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翻一番 金額漲兩倍:2016年的醫院併購火爆成這樣!
【健康點】「境內醫院併購數量較2015年翻一番多;全年交易金額較2015年增長了237%;對公立醫院的投資金額較2015年增長7.8倍;未評級醫院投資數量增長近3倍……」
從4月19日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這份《2016年中國境內醫院併購活動回顧及展望》報告中,你完全看不出2016年曾被稱為「資本寒冬年」,無論是境內併購還是海外擴張,無論是民營還是公立醫院,無論是三甲醫院還是未定級醫院,幾乎所有的指標箭頭在2016年的年份都是向上的,它們揭示了一個結論:中國的醫院併購活動在2016年呈現了一次爆髮式的增長。
根據報告統計的數據, 2016年,中國境內醫院併購數量增至106宗,與201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交易金額達人民幣161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237%。
在醫院類型上,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醫療管理集團的併購交易均有大幅增長。雖然綜合醫院的併購活動漲勢平緩,但其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73億元;而醫療管理集團的交易金額增長最為迅猛,較2015年增長近30倍,達人民幣27億元;專科醫院的交易數量在2016年佔到交易總數的一半以上,達到59宗,是境內醫院併購最為活躍的領域。
就投資區域看,從金額來看境內醫院投資活動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安徽,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均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醫改先行、有特色醫改模式或較多的地區。從交易的數量上看四川、山東、上海和貴州的醫院併購交易近年來也十分活躍。
2016年,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的併購活動的爆髮式增長既體現在境外也體現在境內。比如華潤集團17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癌症和心血管服務提供商GenesisCare50%-70%的股份,就成為2016年中國醫療在海外最大的併購交易。總體上看,海外收購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和香港地區,不過未來可能涉及其他醫療發達國家。
而境內醫院行業仍是併購活動最為活躍的領域。在大型醫療管理公司併購和行業整合活動的推動下,2016年境內醫院併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儘管目前公立醫院的收購過程緩慢,歷時較長,收購失敗的可能性較大(如鳳凰醫療曾因職工反對收購北京煤炭總醫院擱淺),但是報告顯示,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併購在2016年均出現井噴式增長。
其中公立醫院的投資金額升至約74億元,較2015年增長7.8倍。在普華永道2015年醫院併購活動報告中,被併購醫院主要為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在2016年的報告中我們卻發現,除了二級甲等綜合型醫院外,大量三甲綜合型醫院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也成為上市公司完善產業鏈布局的收購目標。對民營醫院的投資在專科醫院交易活躍的推動下,交易金額也翻了一番,達87億元。
高特佳投資分析表示,A股上市公司收購醫院的動機的進行,可以總結歸納為兩種:第一類,收購方本身處於醫療/醫藥行業,如恆康醫療、譽衡葯業、信邦製藥,收購醫院是為了在相關領域內快速擴張,並與自身公司進行整合,產生協同效應;
第二類是看好醫療主題,快速高效布局醫療產業,如水產養殖行業的千足珍珠,通過收購一定規模的三級民營醫院迅速切入醫療服務行業並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的凈利潤。
除了上市公司,2016年,戰略投資者投資金額增至人民幣近109億元,交易數量也較2015年翻了3倍以上,達到88宗。私募股權基金的交易數量雖然從2015年的23宗小幅跌至18宗,但由於交易多為對醫療管理集團和大型連鎖專科的併購,單筆交易金額較大,其交易總額大幅升至人民幣52億元,較2015年增長4.3倍。
報告專門提及專科醫院在2016年投資收購規模空前,披露的交易金額已超過61億元人民幣,要知道,這一數字在前一年不過僅僅為7.21億元,如果算上報告中沒有統計的55個未披露金額的交易,這一增幅將更為驚人。
普華永道中國醫療行業併購服務及北方區併購服務主管合伙人錢立強表示:「盈利好、可複製性強且醫療風險較小的連鎖型專科醫院一直最受投資者青睞。2016年,除了婦幼與口腔專科,整容和眼科由於具有相對清晰的盈利模式及較強的擴展性,也受到眾多投資者關注,增長十分迅猛。」
退出渠道仍待探索
不過相比火熱的併購交易,對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退出則冷清很多,值得深思。
數據顯示,近四年來醫療健康企業的投資退出方式主要為上市和股權轉讓,披露金額項目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2至8倍之間。2012年至2016年間,共有23家醫療健康行業企業成功上市,其中醫院上市項目12宗。
報告稱,最近四年,「在A股成功上市的醫院僅有一家」,對普華永道報告中的這一數據,我們未能明確具體是哪一家。健康點查閱了清科集團旗下的投資統計網站投資界,最近一次以醫療服務為主業的公司登陸A股,還是2011年的迪安診斷。整個A股市場迄今也不過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寥寥數家。不過國內醫療服務行業公司上市方向主要集中在香港主板和新三板這一趨勢,當屬無疑。
曾任德同資本合伙人的李凱軍表示,對醫院的投資需要非常穩健的投資方式,比較適合企業、租賃公司,追求長期穩定回報,而不是資本市場上的操作。「醫院上市這件事,是個探索性的,沒有很多先例。醫院更適合做百年老店,每年滿足於10%-20%的回報。」
初創VC機構長嶺資本創始合伙人蔣曉冬則認為,在整個醫療行業的退出中,IPO是重要手段,但兼并重組同樣重要,「甚至是說,也許兼并重組得到的回報比IPO更高。」
展望未來,隨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醫療體制改革和投資醫療行業的政策不斷出台,以及基於互聯網和新技術的醫療行業持續成長,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併購活動將持續呈現出上升趨勢。
錢立強就表示,「獨立醫院和診所面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挑戰,而大型醫療管理公司為了獲取上述組織現有的客戶資源對收購與自身互補的醫療機構具有強大熱情,這將成為推動醫療健康行業併購活動的持續動力。此外,我們預期將出現更多的大型跨境交易,除了併購之外還將出現相當比例的新設和合資機構,主要集中在腫瘤治療、康復治療等科技含量高的醫療服務領域。」
-end-
推薦閱讀:
※重病產生的費用是否該由國家來承擔?
※生活中有哪些必需要知道的急救知識?
※健康體檢真的有那麼好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別再拿道德大山壓著我們,我只想單純地做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