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系列23:以人為本
2016-07-11 陳光 FMBIM
以人為本是很自然的選擇,只是在黑暗的中世紀之後(那是長達千年的以神為本的時代),才成為劃時代的新語言,才有了文藝復興(是復興Renaissance,不是創新;這應驗了一句話:找回我們從未迷失的心靈)。在中國的建築設施領域中,則是從計劃經濟傳統走向自由發展的市場經濟過程中開始出現這個提法的。
整個AEC行業的源頭,每一個項目的來源,是面向人類及其活動為其提供舒適合宜的場所空間而展開的。在居住建築中,則為人們的生活(living enviroment);在非居住建築中,即為公司職員及其工作,也即FM的核心對象。所有這些人都被稱為最終用戶(End-user),無論其是否擁有這些房屋的產權(ownership),這些房屋都是給他們直接使用的。
當我們以最終用戶的需求作為原點,去梳理所有與建築設施有關的專業活動,從FM一直到AEC的最末端,將會發現,距離最終用戶越遠,就越無法充分考慮「人」這個核心要素,因而也越加無法以人為本。
尤其是當建築業發現自己遠離了最終用戶而導致的麻煩時,開始尋求解決對策,比如「運營前置」的做法也開始流行起來了。這個做法是在設計的早期就引入後期(有可能)承擔物業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士,來為設計提意見,這種做法持續了十幾年,效果差強人意。原因是:整個物業管理行業都迷失在毫無關聯的三保服務中了,連最終用戶都見不到,遑論以人為本。
下面幾張圖用於分析,如何從一個最終用戶的業務工作需求作為原點,漸次展開所有的與建築設施有關的服務,以及如何與基建工程行業發生關係,及如何到了物業管理那裡斷開了。
運營前置是對的,只是不要去找不具備「以人為本」思維或經驗的物業,而要找FM、總務行政、後勤、甚至於是HR。而且不僅僅是將運營前置當作一項措施,而是當作全部,儘管這樣做比較困難,但是這是真正能夠做到以人為本的方法。
【陳光 評註】以人為本被提倡了許多年,只是很難於落地,直到我們找到了FM中的最終用戶,開始懷疑以前所做的一切,開始重新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以人為本的時代才真正開始。
參考: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施管理困境與途徑
漫談系列16 形式追隨功能
推薦閱讀:
※AEC/FM行業觀察與技術史合集
※BIM軟體江湖 | 八寶玲瓏槍bentley
※BIM技術到底能解決裝配式建築哪些問題?BIM技術跟3D印表機又有什麼關係?
※BIM模式下彎橋排梁設計初探(下)
※BIM一波流應用第四彈——創立分岔路口和寬度自適應道路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