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靜坐

(清涼月老師著)

佛教的根本任務是研究我們的思想,是研究我們的思維有哪幾種狀態?這些狀態各有什麼特點?我們該常住哪些狀態?又該怎樣對待其他狀態?這就是我們佛教的根本任務、核心目的。

為了能在宏觀上把握思維的整體狀態,我們就必須跳出思維的某一個具體狀態,以防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就我們現在的情況來說,就是要跳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思維的事相續狀態」。

如果我們對自己平時的思維加以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思維時,身體的一些相應部位會不由自主地處於緊張狀態。對,就是這樣,事實上身體對思維有著輔助和強化的作用,我們稱之為「身體對思維的響應」。如果用打仗來作比喻,那麼思維就是需要解決的敵人,而身體就是敵人的強大援軍。有時候直接消滅敵人有很大難度,因為敵人強大的援軍就在附近,很快就會來到,這時候怎麼辦?很簡單,圍點打援。我們就先消滅敵人的援軍,這樣就能孤立敵人,最終消滅敵人。因此,為了更好的跳出我們現在的思維狀態,我們就要首先斬斷身體對思維的輔助和強化,也就是斬斷身體對思維的響應。為了更好的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進行靜坐。雖然靜坐不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唯一途徑,但無疑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在靜坐時我們的身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從而才能最快和最有效地斬斷身體對思維的響應。

在靜坐中,我們首先要觀察身體那些部位在響應思維。我們通常遵循的步驟是:

先觀察那些比較明顯的響應點,然後再尋找比較隱蔽的敵人;先觀察那些距離神經中樞比較近的響應部位,再觀察比較遠的。總體來說就是兩個原則:先明顯,後隱蔽;先近後遠。

就先近後遠這個原則來說,哪是近?神經中樞在哪裡,那裡的部位就是近,那裡的部位對思維的強化作用就比較明顯和強大。當然我們佛教認為佛性無處不在,真我無處不在,我們有時候為什麼會感到自己好像在頭上,這就像外道所說的那樣「元神」在頭上某個部位。事實並不是這樣,我們的自性,也就是我們自己,對身體有著激活作用,並進而應用這個身體。怎樣應用?當然是通過神經傳導命令。神經中樞在哪裡?哪裡就是司令部。如果神經中樞在屁股上,那麼屁股就是司令部,難道說我們的元神就在屁股上嗎?當然好在現在神經中樞在頭上,所以我們往往會自豪地認為真我在頭上,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頭和屁股沒有實質區別,無非都是我們的工具。不過在靜坐時就不一樣了,我們一定要先近後遠,先從神經中樞附近的部位觀察起,因為這些部位對思維的響應最明顯、最強、最早。比如我們觀察眉頭、臉部肌肉、口唇四周的肌肉、鼻子等等,然後再觀察頸項、肩膀等,最後再觀察四肢這等遠端部位。不過因為手和心最相應,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手作為優先觀察的對象。

在觀察中,我們要做到的原則就是:體會過程,享受過程。比如觀察肩膀,我們放鬆了,但隔了一會兒又緊張了,那就再放鬆。就這樣,一個部位往往需要反反覆復許多次。心中要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放鬆的過程就是入定的過程」,一定不要追求入定。要學會體會過程,享受過程。一定要仔細地、細心地、柔軟地、耐心地體會這個放鬆的過程。過程本身就是美好,要學會享受過程。

再說先明顯後隱蔽。先查找身體上那些比較明顯的響應點。在先近後遠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正在觀察近部位的時候,突然遠處有一個部位很活躍,比如腿的疼痛,這時候就要本著先明顯後隱蔽的原則,先觀察腿痛。等把身體上比較明顯的響應點都消滅了,接下來就要觀察比較隱蔽的敵人,觀察這些深藏著的敵特分子。因為這些部位比較隱蔽,往往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作為偵查員的你,這時候很容易打瞌睡。怎麼辦?記著有一個隱蔽的敵人其實天天活躍在你的眼皮子低下,但你卻忽視了,那就是呼吸。呼吸既是思維的產物,同時又反過來強化思維。因此,一定要斬斷呼吸和思維的聯繫。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干擾呼吸了,如果幹擾了,那就放下,不要干擾。但我們這裡所說的「放下」,並不是要你轉移注意力。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拿獵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個很敏感的動物,對它很細微的威脅它都能感覺到,然後撒腿就跑。因此,聰明的獵人總是先麻醉兔子的注意力,讓它認為獵人根本沒發現它。所以,獵人就在兔子的周圍一圈一圈地轉,漸漸縮小包圍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別處,這樣兔子就覺得這個人並沒有發現自己,並不是沖著自己來的,而是在散步,於是它就很放鬆、很自在地享受自在。其實獵人眼睛的餘光一刻也沒有離開兔子,心中更是清清楚楚著兔子的一舉一動。等到包圍圈收縮到很小的時候,獵人就會一下子撲上去,把兔子壓在自己身下。對待呼吸,我們就要像這個獵人。然而,我們有的初學者,往往一刻不停地在那裡干擾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長、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細。結果把這個兔子嚇得胸悶氣喘,緊張死了,難受死了。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是斬斷思維和呼吸的關係,這才是目的。要觀察這個斬斷的過程,要享受這個過程,千萬不要驚嚇兔子。

最後我們應當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身體和思維是一一相應的,只要還有身體的感覺,那麼身體對思維就還有輔助和強化作用,也就是說敵人的援軍還沒有被徹底乾淨地消滅,還要努力,直到身體的感覺全部消失。等到身體的感覺全部消失,你就會發現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再也無法相續下去了,很快你就能來到另一個狀態,那就是如來藏狀態。修行並不難,因為修行無非是讓你發現自己其實也長有耳朵,一點兒也不必諸佛少,關鍵是觀念錯了,因而方法錯了。只要路子走對了,三個月,只要三個月,就一定能回歸如來藏,一定能開悟,一定能親見諸佛,當然包括彌陀佛,你會很容易就自主往生那希望的田野,那諸佛的家園。等你到家了,你會罵我們的,不過你的罵對我們是最大的安慰,我們會發自內心的欣慰於你的罵,期盼著你的罵,期盼著你到家的好消息。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靜坐,不是求靜的靜,而是放鬆、放下的意思,但又不能叫做「放鬆坐」、「放下坐」,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習慣,所以這裡就順從人們的習慣,叫做靜坐吧。注意千萬不能求靜,雖然求靜也能得定,但那是外道定,那是「求靜」這個念頭的相續狀態,還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和我們的目的相反,我們的目的是跳出這個狀態,從而在宏觀上把握思維的整體狀態,最終達到應用思維的所有狀態。

推薦閱讀:

邏輯思維和直覺判斷哪個更容易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為什麼恐怖遊戲里,明明知道不會傷害到自己一分,注意力都不由自主集中,而且感到十分害怕?
為什麼現在網上流行的一些「負能量段子」能受到眾多人的強烈追捧?
什麼叫「活在當下」?
如何看待「等過幾年你就不這麼想了」這句話?

TAG:冥想 | 佛教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