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黍、粽子、端午節

每年到了端午節,民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吃粽子。

粽子,最早叫做「角黍」,箬竹葉包裹黍成牛角狀,煮熟而食。角是牛角,祭器,牛不僅是重要的肉食來源,而且在農耕社會是作為生產資料存在的,地位十分崇高,牛角在這裡是端正的象徵;古語中黍的本意是「禾屬而黏者也」,字典上的解釋是「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北方人稱之為「黃米」的雜糧。

最早角黍是古時夏至節祭地的用物,後來,夏至的習俗被用到了端午,夏至、端午的習俗一樣了,角黍也就成了端午節的食物。漢朝起,紀年方法改用夏曆,正月建寅,這樣春節就和季節相符了,所以午月就是五月,五月初五端午節有重五節之說,五又在一三五七九的陽數中間,稱為端陽節。古人認為,此時陰氣始生需要端正驅邪。端,端正,是五行之端,是開始;午為正中,縱橫交錯才有正中,交錯在古語中是陰陽爭。端午日,陰陽交錯,用角黍來平衡陰陽。粽葉(水生為陰)包黍(果實為陽)是以陰裹陽,陰陽在此和諧,日子也就平祥順和了。古時五、午通用,所以五月初五又稱端午。農曆五月有「皋月」之稱,皋是濕氣的意思,五月是盛夏,天氣悶熱潮濕。古人認為,這個時候陰氣在地下開始聚集,與陽氣相互爭鬥,陰為濕陽為燥,濕氣從地下逼迫陽氣上升所以天氣越來越熱。這也是暑熱在陰陽五行中的解釋。陰陽爭鬥反應到人身上,就要祛毒扶正,也就是要端正!這個時候又是陽氣最鼎盛的時候,因此要避毒。黍,又稱「火谷」,火屬陽;粽葉長在水裡,從水屬陰,用陰性的粽葉包裹陽性的黍,取的是陰陽調和、驅邪避毒之意,是祭祀禮拜天地的物事,和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事情沒有關係。

端午節祭祀屈原是後人賦予端午節的內容,這種和人有關的傳說,還有介子推說、曹娥說、伍子胥說。介子推的故事在山西,估計角黍里包的是黍;(黍,稷中之黏米),曹娥、伍子胥的故事在吳越之地,屈原的故事在湖南,這三個地方角黍里包的大概就是糯米了。《齊民要術》中說:「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像。」

端午節是個傳統節日,這一天各地因風俗習慣大致會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活動。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說是為了壓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後人為了紀念投汨羅江的三閭大夫屈原,為此端午節又被稱為「詩人節」。

賽龍舟要有水面的地方才能進行,水面少的地區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吃粽子了。各地風俗不同,物產不同,粽子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就造型而言,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包出來的粽子,熟了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不同地區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餡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礆粽、肉粽和豆粽。礆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端午一到,粽子也百花齊放了。


推薦閱讀:

王老虎 | 臨清「下凡肉」和福州「佛跳牆」,味蕾上的神仙日子
糖果泳池,世界第一大聖代,這裡能滿足你對甜蜜的所有幻想!
你也該有一鍋自個家祖傳的土豆燒牛肉~
家常小炒:毛豆米番茄炒肉末
你知道嗎?蛋黃其實是營養寶庫

TAG:美食 | 粽子 | 端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