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為什麼顏回的死讓孔子悲慟欲絕?
既然學如此重要,那怎麼去學呢?如何才能稱為好學呢?兄弟記得上學時,特別是初中和高中,老師給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學習方法」這四個字。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孔子高徒們的「學習方法」。
190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亡,無也。
無,不也。
這句話里的日和月為互文,不是每天知道其所沒能學到的,每個月不會忘掉已經學到的。日、月泛指經常、時刻。一個人時刻提醒自己,什麼還沒有學到,已經學到的又不會忘記,如此才可稱為好學。
0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無,不也,副詞。
敏,捷也,快也。
有道,有道之人。
飲食方面不求餐餐魚肉,每頓都能吃飽喝足。居住方面,不求過安逸舒適。親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的失誤。過分追求衣食住行等物質享受,必然心生惰怠,不再好學上進,所謂「玩物喪志」是也。
0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大概台灣歌手任賢齊的名字就出自這一章。
見人之賢,便思向人看齊,同樣有其賢德之處。見人之不賢,則反過來省察自己,我有沒有這樣的不足。這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個意思。
0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之、好之、樂之,三者的境界越來越高,知之可以說是為學習而學習,好是喜歡之好,好之便是因為興趣而想要對其加以學習研究。而樂之便是以之為樂,不僅有興趣,還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成為了一種享受,這種境界更高了。這裡的「之」可以代表很多,如某項技能,或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等等,當然,孔子所指的最主要的還是道。
【顏回的學習方法】
110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060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史記》上說:顏回,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發盡白,蚤(通早)死。
所以孔子說他不幸短命死矣。眾多弟子中,孔子獨稱顏回好學,所以,有關這個學習方法,我們得從顏回的身上去尋找。孔子為何說顏回好學?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別看只有六個字,可這太難做到了。不遷怒於人,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試問,普天之下,有幾人能做到?
各位要注意,《論語》之中,孔子的話字數越少,越難做到,字數越少,越難明白,字數越少,越值得玩味。如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不遷怒,不貳過」,不過六個字,可是做到它何其難也。潘長江有言:科學證明,凡是濃縮的都是精品啊。
080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校,通較,計較的意思。犯而不校,即是別人冒犯我也不與之計較。前人認為這裡的吾友即是指顏淵,但不知何據。
020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不違如愚,即孔子說什麼,顏回都唯唯稱是,不反駁。貌似很愚鈍,不明白孔子說的是什麼意思。
省,讀作「醒」,說文:省,視也,察也。反省,即反過來察看自己。女子歸家省親,即回家看望雙親。
私,即私下裡,離開老師,自己獨處時。
發,對孔子的話有所闡發。回也不愚,前面貌似愚蠢,實則不愚。
顏回是最受孔子讚許的學生,沒有之一。顏回能和孔子言終日,可見他受老師的喜愛,要是換作子路,或許談上幾句就讓孔子給罵走了。
110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09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惰,怠也。告之以學問道理而能始終不會心生惰怠的人,當是顏回吧。中人以下不能對其語上,若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子亦不會再教導他。而顏回能語之而不惰,是因為他為上智之人,能聞一知十,對孔子的教導都能理解,所以他能對孔子之言無所不悅。所以孔子與之言,顏回能終日不違。
語之而不惰,其回也與!
110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而弟子之中名字能流傳後世的不過數十,其他人的名字都已淹沒於歷史之中,本章中列舉的十個人都孔門弟子中數一數二的人物。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相當於今天的四門課程。
而這四科之中將德行放在首位,不是隨便安排的。孔子畢生所願是欲使天下有道,當然離不開言語、政事、文學等各方面的能力,但評價某一個人,孔子最看重的還是他的德行。北方人罵人常說「看你那副德行」,德行二字本身不是髒話,而「那副德行」則是指其人惡劣不堪的言行。
言語之能固然重要,但巧言亂德,而且有言者不必有德,如善言語的宰我,孔子就曾說過他不仁。政事固然重要,但善於政事者,亦不必有德,如冉有,孔子就曾屢次批評他,甚至有一次都不認他這個徒弟了。
這裡的文學不是指今天所謂的小說散文一類的作品,文指文章典籍,相當於文獻。子游和子夏熟悉詩書典籍,擅長分析文章,所以被列為文學一科。能解詩書,擅長文章固然重要,但文章寫得漂亮的,其為人並不一定漂亮。德行列為四科之首,而顏回能名列第一,顏回被後人尊稱為顏子,也是名副其實。
09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喟,音愧,大息也,即深深地嘆息。
卓,高也,超絕之義。
末,不能,這裡用作否定副詞。文言文中的末,莫,不,毋,無等詞,有時作為否定副詞,有時作為實義的否定動詞,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由,從也,自也。它既可用作介詞,也可用作動詞或是名詞。是從哪裡進入,從哪裡開始,從何處著手的意思。這裡的由,便用作動詞,即有路可循的意思。末由,便是無路可循。
這裡兄弟說一說文言語法問題,毛主席說中國革命有三大法寶,而對文言文進行語法分析時,兄弟也總結出三大法寶,一為倒裝,二為省略,第三個便是詞無定類。一些詞,可作名詞,亦可作介詞和動詞,全在於上下文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一些句子感到文意不通時,不拘於某些詞的常用意義,試著將其轉換一下詞性,如這裡的「末」和「由」,說不定句子的解釋就順暢無礙了。
孔子那麼多弟子,獨稱顏回好學,可見此人的聰明才智非同一般,不但學問一流,孔子還把他列為德行第一。他對孔子的評論,值得我們深究。他跟從孔子求學,對老師的學問有了一番研究之後,才會有此一嘆。
顏回將孔子之道與孔子之學問比作高山,越是仰望就越覺得高遠,又比作金石,越是鑽刻,越覺得堅硬。而且博大精深,有時稍一分心,便如墮入五里霧中,好似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找不到方向。顏回的才智都用光了,卻也欲罷不能。本來學問是無形的,但孔子的學問如同矗立在那裡,而且高遠超絕,想要跟上他師的步伐,卻如老虎吃天一般,無從下口,無路可循,無處著手。
孔子之道,顏回尚且無路可循,我等晚學後輩,才智不及中人,能學到什麼程度呢?
1123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師徒受困於匡地時,顏淵掉隊了,落在了後面。後來趕上眾人,孔子說,他以為顏淵已在混亂之中死了。顏淵說,您仍健在,我怎敢先死呢。沒想到一語成讖,後來顏淵真的先孔子而去。
後世還有一副對聯,形容那些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最先跑路的王公大臣們: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則先逃。上聯就是出自顏回的話。
0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谷之始生曰苗,吐花曰秀,成谷曰實。
今天的苗而不秀,意指中看不中用,如《西廂記》里紅娘罵張生就說他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秀而不實相當於華而不實,表面看著不錯,其內心卻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真學問。而漢人都認為,孔子這句話是在說顏回,指他雖然好學上進,有德行,卻英年早逝,沒能成就一番事功,使天下有道。
09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子看到顏回在學問道德上一直有所進步,從未曾止步不前,可惜早死。
110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1111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這裡的「厚葬」大概與「請子之車以為之槨」有關。孔子是不同意厚葬顏回的,但是沒辦法,其他弟子非要這樣做。所以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也不能將你視作兒子,由我來決定喪葬的規格。不是我的原因,都是那些小子們自作主張。
不知顏回的槨與孔子的車到底有什麼聯繫?
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慟,傷心過度。
「夫人」和「誰」是介詞「為」的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非為夫人慟而為誰?
110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喪,亡也。顏回是孔子最心愛的徒弟,孔子認為以他的德行和學問可以將文武之道發揚下去,誰知顏回竟先他而去,老天爺真是不想我讓活了。其人死後能讓孔子如此傷心的,恐怕只有顏回一人吧。
關於顏回之死,《論語》中有這麼多章,可見他的死是孔門中的一件大事,有很多弟子親歷其事,有所見聞。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顏回在眾多弟子中的地位和孔子對他的看重。如果能有幸與顏回生於同時,兄弟定要一睹他的真容!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孔子的思想對後人起著重要影響?
※讀思筆記九十一:讀《孔丘教育思想批判》隨筆
※論語里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不能把對一個人的氣憤發泄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自利還是利他?就看你的認知停留在哪個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