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印對峙和平解決後中國戰略的得與失

原創 2017-08-30 周方舟 中美學者智庫

中印在洞朗的對峙終於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首先應該給中印雙方領導人以一個大大的贊,這種方式的解決充分體現了兩個13億人口的核大國領導人高度的理性和政治智慧。

以和平的妥協方式解決中印衝突,突破了1949年後中國解決對外衝突以極端的戰爭方式為解決手段,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與政治思維的重大轉變。

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思維中,你死我活、成王敗寇從來就是中國人思維中大行其道的核心方式,妥協從來就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概念。人們只喜歡看到勝利者的榮耀,從來無視、漠視和鄙視失敗者的尊嚴。妥協其實是現代文明世界處理衝突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現代政治鬥爭的最高藝術。尤其是在處理中印兩個十億人口數量級的核大國之間的衝突,戰爭乃國之重器,不得不慎之又慎,察之又察,一槍一彈的檫槍走火都可能引起兩個大國之間毀滅性的核災難。

中國在中印對峙中戰略上的得:

一、又一次避免了重大的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第一次避免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是4月6日中美首腦在海湖會談上,特朗普企圖借中國的刀斬殺朝鮮,中國以經濟讓步和開放部分市場將之消弭於無形。印度以比中國弱小得多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主動挑釁中國,主動找打挨,這種非常識、非常規的邏輯背後就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戰略陷阱,目的就是製造中國的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

二、中國現在最高、最核心、最重大的外交政策就是要避免周邊國家與美國結成戰略同盟關係。避免與印度的戰爭,就是避免了一個十億人口數量級的核大國徹底倒向美國和日本成為死敵,而莫迪期待的就是這個目的。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但印度又是一個民主國家,莫迪即使有心與美國結盟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說了算,除非是因為戰爭這種巨大的可以影響整個國家政策的非常事變,那時為了勝利,摒棄不結盟政策,轉而與美國結盟將是印度全國人民的共同呼聲,莫迪則可以順勢而為。正如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直摩拳擦掌想介入戰爭,可是苦無借口,因為當時整個美國陷入孤立情緒難以自拔。但是日本攻擊珍珠港的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給美國介入戰爭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借口。就連日本聯合艦隊統帥、策劃攻擊珍珠港的三本五十六都說:攻擊珍珠港,我只能保證日本6-12月的勝利,之後日本將遭到覆滅。中國避免與印度的戰爭,使莫迪失去了與美國結盟的一個最好的借口。

三、避免了「一帶一路」剛剛開始就遭遇重大挫折。

四、有利於中國有效地集中重大的軍事戰略資源。中國現在面臨的可以改變國運的軍事威脅一定來自海上,在東海、南海和朝鮮半島,而不是來自被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隔的印度。和印度的戰爭,將被迫將中國有限的軍事資源分散到西南,造成兩頭兼顧,而又首尾難以兼顧的戰略劣勢。

五、為軍改的順利進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中國現在處于軍改的重要關頭,在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處境下去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即使最後取得勝利,付出的代價也將極為慘烈。

六、避免了中國經濟高速列車的減速甚至停擺。印度洋是中國對外貿易和石油進口的生命線,一旦中印之間爆發戰爭,這條生命線被印度海軍切斷是大概率事件。只要中國經濟高速列車不減速,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力就在不斷地增強,未來抗風險的實力就越大。

七、為中國下一個關係到國運的5-10年和平發展經濟贏得時間和空間。特朗普的前首席戰略顧問班農說:「對我來說,與中國的經濟戰爭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應對。如果我們繼續失敗,那麼我認為,我們將在5年後,最多10年,就會達到一個拐點,那時我們將永世不得翻身。」對於中國來說,下一個5-10年和平時間發展經濟至關重要,這對中美雙方都將是一個彼消此長時間點。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在戰略上自捆手腳的對俄羅斯制裁和因國內政治因素陷於的文革式的內亂將是美國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因此未來5-10年,中國不能發生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至關重要。

中國在中印對峙中戰略上的失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風起於青萍之末,念動於毫髮之微,中印對峙絕對不是無厘頭的鬧劇,它有深層次的國內和國際複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因素。

一、中國一開始的戰爭威脅過於高調,以至於最後想和平解決時有點騎虎難下,這會給中國周邊國家造成中國只會虛張聲勢的戰略想像空間,可能對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周邊國家會受到印度的鼓勵,在今後的衝突中以此策略來習慣性地訛詐中國。

二、在戰略上暴露了中國的軟肋,即中國經濟的血液—石油過於依賴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的生命線。即使中國正大力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和運營的瓜達爾港這條石油運輸通道,一樣在印度海軍的打擊範圍之內。這提醒中國得考慮石油的多樣化來源,北美的石油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而且即使橫跨太平洋的海運運輸成本也比「中巴經濟走廊」的陸運成本要低,況且「中巴經濟走廊」在巴基斯坦境內通過的都是各自為政的各種穆斯林武裝控制的地區,連巴基斯坦政府都無能為力,極易切斷。

三、在戰略上暴露了「一帶一路」的冒進和脆弱。「一帶一路」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國家戰略,這個戰略總的動機和目標是正確的,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沒有考慮到這「一帶」和「一路」上躲藏著多少妖魔鬼怪和財狼虎豹,他們個個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心懷叵測,在關係到財富和利益的瓜分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對手是善良的,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對中國的援助感恩。因此「一帶一路」的方向有必要做出一些重大的調整和修正。

四、印度軍隊越界入侵中國領土長達兩個多月,中國作為受害國,以妥協的方式和平解決爭端,對部分國民造成負面的失敗陰影。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維護國內當前的政治大局和國家長遠發展利益,只知逞匹夫之勇,圖口舌之快,只知重面子,不知重里子。

五、在國內,雖然在洞朗修建戰備公路是中國主權內之事,他人無權指手畫腳,但是這是此次中印邊境衝突的導火線,而這個決策顯然缺乏深思熟慮,未能充分估計到印方的反應。因為按印度的戰略思維,改變邊界的現狀意味著對印度在戰略上構成重大的威脅,況且修路地點距離印度的咽喉「雞脖子」西里古里走廊如此之近,印度做出激烈反應是本能的條件反射,正如同我們對韓國在自己的領土部署薩德系統做出的激烈反應一樣。事發之後,沒有一個很好的預案來有效應對,只能被動地停留在口頭抗議,給人以措手不及,無牌可打的感覺。顯然,中方在印度可能的反應、方式、地點、時機和情報等問題上出現了輕敵的技術誤判。

六、在國際上,中國向世界端出「一帶一路」的盛宴時,大小國家都不約而同地來分一杯羹,但是真正有事時,竟然無一個國家出面來斡旋調解,最後居然是聯合國出面喊話。由此可見在處理國際關係和政治問題時,千萬不能把自己的善意來解讀成他國他人的善意,往往中國人的過度熱情反而被他國人和種裔解讀為心懷叵測。1972年尼克松在和中國破冰談判時就告誡周恩來,對印度這樣的國家不能有任何援助,因為不會從他們那裡得到任何回報。而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打交道的全部是失敗的無法管理自己的國家,甚至連印度都不如,中國的援助難以獲得回報。

七、從這兩個多月來看,美國、日本、以色列和俄羅斯都與印度加強了互動,美國、日本和印度進行了聯合海上軍事演習,俄羅斯與印度進行了陸地軍事演習,美國、法國、俄羅斯、以色列甚至將最先進的武器賣給印度。這提醒中國要警惕俄羅斯不可能是中國一個可靠的戰略同盟,也提醒中國要高度警惕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越南等國結成一個反對中國的戰略同盟。

結語

中印對峙事件,對中國來說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好事,它給中國提供了處理國際關係與政治的多種可供選擇的手段和方式,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戰略和技術上的實踐。也同時暴露出了中國在國內和國際面臨的種種問題,提醒中國要認清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誰將是可能的朋友,誰將是可能潛在的敵人,誰是偽裝稱朋友的敵人。

未來的5-10年,對中國和美國都將是大的歷史拐點,在這個時間段,中國既要爭取大的穩定的和平建設環境,又要時時刻刻準備應付可能引發的局部和全面的戰爭衝突。最為重要的是不能有任何的戰略誤判和戰略失誤而落入戰略陷阱。

中印對峙遠遠沒有結束,只是開始的一個暫時的穩定期。中印之間的戰爭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現在只是將戰爭爆發的時間往後推遲,因為中印兩個國家都不甘心做一個區域性的大國,都有做世界大國的雄心,即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暫時阻擋了兩國之間的碰撞,但未來在遼闊的印度洋,兩個大國也將一爭高下,因為他們都要在太多歷史的屈辱中爆發出來去展示爭霸世界的雄心。


推薦閱讀:

「總統通話」是如何進行的?
老鐵,要大熊貓不
《戰狼 2》背後的中國,做了這個軍事策略調整……
荷蘭和土耳其關係發展的來龍去脈?
東海油輪相撞事故是否有故意的可能?如果是故意的,那這是否戰爭行為?目的可能是什麼?如何反擊?

TAG:印度 | 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