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所謂「天子守國門」究竟有何現實意義?
多圖預警(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共5700字,讀完約10分鐘左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將把華北嵌入整個大地理環境,從宏觀的地緣和歷史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本文所述的地域範圍大體位於今天的北京、河北與山西北部部分地區。在今天看來,華北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本部中的核心區域。首都在此經營,普通話在此采音,幾乎不會有人將這塊地區與邊塞、少數民族的襲擾聯想起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具體緣由,歷史眾說紛紜,其中有不少人認為,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是政客冠冕堂皇的說辭,作為曾經封地華北的燕王,通過政變攫取皇位,遷都至自己的龍興之地,一來華北之地不乏燕王舊部舊民,支持者眾。二來投桃報李,燕王以一藩王之力,集華北人力物力與中央抗衡,最終擊敗朝廷,坐定天下,將政治中心北移,集一偌大帝國的資源營建新京,促進繁榮和經濟,在政治上合情合理。
【明成祖朱棣】
這種純政治層面的思維模式很中國,但也不能不說確實有道理。明成祖是中國皇帝,所做之事,說沒有政治層面的考量,純屬瞎扯
但是,作為漢族少有的軍人皇帝、馬背定天下,朱棣這哥們從一藩王斷然發動政變奪取最高權力,又力排眾議遷都、5次親征漠北、重修運河、修撰永樂大典、主持鄭和下西洋,耀兵河西走廊,設哈密衛,將朝廷的勢力範圍遠觸西域,這樣一個強人要說遷都是沒有戰略層面的考慮的任性而為,那也只能呵呵。
封閉的中華文明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把看一下中國地形圖
【中國的三層階梯】
【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小學地理課本就學到,我們國家地勢是西高東低三層階梯。在現實中,這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一個概念,中國的地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明的走勢。
東部,以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主體,以晉中、關中、四川盆地為輔,海拔不高的山脈穿插其中,地勢總體平坦,河網縱橫,四季分明,降水豐富,構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的本部區域(東北的條件更好,但歷史上東北一直都屬於中國邊緣板塊,事實上近代中國幾次差點失去東北)。
【富饒的中國腹地】
正西方,青藏高原高聳地表,平均3000米以上的海拔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將海洋季風帶來的東南暖濕氣流牢牢地鎖在高原東部,青藏高原帶給中國氣候上的不同是決定性的。事實上,看一眼地圖,你就會發現,地球上和中國幾大主要農耕區——無論是關中、兩湖還是江南——同緯度的地方,基本都是貧瘠乾旱的沙漠地區。孕育中國腹地潮濕溫暖的氣候,青藏高原功不可沒。
換句話說,中華文明佔據了東亞大陸最適宜居住和最肥沃的土地(那些說中華民族不過是一群沒有開拓精神的農夫真是可以呵呵了)。
【決定了中國氣候的青藏高原】
西北方向,祁連山脈和天山山脈一前一後由西向東橫貫,中間是荒涼的,以戈壁和沙漠為主的內蒙古高原,狹窄的河西走廊在祁連山脈和內蒙高原之間,自西北向東南,連通西域(今新疆地區)和中國本部。也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上中原王朝和西域武裝圍繞河西走廊一次次地爆發血腥的爭奪戰爭可見作為唯一通道其價值和重要性。
【荒涼的西北戈壁】
【兵家必爭的河西走廊】
高原、戈壁、沙漠,地理環境上的隔絕,讓中華文明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文明。從消極的角度來講,封閉的地理環境一定程度上也會帶給一個文明相對封閉的世界觀。但是地理上的封閉從另一種層面來說也可算是戰略上的安全。在古代低生產條件下,天險的阻擋讓中華文明基本隔絕了外敵顛覆性入侵的可能,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末期自東南海路被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所打破,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我們以後再討論。
來自北方的威脅
但是,再封閉的地理位置,也有罩門,對於中國來講,這個罩門就在正北方向。
看地圖就可以發現,從今天外蒙的杭愛山,過貝加爾湖進入中西伯利亞高原,雖然山脈穿插其中,但是有大量平整地塊與廣袤的中西伯利亞苔原、薩哈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相連,一支游牧部落的騎兵從杭愛山,如果熟悉道路,可以一口氣推到伏爾加河邊,地理上的難度並不高於往南向中國腹地推進。歷史上蒙古人也確實這樣做了。拔都的蒙古輕騎橫掃俄羅斯平原和東歐平原,一直逼到瑙河畔維也納城下,驚動整個歐洲。
【今天外蒙境內的杭愛山】
往西沒有難度,那往東又有何不可?
很多人對漠北的游牧民族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事實上,漠北的游牧民族,是個相當混雜的群體,數以千計的部落可劃分為上百個民族,彼此結盟、戰爭,分布在從今天內蒙東南到匈牙利平原廣袤的大地上,加上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人口的地域流動性極強,一不當心,就來到了中國漠北...
縱觀中國歷史不難發現,北部威脅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層出不窮。始終處在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陰影之下,長城在這個背景下拔地而起,歷經兩千年,不斷延伸、加固,翻新,將中原王朝對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擔憂轉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事實上,長城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封閉世界觀。長城之內,中華農耕文明在此歷經改朝換代,盛世亂世。除了長城,是為塞外,即使如此,中原的漢族軍民,儘管一次次地打退游牧民族的進攻,或在被短暫地征服後,以文化優勢將定居的牧民漢化,但一次次地,又有新的,不知名的游牧民族如憑空變出一般,從蒙古高原源源不斷地冒出南下,昔日威脅中原王朝的征服者的後代們發現他們不得不面對和當年漢族政權一樣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中間就包括元朝統治者。
【蒙古高原到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廣闊地帶是無數游牧民族曾經的牧場】
【長城的建造其實很無奈】
嶺北省——永遠失去的國土
嶺北大多數地區都在今天外蒙古境內。失去外蒙古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痛。這不光光是一句立足國家感情的話,蒙古對於中國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戰略意義
【1936年的中國地圖,北方的那塊土地是中華民族的痛】
中國行省制度始於元代。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行政中心定在北京的大統一王朝。作為曾經威脅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今天中原王朝的主人,蒙古人比漢族王朝更加懂得經略漠北的重要戰略意義
忽必烈將政治中心南遷至漠南漢地後,元政府將原先蒙古帝國的政治中心,位於杭愛山南麓,蒙古高原中心的哈拉和林依然作為一個重要都市經營,同時設嶺北行省,改哈拉和林為和寧路。並在嶺北以和寧路為依託,以大臣出鎮,漢族工匠在此營建高牆大城,設衛屯軍。以耕養兵,農牧並行,鞏固城防,引入回商漢匠,開通集市,促進經濟,將和寧打造成元朝的一個塞北雄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嶺北行省的經略,大大增加了中國本土的戰略縱深。終元一代,以大都為核心的元廷政治中心,不再受北方牧區的威脅和困擾。
【哈拉和林,遺留的建築依稀可以看到熟悉的中國風格,可這裡再也不屬於中國】
明朝推翻元朝後,在長城以南,河西走廊以東的漢族傳統統治地區建立起新的政權。明朝作為漢唐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漢族王朝,完成前代所未完成的豐功偉業,即永平蒙古,將蒙古徹底劃入中國版圖是朱元璋的一個夙願。洪武五年,朱元璋遣兵15萬兵分三路,試圖肅清北元勢力。其中兩路軍一度攻入元上都。但因孤軍奮戰,加上北元軍隊拚命抵抗,明軍損失慘重,最終功虧一簣。
自此,嶺北就成了明朝唯一一個未能控制的前朝實土行省。事實上終明一代,明朝始終沒能真正控制漠北,作為中原王朝再次失去對蒙古的控制權,後果很嚴重。這種狀況直到清朝才改變。滿清王朝通過軍事征服、政治上腐蝕、弱化和政策上的分而治之,終於在蒙古建立起長達百年的有效統治,建立起一個和元朝一樣農耕游牧二元制帝國。雖然個人而言對清朝這個朝代一直無好感,但是不得不說,滿清對蒙古的控制真的非常務實、高效和嚴密。清朝皇帝同為蒙古大汗取得了對蒙古領導權的合法性。通過滿蒙聯姻籠絡蒙古上層,劃分牧區對下層部落分而治之,引入平和的喇嘛教取代蒙古人對長生天的傳統信仰,繼而弱化了蒙古人彪悍善戰的精神。限制漢蒙互市從物質上限制了蒙古的實力。如此一來,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對塞外問題的千年夙願。我們都知道,清朝國祚268年,內外問題不斷,但是有了對外蒙的高效控制,清朝對於北方和西北的行動始終牢牢地把握著主動權,最重要的是,困擾中原千年之久的北患在清朝基本不再是問題。直到近代因為外力外蒙再次脫離中國。北方再一次地成為中國防務的一個重要壓力點,而這個壓力點直到幾十年前還是個重大威脅。
為什麼說沒能控制外蒙對於中國而言後果會如此之嚴重?
【頂在「雄雞」背上的拳頭】
答案其實很明顯,打開今天的東亞地圖就可以看到,蒙古這片遼闊的土地橫亘中國北方,像一個拳頭頂在中國「雄雞」版圖背上,大大壓縮了中國正北方向的戰略縱深。此外還將東北和新疆變成了三面環繞國境線的突出部。向南跨過內蒙就可以壓迫晉中、關中等中國核心的精華地區,甚至威脅政治中心,向西可從三個方向同時對北疆構成威脅,同時還能非常方便地切斷河西走廊,大大提高從中國本土到新疆的後勤成本。向東則可以很快進入一馬平川的東北平原,抄東北的後路。而放到幾十年前,蘇聯人龐大的高亞音速轟炸機群從中蒙邊境的機場起飛,半個鐘頭就可以飛臨北京上空,這對中國防空又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因為今天俄羅斯國勢衰弱已成大趨勢,遠東經營荒廢得不行,國家重心移向歐洲,加上中俄面臨共同的外部威脅,關係不錯。而蒙古國與中國又實力相差天壤地別,大大緩解中國北部國防壓力。我們要感謝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都知道國防一直都是個吞金巨無霸。而對於中國這種面臨複雜國際環境且擁有超級體量的大國來講,國防預算的優先順序是非常高的。國防增大投入勢必壓縮民政預算並直接影響你我生活水平,到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政府部門排隊時間變長,基礎設施損壞沒人修理,市政和民生規劃始終停留在紙上,物價更高昂......
北京真的是一座邊境城市?
扯這個問題,還是離不開未能實控蒙古帶來的地緣戰略的被動
【明朝初期版圖】
【明朝中期版圖】
【1550年明朝實際控制地區】
上面三圖為明朝版圖的一個大致變遷,可以看出,漢唐以來困擾中原王朝的問題在明朝也有突出的體現,愈往後,明朝的地緣形式愈惡化。
西域不斷湧現出少數民族建立的割據政權,事實上在16世紀初期,明王朝就全線放棄了瓜、沙二州與關西七衛,軍民撤入嘉峪關內,河西走廊西段為吐魯番所控制,敦煌成了一個「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關外荒漠之地。
【中華帝國對嘉峪關外的控制斷斷續續,伴隨著的是血腥的拉鋸】
終明一代,中央朝廷對東北和西藏地區的控制極其薄弱,即使在明朝強盛之時,朝廷對當地部族首腦的行政任命也只是一個形式上的流程,偶爾派遣官員代表朝廷巡查,收受當地少數民族的貢賦,卻並無介入當地行政管轄的權力。到後期索性完全丟失了對當地的控制權。
蒙古對中原王朝整體上呈現一個傳統上的壓迫和擴張態勢。直至將遼東地區變成山海關外一個直面東北女真和西部蒙古的前沿陣地。環渤海的一條狹長的走廊將遼東各軍事重鎮與中國本部連接起來,這條走廊依託以山海關為核心的防禦系統才勉強保持通暢。
那個時代,蒙古諸部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遠比今天更大更具威脅的拳頭,地緣上由西北向東南,死死地壓著中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就是陰山,圖片來自谷歌地圖】
陰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分割線,更是文明的分割線,分割著游牧和定居兩種生活方式。歷史上,南侵的游牧民族,陰山都是必經之地。
游牧民族傳統上進軍中原有兩條重要線路
第一條線路、過陰山,從大同平原南下,奪取雁門關,過恆山山脈,進入平坦的忻州盆地,威脅戰略要地太原。
因此歷史上,大同一直都是個軍事重鎮,到了明代,更是有「大同兵馬甲天下」之譽。雁門關則死死扼守恆山山脈通往忻州盆地最險要的關口。拱衛不論戰略位置還是經濟價值上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晉中和關中盆地帶。
【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線路一,圖片來自谷歌地圖】
第二條線路、過陰山,從張家口至宣化平原往東南一路馳騁,翻過大北山,進入懷來(今河北懷來縣)或延慶(今北京延慶區)盆地,從這裡沿著八達嶺和太行山脈機動進攻長城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口),直接威脅華北和中原腹地
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市,以陰山為界,分壩上和壩下,壩下為農區,壩上為牧區,歷史可追溯到匈奴時期,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在這裡長期進行血腥的爭奪。明初一度佔領,設興和府,不久便為北元攻破再度落入游牧民族之手。之後明廷勢力退守陰山以南,並將張家口和宣化打造成一個軍事重鎮。今天的張家口市所轄地區,除蔚縣隸屬大同外,其餘地方全部劃入京城直轄,可見其規格之高。宣化不設民政政府,只沿長城設軍鎮,行軍官,遷軍戶,懷來和延慶則設立衛所,衛所直接由北京管轄。可見對此處防務的重視。
【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線路二,圖片來自谷歌地圖】
張家口和大同一線作為軍事重鎮,在陰山以南,以長城為依託,構成了大明王朝面向西北威脅的主要屏障。
如果說第一條線路是掠奪性和威懾性的進攻的話,那第二條入侵線路基本就是顛覆性的進攻,對於大明王朝來講也更為致命。一旦張家口要塞和宣化軍鎮未能擋住南下的蒙古鐵騎,而在延慶或者懷來又遭到軍事失敗,擋在華北平原最後的天險便只剩下八達嶺和太行山脈。依託內三關機動兵力和後勤的長城防線在山脊蜿蜒。雖然長城是建築史上的奇蹟,中華民族的標籤,國人的驕傲。但從軍事層面,機動性更強的游牧民族騎兵只要在長城找到一個薄弱點予以突破,整條長城便形同虛設。
之後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華北平原另有一個名稱——黃(河)淮(河)海(河)平原,這塊平原地勢連貫性極好,對於騎兵來講真是再好不過的地形。覆蓋了京津、山東、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部分地區,往東一口氣可以衝到渤海灣或者黃海,往南最遠可以到江蘇地塊。這裡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氣候適宜,地勢平坦 ,農耕廣袤,囊括了中國本部許多重要地區。
【航拍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這裡的地勢多麼平坦】
事實上這事情在歷史上差點就真實地發生。
土木堡事變的發生地就在今天的懷來以南地區,相關事情中學歷史已經學過也不再展開論述。反正就是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一手葬送明軍主力,失去長城前最後一道屏障。皇帝自己都做了瓦剌人的俘虜
【土木堡之變蠟像,明朝宮女被瓦剌軍俘獲】
瓦剌軍得以機動攻擊長城,最終選擇從紫荊關突破,進入華北平原。但是明朝並沒有如歷史上的漢族王朝那樣南撤自保,明廷的主戰派頂住各方壓力強硬地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最終擊敗瓦剌。
北京的戰略價值開始體現
【華北地形圖,圖片來自谷歌地圖】
這是北京以及北京周邊的地形圖。事實上,這座永樂遷都後即為中國政治中心至今(除民國期間短暫的十幾年)的城市,距離最近的牧區只有二百多公里,從北京驅車,經北京的西北門戶——雄踞八達嶺長城的居庸關,到隸屬於張家口壩上的張北縣,其距離和用時與上海到鎮江相當。
如此看來,從傳統地緣戰略角度,北京真的是一座邊境城市,而且是直面的是對中原王朝最具威脅的勢力。
作為偌大的帝國的行政中心,疏通京杭運河和修建寬闊的官道,北京將明帝國的優質資源向自己集中。作為拱衛京師的部隊,京軍不論受重視程度、預算、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不是地方軍可以比。行政上,北京是明帝國的首都。地理位置上,北京作為一個戰略要塞,死死地釘在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成為華北平原直面西北牧區的最後一道門戶。向外,依託京城的優質資源和首都的直轄之便利,北京可以成為一個後勤和兵員基地。在歷史上,朱棣遷都北京後,以北京為基地,在14年時間裡組織了五次北伐,鞏固了塞北邊防。對內,是一個戰略支撐點,與內三關、宣化、懷來和延慶以及張家口要塞由內向外組成一個完善的縱深防禦體系。
這樣看來,朱棣遷都,「天子守國門」絕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具有戰略眼光的決策。
推薦閱讀:
※地緣政治(6):中日兩國都說釣魚島是自己的,各自的依據是什麼?│脫苦海
※中國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上與美國相比有何優劣?地緣政治形勢對中國制霸世界有何助力或阻礙嗎?
※中美爭霸,推演中美國G2可能的結果?
※如何評價緬甸的戰略地位?中國是否有想法/能力吞併緬甸以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和完成對印度的戰略包圍?
※泰國地緣格局 | 國王去世後的泰國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