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看看你的孩子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育兒的路上家長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奶奶、姥姥家做了甩手掌柜,80後家長明知道這樣不可取,但是還是這樣做了。

很多家長說自己很忙沒時間帶孩子,這個我真覺得是借口,80後家長大把的時間用在了娛樂上和個人消遣上,真的是那種工作狂人反而不過早的要孩子!

慢慢的孩子的成長變成了別人眼中:「這孩子都長這麼大了啊,以前還是那麼一小點呢」,教育家長可以等,但是孩子等不起!塑造孩子一生品質的只有3-6歲這黃金的三年!

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說那麼小教育孩子,能影響一生嗎?長大了懂事了孩子自己不都明白了嗎?社會險惡還要孩子自己去摸索..... 這些家長請你回想一下你自己,你自己身上有多少毛病,長大了懂事了你只是成為了不懂法而且守法的法盲,剩下的拖延症、做事三分鐘熱血、沒有專註度、做了家長還是打電子遊戲、氣度狹隘等等問題你改的了嗎?

孩子小時候是打基礎的時候,孩子3-6歲塑造的品質是可以影響他一生的品質!

如果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請家長先從了解孩子開始!家長進步1%,孩子進步99%,孩子不需要完美的家長,孩子只需要家長提供被要求合格的「普通奉獻」!

3-6歲孩子的成長規律與教育重點,以及家長需要做什麼

一:3-6歲孩子教育重點:

(一):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 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複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遊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遊戲,自己編一下遊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遊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複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二):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複,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讚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

二:3-6歲孩子應該出現的表現,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優秀的表現

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於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麼厭學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

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一):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1: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願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成人要他乾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乾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2:二是,由於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3:三是,渴望與同齡夥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4: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覆做,如反覆擺弄某一類玩具,重複進行一種遊戲等。

(二):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

1: 首先,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

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2: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鬥」、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三):父母應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強壓不要溺愛

在我國,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往往導致父母對孩子過度珍愛,這就產生了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的問題。

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給1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著時經常抱在懷裡,或經常讓他們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帶圍欄的小床里。這種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

父母應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壓抑幼兒獨立性活動意向,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為形成良好個性打好基礎。

再次,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 「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

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另外,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盡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极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

重點:接續說一下3-6歲孩子,家長應該了解孩子什麼?家長能為孩子做什麼?孩子需要發展到什麼程度?

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各種焦慮,擔心孩子會哭、會不睡覺、不吃飯。很多家長迷惑,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什麼才是合理的期望。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有個教育部編製的、很權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按照孩子學習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指導著孩子如何成長。

我研讀了《指南》之後總結出: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大致都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從而遵循科學規律,尊重孩子成長規律,不揠苗助長。

一:何為健康的體態?

3~4歲,應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4~5歲,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

5~6歲,經常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走姿勢。

特別提醒:保證每天睡眠11~12小時;午睡應達到2小時左右,時間可以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椅子的高度以寫畫時雙腳能自然著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狀為宜;桌子的高度以寫畫時身體能坐直,不駝背、不聳肩為宜;床不宜過軟。

二:何為情緒的安定愉快?

3~4歲:情緒比較穩定,很少因一點小事哭鬧不止;不高興時能聽從成人的哄勸,較快地平靜下來。

4~5歲: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不高興時能較快緩解;需要不能滿足時能夠接受解釋,不亂髮脾氣;願意把自己的情緒告訴親近的人,一起分享快樂或求得安慰。

5~6歲: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知道引起自己某種消極情緒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達情緒的方式比較適度,不亂髮脾氣;能隨著活動的需要較快地轉換情緒和注意。

特別提醒:和孩子一起談論自己高興或生氣的事,鼓勵孩子與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如孩子發脾氣時不硬性壓制,等冷靜後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

三:要達到什麼樣的適應能力?

3~4歲,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活動,在幫助下能較快適應集體生活;

4~5歲,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半小時左右,能較快適應人際環境中發生的變化,如換了新老師能較快適應;

5~6歲,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不少於半小時,能較快融入新的人際關係環境。如換了新的孩子園或班能較快適應。

特別提醒:每天為孩子安排不少於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經常玩拉手轉圈、鞦韆、轉椅等遊戲活動,促進其平衡器官機能的發展;經常帶孩子參加親戚朋友聚會等,支持他與不同群體的小朋友遊戲等,使孩子較快適應新的人際關係。

四:要達到什麼樣的生活自理能力?

3~4歲,在提醒下,飯前便後能洗手;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能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4~5歲,飯前便後能主動洗手,方法正確;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鈕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歲,能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鞋帶;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特別提醒:不論孩子做得好壞都給予適當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他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脫衣服和鞋襪、洗手洗臉、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確方法。

五:應具備什麼樣的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

3~4歲,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事;在公共場所走失時,能向警察或有關人員說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長的名字或電話號碼。

4~5歲,在公共場合不遠離成人的視線單獨活動;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誌,能遵守安全規則;運動時能主動躲避危險;知道簡單的求助方式。

5~6歲,未經大人允許不給陌生人開門;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運動時能避免給他人造成危險;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災知識。

特別提醒: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環境中不安全的事物,如不動熱水壺,不玩火柴或打火機,不摸電源插座,不攀爬窗戶或陽台等。幫助孩子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誌,如:小心觸電、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緊急出口等。遇到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知道要撥打110、120、119等求救電話。

六:應該掌握哪些文明的語言習慣?

3~4歲,與別人講話時知道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自然,聲音大小適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

4~5歲,別人對自己講話時能回應;能根據場合調節自己說話聲音的大小;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不說髒話、粗話。

5~6歲,別人講話時能積極主動地回應;能根據談話對象和需要,調整說話的語氣;懂得按次序輪流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能依據所處情境使用恰當的語言,如在別人悲傷時會用恰當的語言表示安慰。

特別提醒:孩子表達意見時,成人可蹲下來,眼睛平視孩子,耐心聽他們把話說完。結合情景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禮節。如對長輩說話要有禮貌,客人來訪時要打招呼,得到幫助時要說謝謝等。

七:要達到什麼樣的人際交往能力?

3~4歲,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喜歡與熟悉的長輩一起活動。

4~5歲,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有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喜歡和長輩交談,有事願意告訴長輩。

5~6歲,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歡結交新朋友;有問題願意向別人請教;有高興的或有趣的事願意與大家分享。

特別提醒:利用走親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來訪的時機,鼓勵孩子與他人接觸、交談。鼓勵孩子參加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也歡迎他帶同伴到家裡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八:應具備哪些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

3~4歲,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遊戲或其他活動;為自己的好行為或活動成果感到高興;自己能做的事情,願意自己做;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

4~5歲,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遊戲或其他活動;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對自己感到滿意;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不喜歡依賴別人;敢於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

5~6歲,能主動發起活動或在活動中出主意、想辦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後還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願意學;主動承擔任務,遇到困難能夠堅持而不輕易求助;與別人的看法不同時,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並說出理由。

特別提醒: 多給予肯定和表揚,表揚一定要有針對性,要具體;不要拿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優點作簡單比較;與孩子有關的事情要徵求他們的意見,即使他們的意見與成人不同,也要認真聽,接受他們的合理要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讓他們在做事中樹立自尊和自信;鼓勵孩子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並注意調整難度,讓他們感受經過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九:怎樣學會關心尊重他人?

3~4歲,長輩講話時能認真聽,並能聽從長輩的要求;身邊的人生病或不開心時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擾別人。

4~5歲,會用禮貌的方式向長輩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別人的情緒,並有關心、體貼的表現;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

5~6歲,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並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尊重為大家提供服務的人,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接納、尊重與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習慣不同的人。

特別提醒:給孩子講講父母撫育他成長的經歷,讓孩子理解和體會父母養育他的辛苦;利用購物、看病等機會,幫助孩子了解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其工作,體會這些機構給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務,懂得尊重他們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利用民間遊戲、傳統節日等,幫助孩子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理解人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十:應怎樣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

3~4歲,在提醒下,能遵守遊戲和公共場所的規則;知道不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借別人的東西要歸還;愛護玩具和其他物品。

4~5歲,感受規則的意義,並能基本遵守規則;不私自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知道說謊是不對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務一定要完成;在提醒下能節約糧食、水電等。

5~6歲,理解規則的意義,能與同伴協商制定遊戲和活動規則;愛護公物,用別人的東西時也知道愛護;做了錯事敢於承認,不說謊;能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務;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

特別提醒:經常和孩子玩帶有規則的遊戲,遵守共同約定的遊戲規則;利用實際生活情景和圖書故事,向孩子介紹一些必要的社會行為規則,以及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則;發現孩子說謊時,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造成的;經常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要求他們完成並及時給予表揚,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負責的態度。

在我研讀《指南》的這些年裡,根據指南指導我一直觀察研究孩子,拜訪家長、請教我的老師李鳳霞(中科院認證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

最讓我引以為傲的是:歷經了4年時間撰寫了3-6歲不同性格兒童具體的教育方案,匯總出了兒童所有的問題並附有解決辦法,可以說是家長育兒的寶典,家長做到:讀懂孩子心理、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尊重孩子成長必然規律、照顧孩子情緒、把握孩子不同階段培養的重點、正確理解孩子、正確與孩子溝通、正確引導孩子、正確界限孩子,孩子所有問題家長一查便知,目的為培養孩子好閱讀、好習慣、好專註、好懂事、好情商!其中包括成長類、入園類、引導類、情緒類、行為類共計793個大大小小的問題,更為重要的資料是為3-6歲不同性格的孩子寫好了具體的每日培養計劃方案,由我的老師複審!

這些珍貴的資料截止2017年8月14日全部由我的老師李鳳霞審核完成。資料上傳到了我建立的5好寶寶培養交流群(企鵝群:498109125,必填驗證碼:29)(注意:群里只做育兒交流,杜絕一切廣告,微商勿擾)文件中,方便自行家長下載,我希望我的心血能讓更多的家長受益,了解孩子為孩子鋪設光明大道,很樂意和大家分享!(重要事情說三遍:只做育兒交流、只做育兒交流、只做育兒交流)(無圖無真相,具體方案與匯總問題的部分群文件截圖)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進步1%,孩子進步99%....


推薦閱讀: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深度好文)
為什麼快22歲了還喜歡看喜羊羊,而且還能提高食慾?
如何看待家長讓小孩隨地大小便?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1.7歲的的幼兒上幼教班,不理會老師,怎麼辦?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無言以對,如何用孩子的邏輯或語氣完成一些交流?成為孩子的朋友。

TAG:儿童教育 | 幼儿教育 | 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