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是一種能力
年輕人在社會工作了一段日子,不管多麼單純善良,多麼想保持熱血和初心,但隨著生活圈子逐漸固定,如果個人不更新知識、多與不同朋友接觸,則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式很容易定型。於是一方面會看不起似乎「比自己差」的人,另一方面又會對生活範圍以外的事物看不順眼,加上同一個圈子的朋友互相影響和抱團取暖,結果在這種固步自封的軌跡中,有人會以為自己就代表了社會的主流價值,有人會堅定地守護某種排他性較強的生活模式,更有人以成功人士自居,希望後輩都能走相同的路。
認為自己比較強的人很少會察覺到自己的市儈、自私、怯懦、鴕鳥心態。他們也喜歡以自己有限的見識或違反常識的意見來嘲笑其他人,但由於離地太久,易失重心,一旦被人指正或遇到反駁,他們很易會崩潰,情緒激動,無法有節有理地討論問題,甚至連正常溝通或交換意見都變得困難。這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跟對方撕破臉皮,或者妄想別人要加害自己,想像出大量無中生有的陰謀詭計,其實只為掩飾自己的虛怯和束手無策。
如果不把事物推演或細化到極致,就無法揭露出它本來的問題。人生的困惑多之又多,每一個期待的落空都可能讓我們痛苦迷惑。但人生的困惑又實在太少,以至於如果不斷推演下去,竟然只需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計較、依賴。或者說,也就是自私的基因。
我們隨時都在計較,比較哪個飯館更好吃,哪個手機更好用,哪雙鞋子更漂亮,哪個上司更和氣,好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我們也隨時都在依賴,依賴父母的生養,依賴學校的教育,依賴工作的價值交換,依賴伴侶的幫助。我們的人生就在計較和依賴這個矛盾對立的共存體里掙扎。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我們從一有生命那一刻起,就開始了計較,以自我感覺做為標準。我們時時對一切事物進行著不自覺的利害判斷,所以時刻都在計較。
本來,我們因為考慮到利害關係而相互依賴是可以同心同德的,但由於個體認知力與能力的差異,使得我們每個人對利害的判斷、需求與慾望都不一樣,已之蜜糖,彼之砒霜,當個人計較與依賴的需要發生衝突時,矛盾就產生了。
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些矛盾產生的根源,也不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都過得很痛苦。而我們的本能,對所有痛苦都有一套自我防禦系統,所以,任何讓我們產生痛苦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攻擊的對象。你給我臭臉,我必還你白眼;你的語氣不悅,我的話也不會好聽。
如果我們願意留意一下,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攻擊那些可以與之抗衡的對象。比如,一個和我能力差不多或沒有太多利害關係的熟人給我臉色,我肯定也會給臭臉;但是,如果是我的上司,在我的心理和地位都處於絕對劣勢時,我還敢因為上司給臉色嗎?我本能的反應是,我哪兒又做錯了?這就像我在路上被一個人不小心踩了下腳,我會很生氣地瞪他;但一個人若要拿刀砍我,我第一反應當然是保命,接著會想,我到底做了什麼讓他竟然想要我的命?
小的痛苦,只會讓我們去看自己哪兒受了傷,要怎麼反擊才能平息我們的憤怒;大的痛苦才會讓我們去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問題,很多人最後開悟了,就是因為他們的反省超越了本能的自我防禦心理反應模式。
其實,這套心智模式不完全正確,一個巴掌拍不響,無論多小的問題,都絕不只是外界的問題。每一個細微的痛苦,都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就好比你走在某條路上,突然不明就裡地掉進了坑裡,也一定有你自身失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走這條路的人都會掉到坑裡去。
想要人生之路走得順暢點,想要告別那些細碎的、無處不在的傷害,我們必須擺脫本能的自我防禦心理反應模式,去學著認識我們意識中深藏的本能,去理解自己那些痛苦背後的真實心理成因,去接納這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世界,去包容那些他人因自我防禦本能而對自己產生的傷害,這樣,便可終止冤冤相報。
我們希望自己對世界有掌控力,不想被他人操控,所以骨子裡的防備意識使得我們處處計較那些細枝末節。正常範圍內的防備意識叫謹慎,但防備意識過度就叫被害妄想症了。
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被害妄想症,只有極少數已經洞明世事的人才會放下防備之心,接納這個世間所有的好與不好。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思量一下被害妄想症,會發現這個詞其實還可以理解為「被負關注幻想症」,與之對應的「被愛慕幻想症」則是「被正關注幻想症」,兩種癥狀都離不了關注。那些有被害妄想症的人,其實多半是孤獨且不善與人相處的。他們處心積慮地假定別人時時在負關注自己,很大程度上,可以總結為兩個原因:一是覺得自己很重要;二是覺得重要的自己沒得到足夠的關注。由於對世界充滿了懷疑,由於他們很少得到正關注(負關注就更少了),所以,他們選擇了一種怪異的,確信自己是被關注的被傷害幻想。而被傷害幻想,會以兩種形式存在。
說到底,獨立思考不僅不符合傳統,也是社會制度的敵人。如果你在這樣的社會中成長,就會感染這種特性。我們的文化不斷地強化這樣的觀點,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意見重要,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贊同,你就有各種理由覺得沮喪、沒價值或內疚,因為別人比你更重要。
因此,覺得自己弱小的人總是能保持謙卑,接納不同的意見,多幫別人想,不會讓人難堪。告別自以為強大的狀態,絕對是一場很有意思的修行。
推薦閱讀:
※如何改掉女朋友愛抱怨的毛病?
※大部分中國人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的?
※怎樣區分老實與懦弱?
※你傾向「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或者是【無善無惡論】?
※一個人的性格真的改變不了嗎?!
TAG: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