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何時是盡頭?

校園暴力何時是盡頭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一個集合成因的點,既社會撕裂學校管控教育群體心理特點社會學習青少年心理生理髮展不平衡帶來的認知錯誤的集合。

社會撕裂(無法短時間內改變)

社會撕裂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它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副產品,為什麼說它沒有辦法短時間內改變?因為社會撕裂是快速發展的一個必然啊。

而正是這樣的社會撕裂,在大社會環境層面配合著其它因素,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要立刻改變,就要停止快速的發展,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

社會撕裂意味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觀念的發展相差一定的距離,放在這個命題下,就是快速的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和青少年所處環境的文化發展的不匹配,這裡面就會有裂痕,這個裂痕就會給青少年的觀念帶來影響。

社會學習(無法短時間內改變)

人的攻擊性行為來源於模仿,這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中心觀點,而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是不容忽視的。

那麼青少年模仿的目標有哪些?文學作品,漫畫,電視劇以及新聞報道,而網路信息的極快速傳播和一些不負責任的網路報道,也在無意中變成了青少年模仿的目標。

很多青少年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都表示只是覺得有意思,並且看到別人這麼做,才會有意模仿,不太清楚這個行為的實際深層次意義在哪裡,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不明確。

社會學習同樣也是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改變的一個因素,因為人學習的自主自發性,以及大量信息的不可篩選,都導致這個因素無法在短時間之內被改變。

學校管控教育

這在國內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敏感的命題,學校的管控教育好不好,全不全面,到什麼標準才算完善,這些都是多年來教育機構乃至社會熱烈討論的問題。

目前來說,不否認學校管控教育的進步,特別是在校園暴力問題突出的這幾年,很多地方的學校都在提高學校本身的管控教育水平,但是其根本,主要還是針對於禁止,而不是預防。

抓典型可能並不是一個重點,個人認為重點,可能是要讓青少年清楚的意識到行為的危害性以及這個行為並不是一個可以正當化的行為,並且塑造正面的榜樣。

這一點不多討論,容易引起爭論,並且其根本,在於後面我要說的兩個心理特點,群體生理心理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認知錯誤

群體心理特點

群體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從學生運動,到新聞中看到的青少年群體犯罪,到校園暴力視頻中呈現的現象,都是群體。那麼為什麼群體那麼好煽動和掌控?

這裡要注意的就是兩個概念,「責任分擔」「自我意識的降低」。群體中的這兩種心理現象,我覺得是最恐怖的,也是群體犯罪行為發生的心理根本。

「責任分擔」的意思就是在群體中,集中在個體身上的責任會因為群體中人數的增多以及這些人目標的一致性而被分擔,群體中的每個人都會覺得這事情如果我不做,其他人會做的;或者是這事情其他人都做了,我做也沒關係,不做反而很奇怪。

「自我意識的降低」如字面,其結果就是自我控制力的降低,並且會帶來攻擊性的提高。仔細思考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責任分擔是有很大關係的,你拋棄了責任,自我控制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加之群體中的行為模仿更加直接,一旦有一個帶頭的榜樣,那就相當於直接複製。

回想一下那些學生運動的畫面,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憤世嫉俗,為什麼跟著喊打喊殺。

青少年心理生理髮展不平衡帶來的認知錯誤

青少年在生理快速發展的時候,其心理的發展往往是跟不上的,這是由於心理發展的特殊性造成的,生理更加直接,而心理發展往往是需要一個過程達到累積。

在這種不平衡和跟不上節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觀念認知上的錯誤,不是因為青少年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心理發展節奏的脫節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帶來的,這就是信息吸收和篩選機制的不完善

外界信息很多,特別是現如今我們都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而信息吸收和篩選的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有一部分成年人這種機制都不完善,更何況是高速發展的青少年呢。

那麼這樣的機制不全面,就會造成認知上的一些錯誤,比如校園暴力最明顯的認知錯誤,就是這麼做可以顯得自己很厲害,很有權力,因為你可以隨意的欺辱別人,並且有很多人聽你的指揮去做錯誤的事情。

「為了引起別人注意」,也是非行少年,包括了校園暴力的一大心理因素,而這種認知,就來源於對獲得別人注意的途徑的認識錯誤。

校園暴力的終止,可能真的沒辦法去說出一個準確的時間點,就好像上面說的這些因素,它們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

做個假設,當然這個假設可能不合適,想要做到校園管控教育的根本進步,可能更需要的,是在青少年高速發展階段,儘可能的端正心理認知,完善信息獲取和篩選渠道,並在群體中塑造強有力的正面榜樣。


推薦閱讀:

美劇《犯罪心理》里的通過側寫來抓犯人在現實中可行嗎?
七,蹩腳的銀行劫匪
《屏住呼吸》——請屏住呼吸,並握緊拳頭
離職一年的公司老闆突然打電話給我想利用我幫他洗黑錢。我堅定的拒絕了。是不是對自己好的人都有目的性?

TAG:犯罪心理学 | 心理学 | 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