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性失憶症

【本專欄所有文章翻譯自DSM-5臨床案例集,DSM-5 Clinical Cases,作交流、科普所用,請勿隨意對號入座。如認為自己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請及時就醫】

今天的案例很沉重,我不知道該如何配圖。

DSM-5中列出了三種解離性障礙——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曾用名是多重人格障礙)、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和人格解體障礙(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解離障礙類型還包括其它類型和未特定。

解離癥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不管有沒有心理障礙的診斷,都可能發生,大約有一半的人群有過相關經歷。解離癥狀可能會影響記憶、身份、情緒、意識、感官、行為等各方面。儘管解離癥狀如此常見,但由於經歷模糊、難以回憶等原因,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大多數解離癥狀轉瞬即逝,或者沒有造成嚴重的痛苦或失調,所以不至於到下DSM-5診斷的地步。不過,意識到解離癥狀的常見性,可能幫助理解一些看似難以捉摸的癥狀。

案例8.1 悲傷又孤單

作者:Richard J. Lowenstein, M.D.

譯者:Simbelmyne(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小艾是一名29歲的特殊教育老師。她尋求精神科會診,因為「我不想再一直覺得悲傷又孤單了」。

患者主訴長期患有重度抑鬱,多次抗抑鬱藥物治療無效,增加情緒穩定劑也無效果。她說心理治療的幫助更大,主要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和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醫生曾建議她嘗試電痙攣療法(ECT),被她拒絕。她因為自殺意念和需要縫針的嚴重自殘行為入院兩次。

小艾說,之前的心理諮詢師關注她是否可能有創傷經歷,但她隨意地否認了自己過去被虐待的可能性。小艾13歲時,她的妹妹說出父親會對她們「有奇怪的性意味的撫摸」。這件事沒有上升到警方調查的地步,但是本地教會進行了調查,結果是父親向姐妹倆道歉,並參加了戒除酒癮和「性癮」的住院治療項目。她否認對這些事件有任何感受,說:「他把問題解決了。我沒有理由生他的氣。」

小艾對自己7歲至13歲這期間的記憶非常少。她的兄弟姐妹會笑話她不記得這期間的家庭假期、學校活動、旅行等事件。她對失憶是這麼解釋的:「應該沒有什麼重要事件發生,所以我不記得了。」

她說自己和父母關係「不錯」。她的父親一直「控制」她的母親,而且「脾氣暴躁」,但是父親已經戒酒16年。在仔細詢問後,小艾說她的自殺和自殘行為主要發生在自己回家見家人之後,或者父母在未通知的情況下突然來看她之後。

小艾說自己直到高中期間都「不愛社交」,高中時成績變好,參加了許多校隊和學生社團。她在大學期間過得不錯。她的工作能力出色,對教育自閉兒童很有天分。她有幾個多年好友。她說自己在與男性親密相處時有困難,對方一旦嘗試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她就會感到強烈的恐懼和噁心。當她和男性談戀愛時,她有強烈的羞恥感,覺得自己非常「糟糕」,不過她在其它時候也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她的睡眠不好,經常覺得很累。

她不喝酒也不使用任何毒品,聞到酒精的氣味就會覺得極度噁心想吐和強烈胃痛。

在精神狀態評估中,她衣著得體,態度合作。她的回答前後通順,有重點,但是經常缺乏情緒內容。她顯得很悲傷,情緒壓抑。她說自己是「麻木的」。她否認有幻覺和神志不清的經歷,目前沒有自殺念頭。然而,自殺的想法「一直都有」。

經過詳細詢問,小艾否認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有失憶經歷,尤其否認生活中別人說她做過自己記不起的行為、有不清楚來路的物品、有失去記憶的一段時間、經歷過漫遊症,或者在生活能力、習慣或知識範圍內有無法解釋的波動。她否認有主觀上的自我分割、幻覺、腦內的聲音或被動受到影響的癥狀。她否認有閃回癥狀或侵入性回憶,但表示她會重複做噩夢,噩夢的內容是被一個她無法逃離的「危險男子」追逐。她有強烈的驚嚇反應。她表示會在腦中重複數數、唱歌,重複檢查門是否鎖好,用強迫式整理的方法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診斷

  • 解離性失憶症(DA)
  • 重度抑鬱症,長期,有自殺意念
  •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討論

小艾有長期的抑鬱心境、失眠、疲倦、無價值感和自殺意念。她長期接受抑鬱症的治療並不令人驚訝。但是,這些治療並無效果,只是心理治療讓她略有受益。

除了小艾的抑鬱癥狀之外,她主訴的症候群是理解她的病情並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之處。雖然是小艾的妹妹報告父親當年「有奇怪的性意味的撫摸」,但是父親對姐妹兩人都道了歉。小艾有見到家人時就嚴重自殘的病史。她覺得性接觸非常噁心,而且讓她長期的羞恥感和無價值感嚴重惡化,所以她避開和男性接觸。她長期有被「一個危險男子」追逐的噩夢。儘管患者隨意地否認了自己有被虐待的經歷,但她的自傳體記憶中有六年的缺失,缺失的結束點正好和她父親離開家去參加酒精成癮和「性癮」治療的時間吻合。僅僅是酒精的氣味就導致她嚴重的反胃噁心和「胃痛」。考慮到以上事實,她之前的心理諮詢師「把關注點放在創傷的可能性上」也是合情合理的。

考慮到小艾兒時的性虐待經歷和她六年的記憶缺失,該情況符合DSM-5中的解離性失憶症(DA)的診斷。

相比因為醉酒或神經認知障礙導致的記憶缺失,DA的問題與自傳體記憶相關:我做過什麼、去過哪裡、我當時怎麼想的、有什麼感覺等等。DA最常見的表現是局部性DA,即無法回憶起某時間段內的經歷或某事件,例如二年級一整年。選擇性DA的表現是在某時間段內記得部分事件,例如記得二年級期間的部分經歷,但失去對創傷事件的全部或部分記憶。

DA和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相關,隨著虐待的嚴重程度、頻率和暴力程度的上升而增加。

將DA和與創傷相關的其它診斷區別開來,有時較為困難,因為例如PTSD的癥狀也包括創傷後失憶。如果失憶是核心癥狀,而且在創傷發生許久後持續存在,那麼DA應該被視為獨立於PTSD的診斷。小艾的失憶持續了不止六年,即她被推測受到性虐待的時間。除此之外,她有侵入性思維(噩夢)、迴避癥狀(迴避戀愛和性行為)、認知和情緒的負面變化(認為自己很「糟糕」),以及警覺癥狀(驚嚇反應)。也就是說,她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應該被診斷為PTSD和DA共病。

一部分DA患者會有明顯強迫行為,小艾談到自己不斷重複數數、唱歌、檢查、整理,都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另一部分DA患者會經歷更為廣義的失憶,即廣泛性解離性失憶(GDA)。他們可能失去整個人生的記憶,包括自己的身份、知識儲備和程序記憶。對GDA患者的縱向觀察揭示許多患者符合DSM-5中解離性身份障礙(DID)的診斷標準。

DID的特點是人格被兩種或更多的人格狀態擾亂。這些人格狀態的特點是自我感明顯不連貫,而且伴有臨床相關的記憶斷層。雖然小艾不太記得小學期間的經歷,但是她否認了典型DID癥狀,例如發現自己身處某地但不記得自己是如何到這裡的(解離性漫遊症)、無法解釋地獲得或丟失物品、被人告知自己的行為但毫無記憶,以及無法解釋的技能、能力和知識儲備波動(例如:某時會演奏音樂,但在其它時間無法演奏)。此外,DID患者通常經歷的癥狀還包括聽見腦中有聲音說話、現實解體、人格解體、主觀的自我分裂感、切換人格狀態相關的行為,和不同人格狀態之間共享或互相干擾導致的癥狀。雖然這些癥狀需要長期的縱向調查,但是小艾明確否認了所有癥狀,患有DID的可能性很低。

與DA患者的診斷面談比較特殊。他們幾乎不會主動表示自己記憶有問題並提供相關信息。他們通常把失憶和相關的創傷經歷表達得微不足道。可能最重要的是,哪怕提到創傷事件存在的可能性,都能造成他們強烈的焦慮感、閃回、噩夢和虐待經歷的身體記憶。醫生的談話技巧、節奏和時機把握都很關鍵。假如一味追求發掘「真相」,可能會對還在受多年前的虐待折磨的患者造成額外的心理傷害。

建議閱讀

  • Courtois CA, Ford JD (eds): Treating Complex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An Evidence-Based Guide. New York, Guilford, 2009
  • Lanius RA, Vermetten E, Pain C (eds): The Impact of Early Life Trauma on Health and Disease: The Hidden Epidemi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Loewenstein RJ: An office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for chronic complex dissociative symptoms an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iatr Clin N Am 14(3):567–604, 1991 PubMed ID: 1946025
  • Loewenstein RJ: Treatment of dissociative amnesia, in Gabbards Treatment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5th Edition. Edited by Gabbard GO.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 press)
  • Simeon D, Loewenstein RJ: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 Kaplan &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9th Edition, Vol 1. Edited by Sadock BJ, Sadock VA, Ruiz P. Philadelphia, PA, Wolters Kluwe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9, pp 1965–2026
  • Spiegel D, Loewenstein RJ, Lewis-Fernández R, et al: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 DSM-5. Depress Anxiety 28(8):824–852, 2011 PubMed ID: 22134959
  •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由令我感到恐懼?| 觀影:《將來的事》
    面對強烈控制型的父母,到底該遷就還是反抗?
    如何正確地逼自己?
    世界上有哪些經典的激勵機制?
    阿斯伯格綜合症和精神變態的區別在哪?

    TAG:失忆 | 心理学 | 心理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