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鐵甲的防禦力有多強

在各種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中,觀眾們大多都會看到各種穿著鐵甲,至少看起來像是鐵甲的士兵,在碰到主配角時總是紛紛如同砍瓜切菜一般應聲而倒,身上的鐵甲根本無法防禦住主配角們的武器,無論是弓箭、刀劍還是匕首。只要輕輕一揮,穿著鐵甲的士兵就會血花四濺然後倒下。

上圖就是哈薩克所拍的戰爭影片《無畏一千勇士》中的截圖,可以看到只是單手拿刀輕輕一揮,砍中明顯有鐵甲防禦的後背,該名士兵就立刻鮮血飛濺到地不起。這種類似的鏡頭不僅僅在這部電影中出現,在國內外的眾多電影中均有出現。所以很多人都會疑惑,古代鐵甲的防禦力到底有多強?真的不防刀劍也不防弓箭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看看古代鐵甲大致有哪些種類,因為不同的盔甲防禦力必然也不盡相同。首先,我們先看看出現比較早,應用也比較廣泛的鎖子甲。

鎖子甲也稱為鏈甲。從目前確定的考古證據來看,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生活在黑海北岸的古代斯基泰人(Scythians),應該是鎖子甲最早的發明者;不過西方社會一般卻認為,是歐洲古代鐵器時代的凱爾特人(Celts)首先發明了這種鎧甲。然而,無論孰是孰非,都說明了鎖子甲是人類發明的最古老的金屬鎧甲之一。鎖子甲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其防護能力和環的強度以及環本身和封口的強度、環的大小、環的編製密度,環的粗細有關,編製的越密集防護能力就越好。歐洲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已開始較多地使用鎖子甲,到公元十一世紀它已成為戰場上佔主導地位的鎧甲形制。不論在阿拉伯還是在歐洲,我們從考古發現和繪畫,文書乃至現代電影中都能頻頻看到鎖子甲的出現,尤其是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戰士與裝備鎖子甲的薩拉丁親衛們都是裝備著鎖子甲。

而中國,鎖子甲在我國古代又稱環鎖鎧。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植於曹操逝世後上送魏文帝曹丕的《先帝賜臣鎧表》。其中寫道:「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可見早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鎖子甲就已經傳入中國。唐代還將鎖子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而在明代和清代時期我國依然使用鎖子甲。清代的紫光閣功臣像中就有大量穿著鎖子甲的武將畫像。

由於鎖子甲特別的製作方法,使它具有了近似布帛的柔軟效果,而且整體重量要小於相同防護效果的其它金屬鎧甲,從而使穿用者肢體活動受限很小,而且透氣性好,穿著相對要涼快一些。鎖子甲的諸多優點決定了它沿用的時間長,傳播的比較廣。但是鎖子甲的防禦力又如何呢?我們首先看一下古籍中的記載。《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鎖子甲至少對箭矢的防禦力是有的。

而現在市面上依然有賣鎖子甲編織方式的鋼環防割手套,所以鎖子甲對於切割類攻擊的防禦能力顯然也毋庸置疑。但是防刺服甚至軟質防彈衣都不防刺,那麼鎖子甲的結構是否能防禦刺擊呢?有人自製鎖甲並且用三棱刮刀捅刺測試過。三棱刮刀作為刮削金屬所用,硬度是很高的。三棱結構在古代又稱之為三棱破甲錐。號稱破甲。那麼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手機用戶如果看不了動圖點擊外鏈觀看i2.muimg.com/577611/d0f

可以看到,三棱刮刀的捅刺鎖甲也是可以防禦住的,所以鎖甲對刺擊的防禦力也是比較好的。當然鎖甲由於比較柔軟不妨礙活動,對鈍擊幾乎沒有防禦力。所以鎖甲下面是要穿襯襖來打底的,中世紀裡面甚至會穿皮甲來打底。並且14世紀以後,為了提高鎖子甲的防禦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擊的部分,增加了鋼鐵板金護甲。這些護甲成為日後盛行歐洲的板金鎧甲的前身。如下圖

說完了鎖甲,我們再看看鱗甲。

鱗甲也可以算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鎧甲,在古代各文明國度的軍隊中,都有鱗甲的出現。就連多穿亞麻制護甲的埃及、亞述等國的士兵,亦不排斥鱗甲。鱗甲的出現也很早,而且古代文明廣泛出現,這大概由於古人通過觀察帶有鱗片的動物從而獲得靈感,加上鱗甲製作相對簡單,於是大多數的古代文明都不約而同的發明了鱗甲,這導致究竟鱗甲最早是什麼文明發明的已經不可考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出現一種因以長方形甲片為主的甲胄。因該類甲片形似書札,所以又稱「札甲」。由該類甲片構成的甲被統稱為札甲。而札甲從結構和防禦力上來看,和鱗甲非常接近,所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變形的鱗甲。

鱗甲相對於鎖甲來說對鈍擊的防禦力顯然更好,鱗甲由於甲片大多有弧度,以及獨特的排列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向一個方向輕鬆彎折甚至捲起來,但是另一個方向可彎折角度就比較小,這樣在對抗鈍擊的時候顯然比鎖甲的防禦力更高。但是因為有一定的形變,同樣需要軟緩衝,而傳統的鱗甲,甚至於札甲中西方則出現了軟緩衝的不同穿著方式,中國的鱗甲很多是甲片直接縫在內襯上,穿脫都比較方便。對於關節也有比較小的限制,這樣更靈活。而西方的鱗甲大多是在一件串好的鱗甲裡面穿著如同厚的棉襖一般的武裝衣。好處是盔甲製作更簡單,只需要批量生產出甲片找人串起來即可。缺點自然是厚棉襖一般的武裝衣顯然比較熱,而且對關節部位活動也有一點影響。穿脫起來比較費事。當然這種直接穿厚的緩衝衣物的結構,在中國的鱗甲中也有出現。

最後在中國明代和清代比較流行的布面甲則是選擇把軟緩衝放在外面,而甲片則放在內側。從甲片的結構來看也可以算是鱗甲。具體的製作方法是將採摘的棉花打濕,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這種布面甲製作相對容易,且不像一些重型鎧甲一般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產。對早期火器有很強的防護力,對於鱗片類的甲胄來說,一大缺點是容易讓武器滑入甲片接縫、刺傷人體,布面甲提供的摩擦力可以減少這一缺陷。直接把鐵片釘在布上也比用繩子穿起來更不容易損壞。

布面甲

國外也對鱗甲做過各種測試,匈牙利人嘗試復原的5至6世紀阿瓦爾人和匈人的札甲,然後用9mm魯格手槍對鱗甲進行了射擊,結果是雖然甲片損壞,但是子彈不能穿透鱗甲,意味著受鱗甲保護的人雖然盔甲有損壞但是並不會死。

既然連手槍都無法穿透鱗甲,那麼箭矢顯然也難以穿透。對於刀劍類的劈砍顯然更不在話下。甚至於長槍長矛的刺擊也會比較難以傷害到穿甲的人。所以鱗甲類的鐵甲在戰場上是不可能出現影視劇中一刀揮去砍中鐵甲就立刻飆血倒地的情況。而且鱗甲最大的優點是只要更換掉損壞的甲片即可修復盔甲。且方便上漆或是上油來防止盔甲生鏽,無論是修理還是維護都很方便。這點上來說就要比鎖甲方便很多,鎖甲環斷裂再更換就比較麻煩。小環散開後要找很久才能找到斷裂點,並且很難預防生鏽,一旦生鏽只能扔進細沙中進行攪拌來進行除銹。

關於鐵甲的防禦力,最後我們看看著名的板甲。說到板甲,大部分人都會浮現出一個穿的嚴嚴實實彷彿鐵罐頭一般的歐洲騎士形象。而且很多人印象中板甲都是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在穿。但實際上板甲出現的時代相當晚,在14世紀以前,西歐鐵甲與其他地區一樣,以鎖子甲為主,鱗甲、札甲為輔。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雛形為14世紀初出現於西歐的鐵胸半身板。同一世紀末,米蘭的鎧甲工匠們率先嘗試用鋼板製造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和大型的護心鏡;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作為單純的鎧甲來穿著,而是作為鎖鏈甲和鱗甲、札甲的加強部件,靠皮帶固定在鎧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義上的板甲實際上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後,出現了高爐冶鐵,以及水力鍛機的出現以後才使得15世紀板甲開始成型並獲得飛速大發展。在沒有水力鍛機的時代僅靠人力製作一套板甲的造價和工期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負擔得起。

騎士的全身板甲看起來密不透風的防禦顯然滿足了很多人的安全感,幾乎沒有死角,絕大部分人認為穿上全身板甲的話,只要不用錘類鈍器就無法被傷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騎士全身板甲並不適合步戰,只能騎在馬背上作戰。真正步兵大多只是穿半身甲,並不是裝備不起全身甲,而是全身甲重量太高,動作會比較不靈活。絕大多數步兵半身甲都是沒有面罩的,而騎士全身甲都是根本看不到臉,整個面部都被保護起來。這樣雖然幾乎沒有什麼防禦死角,但是視野受限嚴重,很多板甲騎士頭盔脖子甚至都無法轉動。騎在馬上無需看太多還可以,穿騎士全身甲在步下作戰的話,對方蹲下然後跑開都能看不到對手去哪了。而如果被敵人繞背抱住摔倒在地的話,不說總有護不到的縫隙,即便沒有,對方只要摁住板甲騎士,把頭盔摘下來或是護面拉上去,想殺掉一名板甲騎士毫無難度。

穿著半身甲的神聖羅馬僱傭兵與板甲騎士作戰

所以並非是防護面積越大就越安全,有限防護對戰鬥力的提升其實更大一些。另一個誤區就是錘類鈍器可破板甲。關於錘類可破重甲可以算是一個很普遍的認知,但實際上,普通的常規錘類對穿著板甲的戰士傷害其實十分有限。與鱗甲一樣板甲也不是直接套在身上一個鐵殼子就完事的,在穿著板甲前,裡面也要穿很厚的棉襖一般的武裝衣作為軟質緩衝。武裝衣上也有各種綁帶和開口來固定板件的各個部件,這就導致全身板甲一個人根本無法穿脫,以前的騎士們必須在扈從的幫助下才能穿上全身板甲。而武裝衣作為軟緩衝是可以吸收很大一部分衝擊的。並且在頭盔、軀幹這樣的要害部位,板甲都是留有很大一部分空腔結構。以胸甲為例。

胸甲為整塊的鐵板,同時做成凸起狀,以便在鐵板和胸腹之間留出一段空腔。當板甲的胸甲受到攻擊時,首先在外力下受攻擊位置鋼板開始發生形變,同時,一部分力通過胸甲在人體兩肩的受力點傳遞到了人體。之後形變擴大,因為是大片鋼板,所以有很大餘地來變形。同時因為和人體之間有空腔,所以不怕要害已經受到衝擊,更多能量被吸收,而隨著胸甲被壓到人身上,肩部、腰、腹等多個部位都開始受力。這樣一來大塊板甲變形會吸收極多能量,二來剩餘能量被人體多個部位共同分擔,因而鈍擊產生的傷害被降到了最低。鎚子可以在盔甲上砸出一個坑,但是那個坑的深度根本連武裝衣都沒有碰到。更談不上傷害到穿著板甲的戰士。並且無論歐洲還是中國,單手錘的重量其實都差不太多,一般都不會超過1.5kg。下面我們來看看兩件文物錘的重量。

上圖為英國倫敦華萊士收藏館的藏品,產自義大利北部,年代大約是1550年的一把頁錘,長65.5cm,重1.5kg。

這是一把國內私人收藏的一把明代金瓜錘,重僅1kg。所以這樣的單手錘,其實對板甲的傷害並不大。想一擊破甲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再看一張歐洲Historical Medieval Battle中世紀格鬥,簡稱 HMB ,世界錦標賽 Battle of the Nations中選手穿著板甲手持金屬武器進行對抗的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畫面中兩名選手的頭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凹陷,已經變得凹凸不平了,但是依然毫無影響的繼續對抗戰鬥。所以板甲對於鈍擊的防禦力其實是很強的。除非碰到中國傳統的鋼鞭鋼鐧這類超重型鈍器,否則只是單手錘的話根本傷害不了穿著板甲的戰士。

再看看板甲的造型,上圖中的板甲頭部面甲和胸甲都被設計成大角度的傾斜凸起樣式,這樣無論是箭矢或是早期火槍所發射的彈丸,打在上面都很容易被滑著彈開,甚至無需板甲形變來吸收動能。所以板甲對於遠程武器的防禦力是非常優秀的。當然,板甲也並非天下無敵,後期火槍的攻擊力很快就超出板甲的防禦力,將板甲淘汰出軍隊。甚至於強弩也可以穿透早期板甲,這一點也有人做過實驗。

上圖是一把製造於1480年的鋼弩的精確複製品。所用弩箭長60厘米。拉力400KG。普通青年用滑輪組或者絞盤,神力青年用槓桿。箭重150g。射程可達400米(取決於不同的箭重),平射距離80米。其弦做功距離比較大,有30厘米左右。儲存的能量可達600焦耳左右。按50%的鋼弩能量利用率來算,初始動能可以有300焦耳左右。測試者採用了1.5mm鋼板後墊鎖子甲並固定在2cm厚的杉木板上作為模擬板甲的試驗品。在60米外用上圖中的鋼弩進行射擊,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弩箭完全貫穿了1.5mm鋼板與鎖子甲以及2cm厚的杉木板。考慮到板甲的傾斜凸起樣式對箭矢所造成的偏斜,在鋼板傾斜45°角後進行射擊,最終結果是2mm厚的鋼板,僅能防禦住250J動能的箭矢。所以歐洲一度流行「一個最低賤的奴隸,也可以輕易用弩殺死最高貴的騎士」的說法,並一度禁止使用弩。在1139年的第二次拉特蘭公會上,教皇英諾森二世甚至宣布弩為該詛咒之物,而禁止在基督徒之間的戰爭中使用它。所以當時在基督教國家間的戰爭中一度是禁止使用十字弩的。但是十字軍東征和對付異教徒時是可以使用的。

而由於中國並沒有出現板甲,所以關於歐洲板甲和中國鱗甲防禦力的爭論也早已有之。但實際上這種爭論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戰爭形態的不同直接導致了盔甲的不同。板甲出現時已經出現了早期火槍。可以說板甲根本已經不是單純冷兵器戰爭時代的產物了。而中國鱗甲是針對中國戰爭形態來設計的。要求不妨礙射箭,並且鱗甲對火槍的防禦力在上一章中也進行了測試,鱗甲對火槍的防禦力也並不差。而早期火槍由於射速緩慢,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軍隊在列裝火槍的同時也並沒有淘汰弓箭。出於對射箭的需要,傳統的中國鱗甲類盔甲對於手臂限制相當低,只有披膊和護小臂,完全不影響拉弓。並且為了不妨礙拉弦,手部也沒有出現手甲。而歐洲騎士基本沒有騎射的技能,且歐洲各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遠低於中國,即便有錢的貴族上戰場也難免需要肉搏,導致歐洲板甲防禦的更加嚴密。而需要遠程射擊的情況,由於板甲出現時火槍也已出現,歐洲也出現了手槍騎兵帶代替弓箭騎射。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歐洲板甲配件里的奇葩時尚:尖頭克拉科鞋、熊掌護足具、護陰甲
一些近期的著甲活動
腦洞大開!一戰時期的美軍為了提升戰鬥力竟還去復原古代鎧甲?
遊戲中的盔甲放到冷兵器戰爭中實用嗎?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TAG:冷兵器时代 | 古代战争 | 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