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間:輸液的故事(下)
————————————————前面廢話的分割線—————————————————
通過上篇輸液發展的大體脈絡,我想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萬格夫人發明的靜脈輸液裝置,也只有這樣才能理解新產品為什麼具有偉大的意義吧。
在拉塔時代,靜脈輸液的目的十分清晰,就是給予足夠量的液體,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輸液裝置就顯得十分簡單(簡陋?),模擬物理學上的連通原理,高掛輸液袋(當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輸液袋,而是一種開放式輸液「裝置」),利用重力,用管子(也就是現在的「輸液皮條」)連接插入患者靜脈的針頭,可以開始輸液了(1)。
聽上去挺簡單的,但是請注意,即便不考慮感染、低體溫之類的輸液併發症,這裡還是有一個實際上的難題:「連通器」事實上的簡陋,可能導致輸液速度的不可控,要麼太慢,要麼太快,了解醫療知識的同學們應該明白,這「快和慢」和患者的預後可是大有關係的,所以雖然這是一個「小」問題的,但是顯然對輸液的臨床應用造成了負面影響,百年來不成為主流的原因至少這算是一個。
當然,人們對生理學認知的匱乏也是原因之一。由於這些因素同時存在,到萬格夫人為止,輸液操作都沒有獲得什麼大的改進,但是隨著時間進入20世紀20-30時代,人體科學爆發性發展(特別是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發展),現代醫學突然興起,輸液作為一種臨床治療手段被反覆驗證行之有效,於是它被才識之人所關注,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放在萬格夫人團隊面前最重要的,當然是解決輸液的速度問題。
相比輸液過慢,輸液過快更為麻煩。過快除了可能短時間內輸入大量不同於血液成分的液體之外(請考慮到電解質平衡概念的擴散還存在時滯效應),還有就是大量液體短時間進入人體,心臟和腎臟的負荷加大問題——水太多了,心臟泵不動/腎臟過濾不了咋整?——當然是造成某種類型的心衰或者腎衰啦!
所以,輸液速度絕不能太快。對此,萬格夫人的策略也相當簡單,何不在輸液皮條上加一個「調速器」呢?這玩意兒就是你們都知道的那個輸液時帶滾輪的東西。是不是非常簡單呢?正是這小小的輸液調速器,把輸液又一次推到了歷史前台,可以說,它解決了推廣輸液的問題,更多人開始嘗試「輸液」。所以,下一次輸液的時候,為什麼不自己撥弄一下那個滾輪,看看是不是可以使滴注速度產生變化呢?——雖然我並不很建議這麼做,不過你可以請美膩的護士姐姐幫你演示一下啊,難不準人家看你好學而擦出火花呢?
解決了過快的問題後,我們當然還希望定義什麼是過快,什麼樣的速度是合適的,現在這個問題成為了輸液的矛盾主要方面。為何這麼說?因為臨床上不得不考慮特殊患者的輸液需求。比如,原本心功能不好的人,多塊才足夠快?——有效而不至於加重心臟負荷!再比如,某些藥物的刺激性(化療藥物)決定了它不能太快,要慢,那麼多慢才不至於確保療效的同時不損傷身體呢?
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要能計算明確輸注量和時間之間的效應關係。怎麼做?有人從外科醫生約翰·墨菲(John Murphy)於20世紀初發明的灌腸器(圖1)中找到了靈感(2)。圖1:墨菲灌腸器
這一靈感經改良落地後,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輸液皮條中膨起的那一段,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墨菲管,護士姐姐在操作前,一般會擠一下這根管子,目的是排出氣泡(這也算墨菲管的附加好處了吧),但是實際上最初它的作用在於直觀評估滴注速度(2)。有了這個東西之後,我們就能通過液體的滴數來明確輸液速度了,如果細心就會觀察到,在每次開始輸液後,護士姐姐會拿出手錶對著墨菲管看幾下,目的是什麼呢?正是計算輸液速度,現在來說,對於一般人,理想的輸液速度大約是在60滴/分鐘左右。
(我曾經對此不屑一顧,擅自把滴速調快了點好快完事,然後你們懂的,因為吊的是青黴素鉀,所以…真的疼死了)
順著「速度」是可以被控制的發展方向,人們不禁要想是否可以再進一步拓展速度控制的功能呢?這樣也許能夠滿足特殊患者的需求了吧!如上文描述的,這些特殊需求至少可見於糖尿病、心臟病、腫瘤、手術等情況。舉個例子,對於糖尿病高血糖危象,要用到胰島素,但是靜脈用胰島素必須嚴格控制速度,否則可能會引發致命的低血糖事件,對此,之前的做法是人工緩慢推注,但是這種精細工作不僅耗費人工,而且質量也沒有辦法保證……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醫用注射泵(用於胰島素滴注)就此走上了歷史舞台,首個商用產品的發明人是迪恩·卡門(Dean Kamen),這一產品很受臨床和患者的歡迎,後續卡門將它賣給了百特(Baxter)公司,它立即成為了百特的搖錢樹(3)。順便多說一句,這位卡門先生並非醫學專門人士,而是機電工程師,目前依然活躍在發明戰場上,是真·發明家。
醫用注射泵的本質是機電控制的高精度注射器,由它來替代靜脈輸液的那個輸液袋,把應用重力輸液變成「人工」干預,於是實現了精確給葯,從而有助於避免輸液用藥風險。沿著這條路,後續出現了許多衍生產品,最著名的恐怕應該是鎮痛泵了(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pump),這種注射泵首次賦予了患者自助用藥的權力,當時還引起了不少爭議(4),但是現在我們都認為這是一款非常偉大的產品,表明患者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做主了(5)。
由此,注射泵實現的其實是另一種靜脈輸液形式,不同於傳統靜脈滴注,這種藉助注射泵進行的靜脈輸液叫做持續性靜脈滴注,臨床上一般用於危重症患者,或者用於需持續監測生理指標變化的一些藥物(如胰島素、多巴胺之類)。
對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一下,那就是傳統的靜脈輸液裝置一次只能對應一種藥物。在臨床上,有一些患者,特別是多病並發的患者,在同時需要使用幾個藥物時,就有可能受限於傳統靜脈輸液裝置了(先不考慮藥物相互作用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多開幾路靜脈來解決問題,只是說實話,這麼做不僅護理麻煩,而且患者也十分遭罪。
所以,你們會想到什麼辦法呢?來動一動腦筋。沒措,拿就是如題圖所示的產品:多通路皮條。
想來,大家一看就應該知道這東西是派什麼用處的了。這是一個標準「三通」,理論上可以滿足三種藥物同時輸注,當然,在你們看到的地方(白色部分),是簡單的,實際上白色部分裡面還有防止倒流的閥芯設計(用以防止交叉污染),這自然是吃了虧以後的產物(6),
所以說,即便是一個小東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有人被下套吃藥,但是他們作為先驅,依然是值得尊敬的。
多通路皮條的出現,又導致了另一種形式的輸液,那就是「靜脈推注」。靜脈推注是將藥物快速推入靜脈的一種給藥方法,目的在於迅速達到較高的血葯濃度,達到快速起效的目的,可用於急救等比較嚴重的病例(7)。當然,並非所有藥物都可以靜脈推注,需要考慮藥物對靜脈的刺激性和藥物本身的快速效應。
最後,大家可能還會觀察到第二根插在輸液袋/瓶上的針,這根針大約出現在新型輸液裝置廣泛推廣之時(9),它和它後面一小段皮條的正式名稱叫「進氣針」,其作用是保證輸液袋內外壓力的一致,否則存在壓力差就可能會導致滴液不暢或血液返流的,但是這根針並沒有解決之前裝置的老問題——污染(進而引起感染)。所以在60年代以後,國外就有了不需要第二根針頭的輸液袋(8),請參見圖3,可見進氣針已經被起同樣作用的「進氣裝置」替代了,如此外界污染的可能性就得到了進一步降低(只是國內似乎還沒有全面推廣開,估計是成本問題)。
圖3:進氣裝置
經過上述點點積極的變革和創新,現代意義上的輸液治療體系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成,現在我們已經具備了各種各樣的輸液裝置(以及與此相關的更多微創新裝置)供臨床使用,很多患者受益於此,遙想150多年前的患者竟然會死於脫水這樣對現代醫學而言「不具太大挑戰」的疾病,不免要唏噓一番。
不過,我依然不以為現在就是終點,我們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諸如計算機技術的智能輸液裝置已經進入世人的眼帘,它能夠在聯通無創檢測(比如血糖)的前提下,實現按需制動輸注藥物,這樣的產品顯然有助於改善輸液的患者體驗,這必然是未來輸液治療的發展方向。
未來很近,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Meikle G. Trial of SalineVenous Injections in Malignant Cholera at the Drummond-Street Hospital,Edinburgh. The Lancet. 18 (472): 748
2. Zerwekh, Joyce. End-of-Life Hydration-Benefitof Burden? Nursing; 33(2); P1
3. Who Invented The Insulin Pump?
4. https://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C07E5DB1138F937A35753C1A9629C8B63&n=Top/Reference/Times%20Topics/Subjects/D/Deaths%20(Obituaries)
5. What Is an Infusion Pump?
6. Lannoy, D.; Décaudin, B.;Dewulf, S et al.. Infusion Se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ntireflux Valve and Dead-SpaceVolume Affect Drug Delivery: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signed to Enhance InfusionSets. Anesth Analg. 111 (6): 1427–31.
7. What Are the Medical Advantages of an IV Push?
8. 常青,靜脈輸液治療的歷史,天津護理,2001年4月第9卷第2期
推薦閱讀:
※床墊越硬越好嗎?
※久坐辦公的人,經常顛腿的那些是不是更不容易患靜脈栓塞?
※鐵水傾翻後,灑在地上就凝固成鐵嗎?
※為什麼會上眼瞼下垂?是什麼引起了上眼瞼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