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必須無條件原諒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上的,你會選擇無條件原諒他們嗎?
~;~ ~;~ ~;~ ~;~ ~;~
"原諒"這個詞在父子關係中並不存在,因為無論你原諒還是不原諒,無法改變的事實就是他們是你的父母。所以提到「原諒」這個詞,無非是一種自我欺騙,也無非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對於父母來講,作為子女只能接受,無論他做了什麼,都只能接受,即便一個父親強暴了他的女兒,她也沒有辦法選擇原諒他或不原諒他,她只能接受一個事實:我被父親強暴了,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她才能看清楚這段人生經歷到底為她的人生帶來了什麼,她才有能力去思考接下來要怎麼做,這需要的是冷靜和智慧,不是情緒化的原諒與否的問題。
我知道這番話會非常令人憤怒,也會有人強調說強姦是犯法的,你說得沒錯,強姦是犯法的,但我不是法官,我也沒有權力審判任何人,另外我也從來沒說過「接受事實」就不能反抗,接受事實並不是說不能採取法律途徑去解決,接受事實僅僅是接受事實而已。
當然,說實話,中國這類案例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報案的,我的個案中有很多這樣的女性,因為她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一直非常痛苦,也根本不敢或不想去報案,但一個人接受事實之後才會冷靜下來,才會有能力去判斷這件事應當怎麼處理,當你處於抗拒的狀態的時候,你根本想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甚至沒有勇氣離開這個人,或者說你所想到的解決方案反而經常會傷害到你自己。
所以接受並不是原諒,原諒意味著這個人沒有後續的處理行為,但是接受事實卻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開始的基礎。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原諒」這個辭彙的使用基礎至少是兩個平等的人,或是以上對下,但是父女與子女之間從一開始就不是平等關係,從子女出生的那一天開始,父母就是給予者,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事實就是這樣。
儘管這並不是說給予者就比受恩者高一等,但是從內心來說,子女對父母從最一開始的依戀,到慢慢成長之後的感恩,都意味著子女從父母這裡一直獲得了能量,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單向的能量流動,然而能量必然趨於守恆,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的心靈也是如此。
所以從子女的內心來說一直是對父母有所虧欠的,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今天這樣的問題「孩子是否有無條件原諒父母的責任?」,如果子女對父母沒有感覺到良心上的虧欠,就絕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即便從來沒有聽說過「孝」,也自然會照顧父母,感恩他們,回饋他們,就象很多歐美國家的人,雖然他們宗教教育告訴他們,父母跟他們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但是也並不防礙他們會愛父母,會「孝順」父母,因為這是人性,「孝」是天性,《中庸》說「凡有氣血者莫不尊親」其實意思是說哺乳動物都會尊親,更何況是人類?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觀察到烏鴉返哺,羊羔跪乳,並以此來訓戒子女。
但是父母作為人類,一定也有他們的不足之處,但無論怎麼不足,子女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清楚的:這個人是我的父母,我的生命由他而來,是他養育了我,而我虧欠了他。即便一個人非常怨恨父母,但是他的潛意識裡還是知道自己虧了心。
所以當一個人刻意地忽視了這一點的時候,才能談到「原諒」與「不原諒」的問題。只是這其實是自我欺騙,我們跟父母之間事實上只存在「接受」與「不接受」的問題,不存在「原諒」「不原諒」的問題。接受不接受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接受不接受我的父母就是做了這些事。其實也就是接不接受現實的問題。
當然這個世界上本來其實就不存在「原諒」這種事情,「原諒」本身就是小孩子犯了錯之後對父母的要求,也是弱者對強者的要求:你要原諒我,無論我做了什麼,只要我道歉,你就得原諒我。
這種情況在現代非常普遍,這跟彼得潘綜合症的盛行有莫大的關係。
但事實上「原諒」這種事隱含一種非常嚴重的暴力,而且是強迫式的暴力——不接受也得接受,接受也得接受。而且是道德式的壓迫,並且是放棄了自己所有權益的壓迫。
所以當子女已經處於能量積聚地的時候,已經處於生命之河的下游的時候,再暴力地要求子女「不接受也得接受,接受也得接受。」這其實是非常不恰當的,現代很多年輕人之所以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不是要原諒父母」,是因為子女把自己擺錯了位置,子女是沒有資格原諒父母的,因為子女已經是虧欠了父母的,一個負債者怎麼能談得到原諒債權人的問題呢?所以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其實是非常暴力的,這種暴力不是施加在父母身上,而是施加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思考的是「接受與不接受」的問題,這就可以讓關係變得清晰起來,對於父母給予的愛,你接受了,對於父母給予的害,就要考慮能不能接受,以及怎麼接受的問題。
接受意味著從事實出發,看到事情的真相,然後以此為基礎繼續向前。
不接受意味著自我折磨和痛苦,但是沒有人可以要求任何人說「你必須接受」,接受與不接受都是你作為一個人的權力。
比方說,一個被父親強暴的女人,她可以無法接受,也可以拒絕接受被父親強暴的現實,因為她有痛苦的權力,她有保持痛苦的權力,她有哀悼自己人生不幸的權力,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指責批評的,直到她自己願意解決這個問題,願意接受這個現實為止,(當然現實就是如此殘忍,雖然你可以痛苦,可以哀悼,但是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了)。
從事情發生,到接受現實,任何人都會有一個痛苦的掙扎過程,掙扎得時間越長,痛苦就越深,而且對生活的影響就越大,嚴重事件甚至會扭曲一個人的健康心裡,進而嚴重影響整個人生。
就象《阿甘正傳》里的阿甘的女朋友被父親強暴後性情大變,當然劇情中並沒有表現出她是被父親強暴,但是從她的境遇以及她對情感的態度來看,其實她是被父親嚴重虐待的,而嚴重虐待在美國包括性侵犯。
很多人看完個劇無法理解,為什麼阿甘的女朋友一直以來都不肯跟阿甘生活在一起,她明明知道阿甘是可以給她幸福的,為什麼她就是不肯留下來,她一直不斷地離開阿甘,不斷地傷害阿甘,最後把自己的人生搞得那樣不堪,而她事實上是愛著阿甘的……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無法接納童年的遭遇,雖然她的父親被繩之以法了,但是人類的心靈傷痛不是依法制裁就能夠修復的,她對阿甘的抗拒其實是來自於對自己童年經歷的抗拒,她無法跟阿甘生活在一起,就象她無法跟她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一樣,如果她不是生了下兒子,而是生下了女兒,那麼她將會帶著女兒從阿甘的生命中徹底消失,即便到了最後的日子,也會對女兒的命運非常恐懼。她的遭遇其實正是那些受到父母傷害的孩子們的經歷。
在一個人遭遇了如此痛苦的事件之後,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辦法自我修復的,尤其是童年時期遭遇,所以這就需要心理諮詢的介入,但前提是她不想再繼續痛苦了,想要把這件事解決……
所以結論就是別說是父母,就算是其他人,我們也沒有責任必須原諒誰,對於父母來說,更談不到這個問題,這是僭越——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欠債的人沒有資格原諒債主。我們只能接受不接受這種「討債」的方式,以及「討債」的內容。比方說,父母雖然養育了他的女兒,但是父親不能以此來要求女兒必須要原諒他的強姦行為,女兒可以拒絕或接受父親以強姦的方式來討債——我欠什麼還什麼,欠了你的恩情我可以還恩情,但是不能以我的身體來還你的恩情。
對於已經發生了惡性事件的親子關係來說,只能談到「接受還是不接受」的問題,而無論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取決於你想痛苦多久,想要痛苦得時間更長,那就抗拒的時間再長一點,再長一點,想要痛苦得時間短,就必須學會接受現實,而現實不只是事件本身,還包括了參與了事件的父母。如果一個人不想痛苦,又不願意接受現實,那麼就需要心理諮詢的介入,幫助你從這種兩難的困境中走出來。
我再次強調一遍,接受與原諒有著本質的區別,原諒意味著你放棄了你的權力,而接受意味著你對現實發生的事實的清醒的認識,在清醒地認識之後,你才有能力去選擇應當怎麼做。
我又想起那個個案,那年她四十幾歲,將近五十,她的父親在她小的時候強暴了她們姐妹兩個和叔叔家的一個姐妹,最後她十八歲的姐姐懷了父親的孩子離開了家,從此以後再沒有回來過,而她到現在仍舊獨自贍養著她的父親,所以當她憤怒地狂吼:「憑什麼他要強暴我,我不能原諒他,他是我的爸爸,我永遠不原諒她。」
我看著她,我說:「你可以不原諒,沒有人可以強迫你要原諒他」
很多年來,我想起這個個案,想起她的慟哭,那聲音就象在耳邊,我知道我沒有資格建議她要原諒,我也這樣做了,但事實已經發生了,她需要學會的是接受這個事實,然後以此為基,學會保護自己的女兒,然後學會幸福地生活。
後來當我接觸越來越多的被熟人,甚至是父親性騷擾的個案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這樣的事情如此之多,多到無法想像,所以我才開始告訴更多的女人,更多的母親:你有義務保護你的女兒不受任何人的性騷擾。
我常想這就是我對她們人生經歷最好的感恩,提醒更多的母親:你有義務保護好女兒。
接受可以讓你以事實為起點,做一些更為積極的事情,你可以學會保護自己。但原諒卻是放棄了你自己的權益,一味地妥協。比方說:如果你接受你的母親是一個極端情緒化的人,那麼你不會試圖要去改變她,因為這是事實,幾十年來她從來沒有改變過,但是你可以選擇遠離開,而你如果不接受,就會憤怒,就會跟她繼續糾纏在一起,如果你一再地原諒她對你的傷害,這意味著你在出賣你自己,這會直接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因為不但她在對你施加暴力,你也在對自己施加暴力,試圖以她的母親的身分或以神的身分去原諒。
在這個世界上,我沒有權力去論斷別人,也沒有義務去原諒別人,我只能接受事實,然後以事實為基,採取行動去改變我生活的世界。
@張浩天 告訴我《 捫心問診》中有個鏡頭令他印象深刻。Paul和Gina探討Paul剛過世的父親。
Paul:那麼,我的父親,愛過我,他做了他所能做的(he did what he could)
Gina:不,你的父親愛過你,他做了他所做的(he did what he did)
你愛他,但你也恨他,因為他忽略了你
Paul:這樣不好,不是嗎
Gina:我希望你能有一位稱職的父親,但或許,現在你可以成為你自己的父親,對待自己就像對待你的孩子們那樣。
推薦閱讀:
※作為獨生子女當父母生病時如何合理安排照顧父母和自己的生活?
※你媽媽/爸爸跟你說過次數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三十二歲的衣四羽(5)
※人生堆疊,如父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