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末法時代」是個扯淡概念

作者:譚無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

說當今是末法時代,不過是虛妄的認知所形成的一場共業。

古代高僧多,僧徒多,佛法盛;當今高僧少,僧眾少而劣,佛法衰;這被當做末法時代的證明。

古代的高僧,不是一開始就高,也是修出來的,是根器與修行合一的結果。根器,這是基礎。如果說今天人們的根器退化了,我是不能認同的。那麼這個基礎就還在。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古今佛法「盛衰」狀況的變化?環境。古代的人生選擇餘地小,無非幾個方面;古代文化的地位極高,形成了相應的社會環境氛圍。內外驅動,選擇佛教的人自然就會多,也容易出現高僧,因為有條件。

所以古今之不同,只是環境、氛圍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是根基的變化。換言之,經典還在,根器未變,只要再遇合適的環境、條件,以往所謂佛法之盛自會重歸。

以往之盛,其實也存在假象成分,因為對佛法真有所得,需要足夠的根器與修行,不足夠的信徒,實話說多少都在打醬油。那麼古代之盛不過徒有其表,真盛需要表裡如一,只是人多勢眾那是唬人的。

古之盛非盛,今之衰非衰。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

就連環境變差了也不能成立。古代佛教的興盛,背後道理和其他一切傳統文化領域一樣,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容易出現大牛人物,總歸是少數人的遊戲,屬於「精英文化」。

如今環境的變化,信息爆炸、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日益多元化和細分化、造富信仰的盛行,造成難以出現古代那種大精英。但要看到,古代少數精英之外的多數普通百姓,都是文盲。而今天,雖然沒有大精英,群體性的文化水平提升卻已經鋪開,群體性的文化啟蒙卻已經開啟,文化已經從以往的局部高度發展,轉向群體性共同提升,所謂「大眾文化」時代。

從局部發育走向全面發育,從偏科走向通識。古今之關係,正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全民富裕永遠是更高的發展階段和最終的目的。這難道不是一種大進步嗎?

回到佛教上,這種變化也是從局部開悟走向全面開悟,從單個的高僧走向群體就是一個高僧,並且是更大的高僧。這怎麼會是末法?

這種群體性提升的道路,註定是更加漫長的,如同群體的「人生」要遠遠長於個體的人生。我們不但要看清楚,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一時沒有出現高僧、沒有成勢,就抱怨末法時代,那就跟做事一時沒看到成果便抱怨甚至放棄的功利性一樣,永遠做不成大事。

而道路的盡頭,才是真正的盛法時代。到那時,不但群體文明會到達高水平,其中湧現出的精英,也會更高明於古代。

我們,正站在這一大變局的開端。

推薦閱讀:

佛陀對自我的認識
古代千手觀音雕塑手中的各種武器(法器)都有哪些含義?
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寺廟商業化,景點化?
請問,這張唐卡上的人物分別是誰?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