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的起家

趙普出身於一個小吏世家,因他年少歷經戰亂流離之苦,接觸儒家典籍機會很少。但又因其家庭影響從小學習吏事,這對於解決實際行政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因而不可否認,他雖文采不高,但他與政治家掛鉤,如漢之蕭何,而非尋章摘句、不通變故之人。

首先,他的家族按他自己說可追述到少昊時期,祖輩有明文記載達五世。但這與五代時期以姓望攀附郡望一樣不可深信。他在顯赫時建立了五代祖廟,流傳與今可到曾祖,及祖父與父親都做過司馬。那麼他家族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官宦大家,書香傳第自然是不屬於他們家的。

接著,趙普有弟妹4人,他是大哥。蒙他為官之故,他的弟妹可說都是官,但品級不高,畢竟也是蔭護的手段,況且他們本人才幹也不行。如若行,早就青雲直上了,何來碌碌小官終生?至於趙普本人,他有4個兒子,長子承宗是原配所生,他也最為看重。很不幸,他先於趙普而死,這也加重了趙普自身的病情,即1年後趙普病死。值得一提的是次子趙承煦為他生了很多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從約娶了曹彬孫女,高門高第也,家族也就越來越大。

當然,趙普的故鄉是有3個。生在薊縣,長在常山,壯於洛陽。他出生在幽州薊縣,當時為後唐控制,但離契丹較近,受戰火影響很大。他家族後來遷到常山即是因為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攻滅後唐,先以幽州為基地。當時平叛將領同樣有異心:和石敬瑭爭做兒皇帝。平叛軍被石敬瑭打敗,不得已,也就只好投靠契丹。石敬瑭做上了後晉皇帝,割讓了幽薊16州。趙普家族不願受異族統治,舉家南遷常山,常山為趙普祖居之所在。少年時趙普也就習慣於節度使與契丹的戰火,他能夠較早地理解人民之苦以及節度使的危害,與他生活在燕趙大地是分不開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他日後的沉默寡言、多謀善斷,以天下為己任的求名圖史的心態。他家遷往洛陽同樣也是戰爭原因,後晉節度使安崇榮反叛朝廷,常山一帶成為主戰場。在趙普21歲時遷往洛陽,此時他已成人,需要謀官生存下去。至於他與太祖滁州會面的傳奇色彩與否,不應誇大。《默記》所記不可信,實際是趙普斷案解決了當時實際問題加上他的吏才和談吐。如果之前已見過,趙匡胤不會這時才器重他。

五代亂世,正是武人得意之時。但是,武人當政,不懂治理國家,於是,他們就搜羅一批文士,為他們主持文書、出謀劃策。趙普等深有吏干之人此時多為幕府之謀主(即主要的謀士)。趙匡胤升任節度使之後,他原先幕府既有楚昭輔和王仁瞻,此時又有趙普入幕,可謂形勝一時。雖則趙匡胤在北周高層地位較低,但派系開始壯大,在禁軍中下層軍官有很大威望。同時他又偽裝忠順小心,獲得周世宗的高度信任,這離不開趙普的謀劃作用。此前在散布謠言「要官」後,又獻白銀和運回書籍以作掩飾以釋周世宗之疑,這些都是趙普的功勞。

五代時的武人,一旦有了節度使的高位和一定勢力後,大致都會萌發奪取政權的野心。禁軍是顛覆政權的決定性力量,禁軍的中堅和便易天子的主力,則是禁軍中下級軍校。而趙匡胤在禁軍中下級軍校中影響很大,但是,他在當時周世宗和宰相王朴主治下,並不敢對政變有所企圖。正是因為君明臣賢、將帥畏服,後周政權很鞏固,所以趙匡胤派系無隙可乘,不得不表示忠誠,保持和擴大權勢,不敢有所妄動。

周世宗的最後一次北伐時,「點檢做」事件使趙匡胤大為收益。深究。一來,皇帝生病,宰相去世,有可乘之機;二來,殿前司副手趙匡胤本就不甘為人下。正好可拜託殿前司控制,使張永德失去都點檢這一職位;三者,以讖語擠掉張永德,製造了「天意」,做了奪權的輿論準備;四者,趙普本人作為擁立派早已清楚這一機會,而趙匡胤此時在周世宗同行中,正好有放置木板的機會。同樣的,禁軍將士在政權更替中獲得大量賞賜,這種經濟原因使禁軍將士更加喜歡擁立皇帝,獲取更大利益。亂世禮義掃地,今日君臣,明日仇人,君臣之間本無大義維持,這是其容易兵變的思想因素。相反,眼看統一有望,又換成一個小皇帝,難以進取,將士和民眾迫切希望統一,因而十分失望。這種人心浮動的局面恰是趙匡胤集團奪取政權的大好時機,他們也就積極行動了。

在陳橋兵變中,趙普運籌帷幄,迅速成功完成奪權之舉。陳橋兵變在很大程度上是九年前郭威兵變的翻版,但是策劃的更加周密。京城未遭洗劫,爭取了京城士民之心。一天之內,奪權成功,各地節度使和禁軍,一時手足無措,只好俯首稱臣李筠的反抗則在四月公開起兵,此時距離陳橋兵變已經過去3個多月了。在這裡,他由於對自己親兵的自大,錯失了與趙宋分割天下的有利局面,他不聽謀士進軍洛陽,勾結契丹、北漢三面進軍的建議,直撲開封。正因如此,各地節度使反而並不敢乘機而起,他們需要觀望李勝還是趙勝,再作決定。與之對比的是趙匡胤,他和朝臣高度謹慎,決定速戰速決,安排趙普京城留守,他知道並無必勝把握,不能不預作安排。趙普請求跟隨軍營,他在軍中贊同向拱的建議,宋軍應急渡黃河,越過太行山,乘李筠部隊還沒有集中的時候消滅他們。於是果如所料,迅速平定。各地節度使震驚於中陰身的強大兵力被懾服,又將舊有節度使更換防地,減少地地緣關係的根基。

論功行賞,趙普名正言順成為樞密副使。早在事前,李重進已聯絡李筠南北夾擊,但他親信私下把這件事報告給了太祖,回去反而勸李重進「養威持重,未可輕發」。李筠之亂平定後,李重進拒絕調任節度使而反宋,但這時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南唐拒絕援助,而太祖問計趙普的結果是,李重進錯失時機,無論怎樣都能平定,不過最好速戰速決。果然,倆個月後,李重進全家投火自盡。趙普進入樞密院後,前朝三位宰相實際上退了下來,因而它實際掌管樞密院大權。

  • 唐末五代,樞密權重,實際上取代了中書門下的地位,行使著中央的權力,當時宰相但行文書而已。正因如此,五代時主要輔臣都任樞密使,即使任宰相,也兼樞密使。宋初,罷范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是剝奪他們的實權;讓趙普進樞密院,則是避實就虛,去掌握實權的。所以,趙普雖官僅樞密直學士,但實際掌管著樞密院大權。他之最後在建隆三年(962)就任樞密使,但這僅僅是形式而已,並不僅僅是形式而已,並不影響趙普掌大權的實質。趙普在趙宋皇朝一建立時,即已成為實際主要輔臣,處理國家事務。

乾德二年(964),太祖任命趙普為宰相——門下侍郎、平章事,繼趙普之後出任樞密使的李崇矩,號稱忠厚長者,與太祖關係又不深,於是中央事權便隨著趙普的出任宰相,從樞密院又轉移到了中書。樞密院雖與中書號稱二府,但軍國大事都取決於中書,中書威權大振。

宋太祖即帝位34歲,正當年富力強之際。他有濃厚行伍習氣,他雖然也對武將有猜忌之心,用心腹掌握禁軍。五代時期與晚唐相比,有一個顯著變化,那就是中央兵力的強大。各地藩鎮的兵力,不再能夠和中央軍力抗衡,左右中原政局的,主要已是中央的禁軍了。在武人得志之秋,將帥和士兵的驕蹇之氣,有增無減,逐帥易主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禁軍已成為統治者的腹心之患,經常變起肘腋。周世宗整頓禁軍,嚴明軍紀,淘汰老弱,招募天下勇士,使禁軍士卒增強,近世無比。然而,禁軍將帥,平時掌管訓練,戰時統兵出征,很容易和士兵特別是中下級軍官建立牢固關係,加上殿前司和侍衛司將校多在本司升遷,更易形成派系。陳橋兵變便是在野心家利用下禁軍惡習的一次大爆發。趙匡胤認為義社兄弟不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設想和辦法。

趙普則不然,對於禁軍兵變根源以及如何消除這一腹心之患,多從制度方面考慮。趙普看到過,後晉石敬瑭的開國功臣劉知遠,後漢劉知遠的佐命功臣郭威,在新朝建立後,久握兵權,養成勢力,最終奪得政權。因此,趙普對佐命功臣石守信等人久握兵權,不得不心懷猜忌。同時,作為文臣,他不願五代武人掌權的現象持續下去。當時義社兄弟意氣相投,有擁立之功的禁軍將校多驕橫不法,趙普多次陳說解除佐命功臣的軍權,授予其他職務,太祖不聽。直到說出「臣亦不憂其叛也。然孰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太祖醒悟,自己是在「不自由」的情況下才引發陳橋兵變,他接受了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進行了改革兵制,制置武將的改革。

趙普,一個少有的影響北宋300年國策的遠見之臣。

推薦閱讀:

毒殺李煜、孟昶、錢俶、趙匡胤的趙光義?
大丈夫博弈, 真君子觀棋
趙匡胤在位16年為何不立太子?
宋代更戎法是什麼?
雄關、白洋淀與神臂弓:北宋步兵如何在平原上對付騎兵

TAG:中国历史 | 宋史 | 赵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