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智能」:由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我一直覺得 David Marr 有點像是「神經科學裡的圖靈」。
1976年,Marr 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概念:
了解任何複雜的生物系統都需要經過三層分析:
- the computational level: 這個系統的目標是什麼?(即,the goal of the system)
- the algorithmic level: 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過程和計算 (即,the process and computations that realise this goal)
-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在生物體內這套「演算法」是如何實現的 (即,the precis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algorithm(s) are physically implemented in a biological substrate)
今天——特別是感覺人人都懂計算機的知乎上——這個概念極其容易理解。
但這並不是說「大腦就像是機器一樣。」
機器和大腦有根本性的區別;機器的使命是解決一個問題,做到最好、最快、最省;大腦的使命是,在未出生之前,就用一個答案去面對無數未知的問題。前者關鍵在「答案」,後者關鍵在「問題」。
雖然「大腦的感知功能 像是一個 貝葉斯機器 (Bayesian machine)」這個概念因為 Karl Friston 的 Predictive Coding (預測編碼)在大腦感知研究中稱霸一方(我曾在《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預測」世界 》中提到過業內 @Friston 過度的現象)。但 這句話並不是說「大腦是機器」,而是指「在演算法層(the algorithmic level)上,大腦的感知功能可能類似貝葉斯統計」。
雖然方向不同,但計算機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走在同一條路上。
從某種程度來看,我們都在研究一個問題就是智能的感知和認知是如何工作的。只是,again,一個是有問題、需要找到答案;而另一個是已經有了「答案」,需要問正確的問題。
就現在看來,在找到那個問題和那個答案之前,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超AI是AI的奇點,那它絕對不會在神經科學奇點帶來之前,而遺憾的是,我們連神經科學的奇點到底是什麼都不明確。
神經科學的發展離不開AI,AI的進步也離不開神經科學。
神經科學(或者是說 「生物智能」或「大腦智能」)對於發展人工智慧(以下簡寫為 AI)的好處有兩大方面:
第一個方面,在「如何智能」上,神經科學已經有很多話可以說。換言之,神經科學可以為人工智慧帶來啟示,帶來全新的演算法和結構,這些演算法或結構可能 獨立於傳統的、當下主流的、以數學邏輯為基礎的方法,也有可能與之相輔相成。譬如說,人類大腦是如何學習理解新語言的?當我們明白這個認知功能之後,就可以將演算法移植到 AI 上,或是這套演算法至少是解決AI語言理解的一個優秀的備選。
這個方面非常好理解,往早期一點講,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但神經科學對AI的影響並沒有、也不會、僅限於AI早期的發展。當下,神經科學在注意力、情節記憶、工作記憶和連續學習上的研究也對當下的AI研究有實際影響。
這部分詳情可以參考 Demis Hassabis (Alpha狗的親爹)在7月19日《神經元》上發的綜述《由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Neuroscience-Inspi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慢慢把這篇綜述的內容整理到專欄上來,但其實這篇綜述 雖其內容極為充實,但調理清晰語言易懂,若非語言障礙,並不需要旁人整理,直接閱讀也不應該有任何問題,裂牆推薦。
上個月有不少技術類媒體報道這篇綜述,但總覺得口吻怪米怪眼的。我還發現,新浪新聞將相關文章(題目:《只有了解大腦 才能開發更強AI》)放在「體育-->棋牌」這個類別之下。額,alpha狗是下圍棋的但並不是AI只做棋牌生意啊。
人工智慧被炒到神乎其神,Hassabis這個神人脫不開關係。大多數人想到Hassabis,第一個反應估計是他是個人工智慧專家、計算機學家,但別忘了,他博士是認知神經科學,主要研究記憶和想像,還把論文發在Science,是當年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大研究之一。
最近谷歌在倫敦招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工資高的髮指。劍橋和UCL作為Hassabis的母校,搞人工智慧和認知神經科學的都被他挖的千瘡百孔了。(快讓我也成為其中一個瘡一個孔吧!)
咳咳。
第二個方面,在「如何智能」這個問題上,大腦是一個已知的高分答案。對於已有的AI技術,如果我們能在大腦中找到類似的結構、演算法,那麼便能夠認可這個技術在修建「通用人工智慧系統」中的一席之位。
這麼講像是說,神經科學可以給某些傑出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或結構頒發「大腦認可」的認證書一般。那這個認證有多大實際價值呢?一定有什麼能夠超越我們自己擁有的智能;大腦一定不會是智能的唯一、最佳答案。
但是,「通用人工智慧」(簡稱「強AI」,或我們可以親切地稱它為阿強)應該需要首先達到人類大腦的水平。(如果你不認識阿強,可以參考一下今天我發的另一篇《致快要被AI狂潮淹沒、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我:什麼是「技術奇點」?》)
在離完成強AI還有一定距離的當下,學界需要一個長期研究計劃,如何篩選研究方向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有很多演算法和結構,它們都有可能是強AI的prototype的零件。如果一個演算法,雖然它在現階段並不是最優的,但如果我們發現在大腦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它都有核心位置,那麼說明它至少本質上有適合強AI的地方(這麼說有點怪怪的),優先優化它、深入了解它,會是個減少繞彎路的策略。
當然,強AI並不一定需要擁有和生物體一樣的智能系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大腦是一個很好的嚮導。說回片頭提到的,Marr 的「了解系統運作的三步驟」。對於人工智慧來說,需要的是前兩層,即,這個(大腦認知功能)的目標是什麼?演算法是什麼?(在研究大多數認知功能的領域中,我們還正在掙扎進入第二層)
(寫到這裡感覺好餓。雖然還有想寫的,但寫不下去了。以後想到再來補。)
再說回關於大腦和機器之間的聯繫。雖然我堅信大腦與機器不同,但從一開始學習神經科學,我就越來越覺得難以回答這個問題:
生命是什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是什麼?
智能是什麼?會開車就是智能么?
如何智能?大腦智能和人工智慧最後只有高低和材質的區別嗎?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機械姬這部電影?
※當出行平台遇到人工智慧,將如何改善人類交通系統
※AI研究院 | 古老的電子郵件強大的生命力 人工智慧可以讓它變得更加聰明?
※人工智慧取代法官是否更能維護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