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法門——綠茶
茶之一字,上草,中人,下木,我們叫它「人在草木間」。它本是自然界一株平凡的草木,說詳細點也不過是多年生的木本常綠植物,這樣的植物有千千萬萬,為什麼茶就如此特殊呢?
我幻想人類與茶的第一次接觸,不過是一次孩子式的探索與獵奇。行走在山野里感到口渴肚餓,摘摘野果嘗嘗野草也是常有的事。只不過有一天一人碰巧吃到了茶葉,剛開始吃時可能和其他植物的葉子並無不同,微澀、微苦,但嚼著嚼著發現口腔越發鮮活起來,澀逐漸化開帶來生津,苦也慢慢消退變成甘甜。不僅如此,他或許還感到精神愉悅、振奮、精力比往常充沛了一些。自此以後,他便記住了這株特殊的植物。這種獨特的經驗很快便被分享出去,茶也便從一株默默無聞的植物,上升為一種藥品,成為人們碗里的菜及杯中的湯水。
現在我們根據茶葉的加工方式將其劃分成了六大茶類,通常人們認為綠茶是最先出現的。綠茶是一款完全不發酵的茶,其最核心的工藝是殺青,目的就是利用或蒸或炒的方式,讓鮮葉溫度儘快提升到八十度以上,在這個溫度葉子當中的「酶」會大量失活毀滅,少了這種酶,葉內的茶多酚就不會進一步發酵,茶葉也保持了其本身鮮綠的姿態。殺青完畢後有的會揉捻,目的是做出標準優美的外形,將茶汁揉出附著在葉子表面,這樣沖泡時容易出味。最後一步是乾燥,進一步烘托茶葉香氣,經過充分乾燥的茶葉也適宜長期存放。
那為什麼是綠茶先出現和流傳?而不是其他發酵類的茶?這恐怕與古代人們對中藥及一些蔬菜的處理加工有關。人們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食用茶葉的,為了讓茶葉吃起來更好吃,會盡量採得嫩一些,並拌一些其他調味料,為了讓各種食材的味道更充分混合,會不斷攪拌乃至捶打,也就是現在「擂茶」的雛形。後來有人想到先把茶葉放到鍋里蒸軟,這樣再攪打會更順暢,出來的葉子也不容易發黃變色,滋味更鮮爽。而這「蒸」的過程,就造就了綠茶的初始核心工藝——蒸汽殺青。
儘管我們現在很少能喝到蒸青綠茶,但唐代人們鍋里煮的,宋代人碗里點的,以及現在日本的抹茶道,都是蒸青綠茶。這種茶聞起來帶有清淡的海藻氣,有人稱這種茶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風味茶。
到了明代,綠茶工藝漸漸由蒸變炒,這可算作制茶技術的一大飛躍。鍋炒溫度較高,炒出的綠茶香氣濃郁,滋味也更厚實了些。這好比明之前人們只能吃蒸菜,雖然原汁原味但總歸太清淡了些,有了炒菜後人們紛紛開起了小灶,全國各地名優綠茶也漸次出現。
除了蒸青及炒青綠茶,我們現在還有烘青及曬青綠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烘及曬不是指的殺青,而是指的乾燥這一步。所以我認為叫烘乾和晒乾綠茶更合適。綠茶的大體工藝分為「殺青—揉捻—乾燥」這三步,殺青分為蒸青及炒青,乾燥分為炒干、烘乾及晒乾。有名的烘乾綠茶如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外形完整顯峰毫,細嫩者絨毛多,常用作窨制花茶的茶坯。晒乾茶多產於臨近邊疆地區的一些省份,也就是我國主要黑茶產區,如雲南、四川、廣西等。大部分曬青茶原料粗老,多用於制緊壓茶,條索粗壯肥碩,富有收斂性,很耐沖泡。
身為中國人,就算不知道綠茶的歷史及工藝,但對它應該都不陌生。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任誰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名優綠茶來。它的歷史最悠久,直至今日,綠茶也是我國產量最大,飲用人數最多的一類茶。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個季節,綠茶像極了春天。若是用一個字來形容綠茶的滋味,我想該是鮮。蘇軾有首詞寫得好:「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春天裡最美的景緻該是河岸上的一排楊柳吐出了嫩黃的芽,在細微的寒風中搖曳著它嬌小的身姿。春天裡最豐盛的食物也是地里新挖出來的野菜,山中剛冒出的筍尖,或是枝頭剛探頭的椿芽。哪怕只是最簡單的涼拌,吃到嘴裡也是滿口的新鮮自然。綠茶,同樣如此。明白這一點,也就懂得為什麼新鮮上市的明前茶賣得比較貴了。正因為新出的綠茶所含的維生素及氨基酸比較高,喝起來猶如鮮雞湯一般,讓人不由自主地愛上春天。
綠茶除了鮮爽,其回甘生津也比較明顯。那一口茶浸潤過口腔後,撫慰了沉睡了一個冬季的乾枯味蕾,殘留在口腔里的物質歡快跳動,打開了唾液腺的閥門,彷彿一口泉眼被重新喚醒。
綠茶的沖泡是簡易的,我想這也是它在國內流傳廣泛的原因。玻璃杯拿來,放點茶葉加點水就好,省卻壺碗杯碟的磕磕碰碰,待客既方便隨意,又不失體面。
關於泡綠茶的水溫,一直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泡綠茶應該用稍低一點的水溫,大概80度左右即可。因為鮮嫩綠茶所含的氨基酸、維生素有受高溫破壞的風險。但這一觀點明顯站不住腳,如果這些物質會受高溫破壞,那在茶葉加工過程中葉內的溫度早已達到過這個點了,該破壞也早已破壞乾淨了。所以泡綠茶也應該用高溫開水去沖泡,這樣不僅不會破壞茶內的內涵物質,反而會浸泡出更多物質來,另口感更有層次,更豐滿。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喝茶是為了品飲茶湯的香氣與滋味,不是為了儘可能地吸收茶葉里的內含物質,所以我們考慮得應該是什麼樣的水溫泡出來的茶湯更好喝。如果站在這個角度考慮,我還是贊成在沖泡絕大多數綠茶時,可以選用稍低一點水溫,這樣泡出來的綠茶更為清甜鮮爽。
綠茶的投茶量及浸泡時間都可以隨意些,教科書式的說法是1:50的投茶量,也就是150ml的水要放3g茶葉,浸泡大概兩三分鐘就可以飲用了。需要注意的是沖泡方式,一般我們在泡綠茶時多會選用透明玻璃杯,方便觀賞綠茶在水中徐徐綻放,上下起落的曼妙身姿。在投茶時要根絕茶葉外形選擇上投法、中投法或者下投法。所謂的上投就是先在杯中注滿(一般都是7分滿)水,再放茶葉;中投是先放3分滿的水,再放茶葉浸潤搖香,之後注水到7分滿;下投法就是最常用的先放茶葉,之後直接注水到7分滿。上投法最為輕柔和緩,適宜沖泡柔嫩、細緊和多毫的茶葉,代表就是碧螺春。但要注意只有當你把茶葉放在水面上後,茶葉能自己快速沉於水底時才適宜用上投法,否則上投的茶葉一直浮在水面上,茶味得不到浸潤,喝時不免尷尬。上投法出來的茶湯清透乾淨,茶葉中的內含物質釋放均勻而緩慢,在投茶時還能欣賞到茶葉從上到下灑落的姿態,很有觀賞價值。
那什麼樣的茶葉適合下投呢?是一些扁平緊實的茶,代表如西湖龍井、太平猴魁等。下投一般會配合懸壺高沖或者鳳凰三點頭,目的都是利用高落差加大水的衝擊力,以快速將緊實的茶葉沖泡開;而中投適合沖泡條索鬆散的茶,如黃山毛峰,安吉白茶等,先往杯中倒一部分的水,投茶後快速搖晃玻璃杯,用以浸潤茶葉,激發香氣,然後再把剩餘的水注滿,這樣一杯綠茶就浸泡好了。
近年來也有人選擇用碗來浸泡綠茶,沖泡方法和玻璃杯無異,只是分茶時多選用一把長柄勺,相比玻璃杯沖泡,既多了一層儀式感,也很有樂趣。
當然也可以用蓋碗來泡綠茶,既可每人分配一個蓋碗自由端飲,也可以由主人用蓋碗來幫大家來出湯分茶,注意在用蓋碗泡綠茶時,在浸泡過程中可打開蓋子,以免長久悶泡出熟湯氣。
綠茶相比於其他茶,其防輻射及防癌抗癌的功效較為突出,且其清淡的滋味也較易被大眾所接受。但是茶葉性本寒涼,而綠茶又是一款完全不發酵的茶,茶葉中的茶多酚等在未發酵的前提下比較有刺激性,而綠茶中的咖啡鹼又多是以遊離態而存在,所以常有人感覺一喝綠茶腸胃就刺激,晚上會失眠。所以綠茶適合脾胃強健,陰虛濕熱易上火體征的人飲用。就一年四季來說,適合夏天飲用;而在一天中適合正午前後品飲,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推薦閱讀:
※我是抹茶,再叫我綠茶粉,我就要發飆了!
※英式紅茶和國內的正山小種、等有何不同?英國更偏愛做調配茶嗎?伯爵茶怎樣調配?
※中國真的是茶樹原產地嗎?
※如今的茶,到底是面向什麼群眾?
※幾千年茶文化,都在這個高顏值當代紫砂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