入知乎 QQ 群?
逃出你的假象囚籠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