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不上釉也能燒出這種效果!?
作者:九燒
這兩年柴燒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處生長、良莠不齊,很多對柴燒感興趣的朋友也是一頭霧水,寫下這些就是希望可以幫助喜歡柴燒的朋友多了解一些關於柴燒的知識,找到自己欣賞和把玩柴燒器物的興趣點,通過自己對器物的理解為生活增添一處風景。
*一:且把柴燒分為古法柴燒和現代柴燒。古法柴燒:器皿在製作好泥坯後施釉放入匣缽中再入窯燒制,木柴僅作為燃料,以提供熱量和製造還原氣氛,匣缽在燒制過程中阻隔木柴的落灰從而不影響器皿表面的乾淨和光澤。現代柴燒:器皿在製作好泥坯後不施釉直接入窯,木柴燃燒後木灰中含有鉀鈉鈣等元素,鉀鈉鈣在陶瓷原料中有助熔劑的作用,木灰飄落到泥坯上,在高溫下與泥坯中的硅共同作用形成天然的釉質層,俗稱天然灰釉/落灰,這是所有現代柴燒的效果形成的基本原理。所以現代柴燒玩兒的就是落灰,不上釉也可以燒出如下的效果。泥料2
但是,同樣泥料的泥坯在同一窯里也會出現如下的效果:泥料1
泥料2
可能很多朋友現在已經有一些疑問了,不急,往下看。
首先,上面兩組圖片的效果都是純落灰的結果,既沒有上釉也沒有撒助熔劑。既然玩兒的就是純落灰,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因素影響了落灰的效果:1. 泥巴(上面僅引用了兩種泥料做參照對比,泥巴的選擇可能性很多。)2. 窯位(器皿放在柴窯里的位置,比如窯頭、頂部、小柴孔、煙囪底等等)3. 燒法(燒成曲線三大因素,時間、溫度、氣氛)
所以,下面我們就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所有柴窯燒成中純落灰效果的成因:某泥巴在某位置用某種燒法形成的某效果。*四:柴燒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於她無限的可能性,但是所有純落灰效果卻僅僅由以上三個因素決定。無限的可能性也造就了無限的疑問,比如流釉、積釉。積釉、流釉這個問題還比較好解釋,天然灰釉的釉層厚度是由落灰量決定的,落灰量越大釉層厚度和釉面就越大。隨著時間不斷的增多坯體無法掛住再多的落灰,就會隨著器皿流下,所以燒出以上的效果也是常有的事兒。
玩柴燒純落灰有個特點可以從根本原理上區別於其他燒成方式,只要窯在燒著,坯體上就在不斷的落灰,火焰把時間記錄在泥土上,這就是火與土語言,這門語言的語法就是落灰。落灰顏色、多少由泥巴、窯位、燒法決定。這才允許我們讓天然灰釉在不同氣氛下的發色與不同溫層的肌理共同呈現於同一器物成為可能。下面繼續科普:
先看看同種泥巴落灰在不同氣氛下的發色:再看看不同溫層下形成的機理:
*可能現在還沒解決很多朋友的疑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藍色和紫色呢?
只能說是器皿的放置位置在靠近燃燒室,因我們的燒法形成強的還原氣氛從而形成的藍紫色。在現代柴燒中,強的還原氣氛很難出現很難把控,對燒窯的人本身的燒成技法要求很高,所以藍紫色在柴燒中是很難得的顏色。*還有一個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什麼樣的柴燒是好的柴燒?是不是燒的時間越長越好?燒一天可以達到的效果為什麼要燒三天呢,燒三天可以達到的效果為什麼要燒十天呢?難道燒的時間越長就越好么?如果一天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卻用十天來做好,要麼這個人雖然笨,但是非常勤奮;要麼就是他在開玩笑。*是不是在深山老林、世外桃源一樣的仙境里燒出來的東西就好呢?確實,環境給人的感覺是挺好的,然並卵。
*是不是年近花甲的白鬍子老頭兒和各種大師們的柴燒好呢?是的,有些人的故事比作品更精彩。都好!-----------------------------------
最後,介紹一下作者九燒工作室。九燒是由孫翊朔、雷鳴、於秉右創立的柴燒工作室,之所以取此名字,因為九同音「久」,希望長久做一項工藝、長久地一起將這家工作室做下去。
回憶作室成立初時,他們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尋找合適的粘土進行實驗,研究日本和台灣書籍上關於柴燒的資料,探尋建窯的方法。接下來,他們從最開始在爛到漏雨的茅草房工作室里建窯,他們先在圖紙上畫好了設計圖,然後叫來了身邊的朋友一起把窯搭起來。(下篇可以講講他們的搭窯過程哈。)
因為中國的柴燒並不像日本那樣成體系化,沒有很多的學習渠道,他們需要不斷地嘗試和調整,通過對泥料的選擇,柴窯裝窯方式、燒法的改變來尋求一種好的效果。最終才有了現在的九燒。
下面是他們的展覽廳和作品:
------------------------------------
想認識各種有意思的匠人、設計師?
圍觀傳統手工藝?
看看東方新設計?
你那麼有品位,一定會來東家玩。
推薦閱讀:
※答茶友問(二)
※緬懷詩人余光中,茶禪一味可通詩
※秋冬季節喝什麼茶?
※方舟子質疑陳宗懋:普洱茶致癌謠言再起
※【案例分析】茶友親歷8元一盒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