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與南子真的關係曖昧嗎?

顛沛流離之時,不但他人譏諷孔子,就連自己的徒弟子路,也曾對孔子表示懷疑和不滿。

0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說通悅。

關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孔子世家》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通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絺(音吃,葛布)帷(簾帳)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同佩)玉聲璆(音求,玉石相撞之聲)然。

孔子曰:「吾鄉(通向)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參同驂,驂乘即是駕馭馬車),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

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

電影里的這一情節與史記的記載不符,至少二人中間還隔著一道帷帳。

09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世家》引用這一章,認為孔子這句話是針對衛靈公而言,他寵信南子,好色而不好德。

子路因何不悅,孔子所言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弄清子路不悅的原因,是理解這一章的關鍵,這還要從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說起。

0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不有,就是沒有。

祝鮀,衛國大夫,字子魚,有口才。孔子曾說過衛靈公讓「祝鮀治宗廟」。

宋朝,宋公子,名朝,出奔衛國。據說衛靈公曾為夫人南子而召宋朝入宮,大概二人有些曖昧,關係不清不楚。後來他們之間的醜事傳到民間,國人皆知,所以太子蒯聵不堪其辱,要使人殺了南子,結果失敗,被衛靈公逐出衛國。

若是一個人有宋朝一般的美色,卻沒有祝鮀的口才,在今天這樣的世道,要想免於禍患,真是難啊。孔子久居衛國,對衛國的情況很了解。他有此一嘆,也是感慨衛國衰亂,小人當道。當然,所謂的「美」也不是專就美貌而言。

南子得靈公寵幸,素有淫行,她與公子宋朝之間的事就是一例。有人認為孔子去見這樣一個蕩婦,子路以之為辱,所以不悅。這樣解釋有些牽強,首先,諸弟子之中,子路最有俠義之氣。孔子評價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縕,舊絮也。子路穿著一個破舊的棉袍,裡面的棉絮都露出來了,即便他與一個穿著高檔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以為恥。試問,這樣一個不拘小節的人,怎麼會因為老師見了一個行為不檢點的女人就不高興呢?

而且《孔子世家》還有記載: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次乘,招搖市過之。這說明,孔子與南子見面的機會還是不少的,因此,子路絕不會因為孔子與南子見了一面就不高興。

甚至有人認為,孔子見了南子,男女授受不親,子路認為老師與南子關係曖昧,說不清楚,所以子路不悅,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以孔子之操守,怎麼會做出如此令人不齒的醜行?再說孔子作為一個旅居於衛的外國人,無職無位,怎能像宋朝那樣隨便出入宮室?偶爾入宮一次就與南子不清不楚,孔子有那麼糊塗嗎?而且國君夫人周圍耳目眾多,怎能為所欲為?這不是在侮辱人的智商嗎?還有,孔子此時已是一個六十來歲的老頭子,南子會看上他嗎?宋朝這樣的美男子才是南子的菜。本來這些市井小民之看法,不足一辯,但有些人卻信以為真,兄弟不得不在這裡為孔子澄清。

那麼子路到底因何不悅呢?仔細研究《孔子世家》中的這段文字,便可明白。孔子一直胸懷抱負,欲行道於天下,可鬱郁不得志,墮三都失敗,被迫去魯。此後遍歷諸侯又不得重用,此時在衛國也是,欲求靈公任用而不能。而靈公夫人南子受寵幸,權傾一時。太子蒯聵因南子而出奔晉國,靈公死後的立嗣也是南子說了算,可見南子的權勢之大。

南子此時欲見孔子,派人對他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不辱,謙詞。欲與寡君為兄弟,為兄弟,親近之義。說孔子要和靈公為兄弟,這也是抬舉孔子。言下之意,你孔子想要得到重用,還得通過我。我在國君面前給你美言幾句,事兒就成了。「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孔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是國君的夫人,人家要求和你見上一面,怎好推辭呢?相見之時,一切都是合乎禮節的。「孔子稽首,南子再拜。」而且,二人中間還有一道帷帳。各位要注意,孔子可沒有討好南子,要她為自己向靈公求情,這樣的話孔子一句沒說。

接下來,關鍵就在這裡。「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這句話是見過南子之後對子路說的。我之前不想見她,雖然不得已見了,仍是「禮答焉」,答之以禮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說,我與南子見面,完全合乎禮儀,絕沒有委曲求全,要走後門。孔子就是怕子路誤會,讓他們以為自己言行不一,平日里在弟子面前唱高調,背地裡卻出賣原則,做出為人所不齒的事。所以,還沒等子路表達不滿,孔子就先對他說「見之禮答焉。」其實,不但子路懷疑孔子,其他人也懷疑過孔子。如衛國大夫王孫賈,他就曾對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孔子啊,你與其求南子,還不如求我。

雖然孔子說「見之禮答焉」,可子路卻不信,仍是不悅。接下來,孔子就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矢,有人釋為「誓」,有人釋為「陳述」,有人誓為「指」,發誓也好,陳述也罷,這都不是關鍵,只要我們弄明白了孔子因何不悅,後面孔子的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史記》記作「所不者」,《論語》記作「所否者」,意思相差不大,我若不是這樣,老天都會厭棄我。不是什麼樣?不是「見之禮答焉」!孔子這麼說仍是在解除子路的懷疑,我去南子若是在走後門,天打雷劈!

07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無行而不與二三子,子路不信任老師,實屬不該。


推薦閱讀:

學了那麼多年《論語》,突然發現很可能錯了
33、論科舉——孔乙己人生悲劇的根源不是科舉
48、墮三都之前的孔子:一直沒有出仕的機會
為什麼四大聖哲之一是孔子不是老子?

TAG:论语书籍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