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捷徑,為什麼不呢?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何擁有一個高性價比人生》,裡面提到:我們的努力跟回報之間,並不是一個線性關係。

就像下圖那樣,幾乎任何事情,在做到70分的時候,並不需要太多努力;稍微天資聰穎一些,做到80分也不難;但是,若想做到90分以上,相較於80分來說,付出的額外努力會遠遠不止10分,而可能是好幾倍。

這固然告訴我們,要沉下心來,才能在一個領域內有所建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不需要在某個領域成為頂尖人才、只需要做到80分的時候,就犯不著抱著All in的心態說:我要踏實學好每一個知識點,不能走捷徑。

實際上,在大多數領域,我們都是需要走捷徑的。比如,我學習彈吉他,只是為了緩解壓力,那直接去學和弦就好了,不需要從樂理開始。再比如,我學習財務知識,只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做一個財務,所以我只需要懂得基本概念就好,不需要去看大部頭的財務書籍。

現在這個時代,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最終做到融會貫通,其價值未必會比某個領域做到頂尖的人更低。

我曾經提到過一個在企業做培訓的朋友,她在這個領域做得一般,但業餘時間愛畫畫,當然,畫畫也是半路出家,水平也一般。但是,她把培訓和畫畫結合起來了,成為了一名視覺引導師,因為能夠同時會培訓以及畫畫的人並不多,所以做這份職業的人很少,她就變得稀缺了,給很多大企業都服務過,價值也比之前只做培訓高得多。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維」,也是在鼓勵人們:不要只從單一維度看問題,而要熟悉多個領域,多維度看問題。他還提到了lollapalooza效應,也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之後,產生核爆式的臨界效應。

這很容易理解,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你在一條線做到90,那麼這條線的長度是90;如果你在兩個領域做到70,如果這兩個領域之間能夠相互關聯、連成面,那麼面積會是70X70=4900。如果是三個維度構成的立方體呢?就更是數量級的差異了。

所以在多維度競爭成為可能的時代,我們需要掌握「快速在一些領域做到80分」的能力。但在我看來,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日復一日地做一份工作,還只能做到80分」。

如何能夠做到呢?答案也很簡單,就是:抓核心

做諮詢的時候,需要快速地在1周之內了解一個行業。很多人會覺得:那是諮詢顧問聰明、學習能力強。

但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他們能夠拿到優質信息資源、所以掌握了那個領域的核心而已、倘若把這個核心教給任何一個智商尚可的人,他們也可以做到。

不信的話,回想一下我們大學的考試,你會發現大多數人也是用考前一周的時間去突擊的,只要抓住了核心,最後考試成績都不會差。

我們常說的「二八原則」,其實也適用:一個領域20%的核心內容,能夠解決這個領域80%的問題。

所以,掌握這20%的核心,成為我們在多維度競爭時快速學習某個領域的關鍵。

那麼,如何找到並掌握一個領域的核心呢?

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方法。在這裡,我區分了三類學習內容,一是知識,比如經濟學知識、財務知識等等;二是技能,比如怎麼畫PPT、怎麼做Excel;三是能力,比如如何溝通、如何結構化思考等等可遷移能力。

1)知識類的: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綱

對於知識類內容來說,核心的20%其實就藏在基本概念和大綱裡面。

我大學裡學的是經濟學,那時候上課不太積極,常常靠考前一周突擊,學渣一枚。但我的經濟學專業課沒有低於90分的,不是因為我學得好,而是在於:一張考卷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師只能考核心內容。

所以,考前突擊的時候,先理出個大綱,然後只看大綱里的內容,其它細節知識乾脆忽略。

比如說,如果把經濟學梳理一下的話,大概有以下這些核心概念

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是:人們面臨權衡(People face trade-offs)。為什麼要權衡呢?因為資源是稀缺的。

這是經濟學能夠存在的基礎,因為它就是去研究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最大化我們的幸福。

具體資源配置涉及什麼呢?兩方面:一方面,有限的資源(勞動、土地等)如何分配於製造不同的產品(造房子還是做衣服,具體怎麼做);另一方面,這些產品生產完畢之後,怎麼決定分配給誰來消費。

這就有了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

有市場,當然需要價格機制。而價格會對供給和需求產生影響。

接下來,就是研究具體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影響因素了,就涉及邊際效用、邊際成本的概念。

以上是針對個體的研究,是微觀經濟學的範圍。一旦個體決策放大到群體行為的時候,就變得複雜了。從需求暴露出來到產生行為決策,從產品生產到形成有效供給的過程中,存在時滯,而且還可能出現信息錯配。這時候,就需要引入宏觀經濟學。

只需要知道上面這些內容,理解裡面的概念,考到80分以上應該不成問題。而學會以上這些概念需要多久呢?3天最多了。

當然,以上是我自己理解的綱要,實際上,不同的教科書陳述方式不同,每個人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梳理。但以上概念,無論在什麼綱要裡面,基本都會涉及。

那麼,如何得到這些呢?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一個方式是看經典書的目錄,另一個方式是詢問資深人士。

關於看經典書的目錄,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書買回來之後,先花10分鐘快速翻一下,知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大綱是什麼,然後才會去看細節。

因為有了大綱,我才知道重點在哪裡。看一本書,一定不是每一頁都平均用力的。

2)技能類的:找到關鍵成功要素

對於技能來說,就很難像知識一樣,用「大綱」和「概念」來學習核心了,比如,你能告訴我Excel的大綱是什麼嗎?

所以,我們可以用關鍵成功要素的方法

我在剛做諮詢顧問的時候,有一次被項目經理狠批:你PPT為什麼做得那麼難看?有沒有審美?

當時非常沮喪,因為熬了無數個夜晚做出來的方案,最後卻得到這樣的評價。所以我下決心去美化一下PPT。

最後情況是:項目經理周五說的這話,我下個周一的時候,PPT就全改了,徹底把她驚到了。後來這個事兒在公司廣為流傳,大概是:一個學習能力超強而且超級拚命的顧問,用2天時間提升了100頁PPT的逼格。

怎麼做到的?其實很簡單,我當時就是拿了一些同事的PPT,跟我自己的做對比(因為不能拿客戶資料出來,所以這裡用我之前演講的一個PPT表格模擬了一個,左邊是我自己當時的水平,右邊是一位同事的),找出關鍵成功要素(或者說關鍵差異)。

你也不妨花點時間,仔細對比一下這兩張圖,看看差異是什麼:

我當時找出了三點差異:1)飽和度;2)邊框;3)行間距。然後我把自己的PPT做了三個改動:1)把原先填充顏色改成半透明;2)把邊框改細;3)把行間距拉到1.5倍。這樣改好,你會發現,逼格高很多。

那我花了多久呢?當時是周末,花了1個小時找到用於對比分析的PPT、做對比分析,然後花了2個小時調整自己的PPT,差不多半天就搞定了

這三點,其實就是一個PPT變得更加美觀的關鍵成功要素。

當然,比起真正的PPT高手來說,我差得遠,我也從來沒說過自己善於做PPT。不過對於一個諮詢顧問來說,PPT做得爐火純青並不是關鍵,解決方案才是關鍵,所以,花一點時間把PPT做到80分就夠了

Excel也是如此,做分析師的時候,經常要做一些數據分析。當時我老闆扔了一本Excel書給我,300多頁,我特別感動,然後就此扔在了一邊。因為我每天加班到死,實在沒時間看。

後來,我花時間去找了幾個項目的分析表格,總結了一下,發現最常用的功能就5個:If函數、Sumproduct、Vlookup、數據透視表、Subtotal。去網上搜了這些功能的用法,連上找分析表格到學習公式的時間,2個小時搞定。

這2個小時,解決了我90%的Excel問題,之後在極少情況下碰到其它公式的時候,我一般就臨時去學,學完就實踐。

所以,那些剛進諮詢公司的分析師們,每次提到自己要好好鑽研PPT、Excel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說:去找捷徑,然後把你多餘的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3)能力類的:方法/思考框架

經常看我文章的人會知道,能力的習得,其實比知識和技能要更難。因為知識的話,有時候理解就好;技能的話,實踐一次就好,比如Excel公式;但能力,比如溝通表達,並不是多說話就能提升的,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持續一輩子持續精進。

但是,只要你不是想成為演講專家、談判專家這些靠溝通吃飯的人,而只是把溝通當成你促進事業和生活成功的工具,那麼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就好了。

任何一個能力,背後都是有思考框架的,掌握了它,就可以超過大多數人。

比如:只要你在溝通的時候,先表達主題,再根據時間、空間等順序來組織信息,這樣就能夠在短時間內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相關文章:《諮詢費1小時3千,他們的思維你學得會》)

根據這個方法練習,3個月時間,就能夠成為一個溝通表達有條理的人了。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有多少呢?不到10%。3個月的時間超過90%的人,是不是走捷徑呢?

再比如,自律能力是個大話題,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惰性鬥爭,然而也沒有成功,因為這跟每個人天生的個性、基因都有關係。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可以從理性、感性、情境三個方面入手,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引導自己的行為,那麼就能夠大大增強自我掌控力。(相關文章:《「說了那麼多遍,你怎麼才能改?」》)

其實,能力這個東西聽起來很虛,最終還是反映到「行為」上面的。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溝通能力很強,一定是看到他說話條理清晰、很容易說服別人等等。而為什麼他能夠說話條理清晰呢?背後一定是有道理、有方法的。剛才提到的「先表達主題、再根據一些邏輯順序來組織信息」就是一種方法。

91年出生的李叫獸,在營銷領域能夠超過很多做了十幾年的人,靠的就是正確的方法。據說,他小時候被揍,就去看打架的書,總結出打架的核心方法:用堅硬擊打柔軟。然後他不斷練習,三個月之後成為打架高手。

芒格也說:100個思維模型,能夠解決90%的問題。這也是在說:要抓住核心,要找到方法。

當然,雖然我們今天一直在說:走捷徑,找到核心,可以輕易在一個領域做到70分。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在某些領域,還是需要做到90分的,那個是你的立足之本。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要有策略,在進入任何一個領域的時候,你需要想清楚: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下力氣鑽研、做到90分以上;在什麼情況下,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掌握20%的核心,做到70分

只有這樣,你的時間產出才是最大化的。否則,很可能就是時間投錯地方,最後發現:自己效率超高,但成果卻不高。

找到正確的方法,是我們努力的最大「捷徑」。

推薦閱讀:

「我哪有什麼天賦異稟,不過是絕不認輸。」
對外漢語教師 出國就職海外移民的最佳捷徑
你說你可以找到把獵頭做好捷徑,但你憑什麼?

TAG:捷径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