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雜的世界裡,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

原文發表於少數派:在紛雜的世界裡,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

作者:少楠

------

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直在轉變,人類不斷採集信息,又將信息轉變為知識,再將知識轉變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

前不久有一位「產品沉思錄」的朋友回信問,我是如何找到高質量的信息的。當時匆匆回復了一封郵件並未過多的總結;上周在花廠做諮詢的時候亦有同學問獲取信息的技巧是什麼,突然發現這方面其實並未系統的梳理過,本著沒有記錄就沒有改進的原則,趁夜整理如下。

整個文章結構如下:

  1. 分層原則:什麼是層次步速原理

  2. 如何分層:怎樣合理分配時間

  3. 選擇框架:向查理·芒格偷師

  4. 獲取有效信息的步驟

  5. 獲取有效信息三種方式

步速分層(Pace Layering)原理是什麼

我們的觀點是:沒有一個稱之為「建築」的東西。建築的正確構思是設計好每個層次構件的不同壽命。—— Brand 1994

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是並不代表這些渠道都是等價的。就如同我們建造一座建築,也包含了許多豐富的層次(如上圖)。每個層次都有一個獨特的合適的變化頻率,慢層次提供穩定性,快層次驅使創新。不同層次獨立變化是自然進化的健康結果,而並非被人為的控制。

看完年度所有營銷案例可能很難,但是掌握大眾心理學卻能舉一反三;優衣庫雖然標榜的是快時尚每季上新,但是其熱賣爆款背後的核心技術「搖粒絨」多年未變。

回到知識上來看何嘗不是如此呢?大規模的編輯隊伍,自動化的推薦演算法,甚至人工智慧寫稿。妄圖在快層次瀏覽完海量信息只能是痴人說夢;而媒體之前不斷鼓吹的碎片化學習或者乾貨讀書法,在你沒有堅實的知識結構和基於你自己內心出發的原點之前,看似得到了有效的信息,但是其實只會讓你的的知識結構更加風中凌亂。

如何分層:怎樣合理分配時間

努力並不是關鍵,選擇才是。那麼如何合理的在各個層次的渠道分配時間就成了最關鍵的事情。結合步速分層理論,我把獲取信息的渠道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由快而慢依次羅列,至於時間如何分配,我想你看完自然會懂:

信息粒:刷微博 / 朋友圈 / 新聞

  • 避免信息過載,此層面信息量極大且冗餘,會極大的消耗時間,但能提供最新的靈感火花。建議不斷的篩選信息的源頭,控制每日消耗在上面的時間,不要成為演算法和流水線餵養的懶人。

  • 客觀對待其有效性,人們極易被日常發生的新聞所左右,如最近報道殺人案多了就會人心惶惶,但其實每天死於車禍的人遠比此多。

  • 發現靈感後及時記錄,並且盡量附上相關的感想和信息來源,以便日後追查,否則就像大夢一場酣暢淋漓,醒來之後屁都沒有。

信息點:閱讀文章 / 雜誌(論文除外)

  • 文章雜誌夠快但深度不夠,一如電影《指環王》雖然故事漂亮劇情宏偉,但是出場人物及世界觀刻畫,還是比不過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來的複雜和瑰麗。許多文章亦是如此,看的時候拍案叫絕,不過因其寫作時間和篇幅,對信息的歸納和抽象遠不如一本書來的成體系。(這篇文章亦是如此:P)

  • 此渠道屬於對關注領域知識點的補足和啟發,用來促進我們對現有知識的思考和應用。也可以作為想要拓展新的領域的先頭部隊,比如想了解下地鐵線路是如何規劃的,讀一本地鐵線路設計教科書顯然不如一篇風趣的文章能激起更多興趣。

  • 朋友圈是一個很好的此類信息的來源,我會定期查看一些不同行業朋友的朋友圈,來看他分享了什麼新鮮的信息。一般來說,這個人本身在行業的等級決定了他分享的信息質量,所以如果朋友圈裡都是雞湯(如我老媽的朋友圈),那麼你需要思考平時交朋友的思路是否有問題。

信息塊:閱讀一本書

  • 純娛樂:培養閱讀興趣。閱讀效率高,收穫低。

  • 趨勢流行:掌握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新模式,激發靈感。閱讀效率高,收穫一般。有條件最好直接讀英文,國內的這方面的書相對較水。

  • 歷史經典:培養語感和思維,對人性的觀察,建立體系。閱讀效率中等,需要大量閱讀建立了體系後會漸入佳境。

  • 科學自然:培養邏輯和抽象能力,認識並掌握自然的規律。閱讀效率取決於基礎知識是否紮實,如不紮實可以從基礎的科普 / 自然類書籍讀起。短期內最好不要同時看很多本這種書,會很燒腦。

  • 哲學思想:思維的框架,元認知,存在的意義。屬於奢侈品,閱讀效率低,燒腦。研究還不深,只是剛入門,所以暫不多言。

信息流:和睿智的人交談

  • 紙上學來終覺淺,而且多半是被抽象和美化過的。和在相關行業不斷前進的人溝通能讓你看到更加真實環境和更具智慧的思考答案。比如「周末去哪兒」的 CEO 肖鵬兄把他們所在行業和視頻網站行業進行類比,把其中幾家視頻網站戰略演化和結果復盤,便能讓迷霧的前景撥雲見日。而前些日和丁香診所的田太醫的聊天,讓我們知道了在醫療行業,醫生的診斷方式,對於數據的理解和分析及對於決策學的看法,反過來對於產品設計方面亦有新的啟發(這個之後研究明白了會單獨寫)。

  • 每個人都是一條不斷進化的河流,所以定期的溝通聊天扯淡還是很重要的,和這些人的交談往往可以伸縮自如,可以具體到一個案例背後的相關信息,也可以挖掘他們做決策背後的歷史原因,這是任何其他獲取信息的方式所

  • 來而不往非禮也,在你被別人啟發的時候,也要保證自己能給對方帶來啟發,畢竟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都是大家花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以及腦細胞換來的,相當昂貴。

信息源:理解定理 / 定律

  • 有效信息最終會指向到一些定理 / 定律,理解這些才能最大限度的舉一反三,亦會認知到世界的邊界,不會犯下堂吉訶德式的錯誤。正面例子如 Musk 思考的可回收火箭,既沒有違反物理常識,又符合了最基本的經濟學規律。反面例子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展開你懂的。

  • 定律具有抽象性,這時候可以反過來去閱讀涉及相關定律/定理的書籍,將其具象化,更便於理解。比如從《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了解到背後其實是「決策學」和「腦科學」,但純粹的決策學又比較難看懂,那麼再通過閱讀《決斷力》來看一些更淺層的應用會更好理解。

  • 定律和定律之間會有大量的關聯,可以順藤摸瓜掌握相關衍生內容。比如大眾心理學裡面也會經常提到經濟行為學,就可以找相關資料來看繼而挖掘其定理/定律。

選擇框架:向查理·芒格偷師

在沒有遇到《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柵格化思維」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知識結構非常凌亂,獲取的信息很多但是無處安放,導致了自己感覺什麼都懂一點但是理解並不深入,也沒有進一步抽象出來去融會貫通。

當我發現有人可以熟練運營如此多元的思維框架之後深感震驚,也由於多年的閱讀積累開始能找到一些學科間的交集,比如從城市規劃中找到設計互聯網社區的方法,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看待人機交互之間的難點。

至此我才發現,選擇一個有效的思維框架來安放基於獲取的有效信息轉化而來的知識有多麼重要。

但在思維方式上我依舊不敢認為自己有更成熟的框架,所以摘錄一段關於芒格「柵格化思維」的內容,請各位看官自行品味。

芒格格柵理論的基本論點是:真正的、永遠的成功屬於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維模式格柵。然後學會以善於聯繫、多學科並用的方式思考的人們

查理·芒格總結的五個普遍性原理:

  1. 通常意義上最好先決定那些最不費腦筋的事情來使問題簡單化。
  2. 模仿伽利略的結論,任何符合科學規律的事實,通常只能通過數學來揭示,這就好像在說數學是上帝的語言一樣。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中尤為有效。
  3. 思考問題僅僅想到將來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運用逆向思維。事實上,很多問題不能僅以未來作為標準來加以解決。
  4. 最好而又最實用的智慧,就是大學裡教授的那些最基本的理論。但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你必須以一種多學科的方式進行思考。你必須運用所有那些在大學中的新生所學習的各科基礎課程中簡單易學的概念。當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概念,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就不會受到限。
  5. 往往只有許多種因素的組合才能產生巨大的效應。比如:治療結核病的藥方正是將三種不同的藥物按比例混合而成,儘管這三種藥物早已存在,但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治療結核病的藥方卻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被發現。

獲取有效信息的步驟 —— 以城市規劃對產品設計的影響為例

(Google 紀念雅各布斯的塗鴉)

如果說之前的經歷中和城市規劃相關的東西,那也就只能說是個「模擬城市」的愛好者了。當時大概是 2012 年的,我還在百姓網負責整個「社區氛圍」相關的產品設計,但是我並沒有任何社區設計的經驗,之前的產品設計更多的是偏工具性產品的設計,雖然網上有很多社區設計相關的文章,但是更多的都是信息碎片,或者一些實用技巧,缺乏整體方法論的指導 —— 畢竟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如果沒有紮實的方法論的支撐,到最後就會給自己和團隊挖下很多的坑。這個時候其實就已經根據外層流動的信息,開始去積累相關柵格化方向上的知識點

當時或多或少的對建築有一點興趣,看過相關的一些書籍, 所以有一天 Milkliker 推薦了一本放在休息室書架上很久但沒人看過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給我,本著來者不拒的原則就翻了起來。但看完第一章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本書就是我要找的答案,因為整個所謂的線上社區,本質上就是從部落聚落開始到超級城市的映射而已,城市規劃本質上也是對線下社區的規劃,雅各布斯極具人文的洞察也讓人受益匪淺。這次收穫雖然有點意外,但是因為先前在腦子裡種植了一個覺知,要尋找相關方面的信息,所以當這些信息出現之後,就會牢牢地抓住

看完這本書之後如醍醐灌頂,就開始思考如何和產品進行結合,譬如放棄之前對於某些類目中商家的趕盡殺絕,因為這樣會導致分類多樣性的降低,二手物品的流動性就會變差 —— 就像一個新的小區中如果只有所謂的白領,長期沒有基礎的家政人員,快遞人員,甚至賣黑心小盒飯的,這個新小區也會逐漸衰落下去,因為人們多層次的需求無法被滿足。不過很遺憾當時很快就被抽調到其他部門,很多相關的設計並未最終的實現,在這裡只是舉例,當你覺得某個領域的信息有啟發的時候,不應該只是記錄,更應該抽象模型,嘗試用該領域的思路去解決之前遇到其他領域的一個問題

辭職創業後,其實對於城市規劃對線上社區的興趣依舊不減,所以根據雅各布斯這位作者作為關鍵的索引,將她的其他著作如《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等都閱讀了下,又根據其作品的相關的性,閱讀了《落腳城市》《城市意像》《城市的勝利》,尤其是《城市的勝利》屬於反雅各布斯派的思路,讓你又能從另外的視角審視雅各布斯主張,在今天是否繼續有效?這就是對於一個知識點深挖之後,以此為跳板,不斷的尋找這個領域內其他的相關文獻,了解其觀點背後的成因及最新的內容,更全面的掌握該領域的有效信息

這個過程中恰巧《離線》雜誌的主編傅豐元同學,邀請我撰寫關於在線社區和線下社區之間的關係,硬著頭皮答應之後發現更是一個巨坑,不但要補充線下社區的起源和關係,還需要補齊線上社區的前生今世,之前抖聰明從中汲取的幾個小靈感現在立馬不夠用了,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多次想放棄,但是因為答應交稿在先,所以硬著頭皮完成了這篇《互聯網城市的死與生》。

當然今天來看這篇文章依舊稚嫩,但是這次經歷讓我收穫的是,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你能讓從未聽過這個概念的人在一次分享中聽懂並有所收穫,那麼說明你對該概念的也已經是駕輕就熟了。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去嘗試分享或者教一下別人,就會能驗證出來我們是否真正的掌握了

當然距離最後一步還差一點就是「總結出具體的問題,和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交流聽取反饋」,畢竟上面吸收到的都是標品信息,和人溝通才能收穫更多「非標」的有效信息,這樣對於之前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而同時在日後的工作中亦能隨時有個專家提供意見。

以上就是個人從獲取有效信息到固化下來的一個簡單的過程。

獲取有效信息的三種方式

(資訊理論的奠基人 香農)

1. 隨意搜尋

我更喜歡隨意的在書籍的海洋中漫步,因為根據上一篇提到的「步速分層」理論來說,這個層面的信息更加完整,對相關領域的了解會更加深入。本身因為興趣很廣泛,並不會固定的只看某個方面的書籍,一般都會在遇到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會來尋找相關的內容。

比如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發現自己要面臨無數多的決策需要做出,很多時候需要在信息非常不完整的情況下作出判斷,那麼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斷呢?這個問題肯定不止我一個人遇到過,所以我就去尋找和決策判斷相關的數據,發現了一本比較簡單的入門書《決斷力》,然後這本書中大量引用了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中的例子,於是順藤摸瓜把丹尼爾卡尼曼相關的資料都看了,然後這其中又有很多是統計學相關的知識,於是《統計數字會撒謊》和《隨機漫步的傻瓜》又成了涉獵目標。

而之後在吳軍的《智能時代》中大量提及大數據時代的思考方式又和前面兩本書提到的統計學相關知識有關,閱讀中又對前兩本書的內容得到了強化,恰巧吳軍這本書中也大量引用了自己《數學之美》相關的案例,於是順理成章的閱讀又會繼續。

而以上這些內容,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既能讓我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用戶是如何做判斷的,又能考慮到在統計學層面來看是否存在統計誤差,又能考慮相關大致演算法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樣的。倘若只是專註在「產品經理」相關的書籍,大抵只能得到一些「術」的層面的東西罷了。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息簡史》第十章「生命的編碼」中,講分子生物學的歷史,對基因的認識,從物質的概念轉向信息的認識,DNA 鹼基對不是基因,而是編碼了基因。基因本身是由比特構成的。讓我更加堅信解決本行業的問題往往在本行業之外 ,擴展知識面,學習多元思維框架和系統思考才是關鍵

在長達十幾年的閱讀中,我也是近些年來才慢慢的梳理出來了閱讀的脈絡,所以無需著急現在立即獲得什麼,「功不唐捐」也許便是這個意思。

2. 主題探索

當然大多數時候我為了工作上的需求,也會進行大量的主題閱讀。 譬如開始開設線下門店的時候,除了去 便利店打工,還有大量的相關內容的研究,市面上鈴木敏文和所有關於 7-11 的書籍都被閱讀殆盡,諸如《零售的哲學》《鈴木敏文的統計心理學》《零售的本質》讓我大致了解這個行業最頂尖人物的思考方式和心路歷程如何,連同著相關行業的也繼續挖掘來讀,如《解密無印良品》中提到的沒有衡量就沒有改進的可能,至今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啟發。而實體生產中如何提高效率,JIT 又是 如何產生的?在《豐田的生產方式》又有詳細的描述。

上面的例子不再展開,主題閱讀的好處是短時間內能快速的了解一個行業所需的信息,同時又能梳理出行業之間的聯繫和演化,相關的閱讀方法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及的大規模聯合閱讀

3. 交流分享

有些經驗是書本無法傳授的,這就是所謂的非標品的信息,這些信息價值往往是巨大的,最簡單的,許多失敗的案例只有在小圈子內才能復盤分享,而我們看到的很多所謂的大佬都是偉光正的,而他們背後犯過多少錯誤我們是根本無從得知的。

指望通過大會獲得有效信息的可能性無限趨向於 0,所以個人更喜歡小範圍(不超過 4 個人)的溝通,這時候大家分享的都是親身經歷和內部數據,加上相對熟悉的關係能更加了解他做出判斷的來龍去脈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你獲得這些信息的時候,也要考慮能給大家提供什麼有價值的觀點、想法,畢竟來而不往非禮,沒有人喜歡伸手黨。

蛇足,一些自問自答

  • 我不認識那麼多人 —— 主動提供有價值的思考,自然有人願意和你溝通
  • 知識點太散沒有串聯關係 —— 注意積累和跨領域思考,做時間的朋友
  • 沒機會寫作和講課 —— 那就先寫下來給自己看
  • 學會就好了 —— 所有的知識都是要更新的

少數派 x 知乎 Live

作為長期推薦效率 App、分享效率技巧的少數派,我們聯合知乎策劃組織了一場圍繞「利用思維與工具,提高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的系列 Live 專題。

本文的作者少楠作為前食色聯合創始人、丁香園資深產品顧問、百姓網產品經理。將在本次 Live 中分享這些年來對他來說至關重要的五款「工具」的使用經驗,他們可能是簡單的紙和筆,也可能是一個匪夷所思的 App,更有可能是一個你一定用過卻不會注意的軟體,但這背後其實蘊藏的是價值 1000 萬元失敗的經驗總結而成,希望對你的產品之路有所幫助。

此外我們還邀請到了「番茄土豆」「小小票」創始人孫亮、資深產品經理太空小孩,和 SaaS 產品經理阡陌,來分享他們在產品工作中選用的工具和思維方法。

?? 可以通過「利用思維與工具,提高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購買整套 Live 專題,共 4 場,限時特價 59.9 元。

推薦閱讀:

2017年,我走的彎路踩過的坑……
百年並不孤寂,每一家酒店都有他的DNA
大悅城探班 | 走出K11的LOL感覺有點不一樣
自從學會挑選包,剛買學區房的前女友求我拎包入住|基本款包包
頭髮油的成股還不洗頭是什麼心理?

TAG:信息获取 | 高效学习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