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道德經》(七)同出異名

市面上對於《道德經》的註解汗牛充棟,大體有如下幾種方向:一種是哲學解,為學術界所推崇。我一直以為哲學跟西醫類似,是研究胳膊腿的學問,把一個完整的人拆分成幾部分,研究每一部分的作用,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劃定參數,制定標準。西醫是研究人的胳膊腿,哲學就是研究思想的胳膊腿,是把思想作為研究對象,而非體驗對象的。大體而言,是比較嚴謹的,另一方面,又註定了其冷漠而客觀的特質。一種是用世解,什麼是用世?用世的核心就是解決問題。從物質世界的問題,到思想層面的問題,大到國家政治,建功立業,小到雞毛蒜皮,婆媳矛盾。成功學的流行,國學講堂的遍布。學術界對此頗有微詞,卻不能抵擋市場的熱情推動了這類書籍講座的流行,哲學的解讀看似陽春白雪,然就像一個隔岸觀火的路人,終是難以抵達人們紛繁的內心世界。人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個世界每天都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稍不留意,就會與整個時代所脫節。物質與思想的多元化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也加深了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這些物質與思想的問題都亟待解決,看似下里巴人的成功學、國學講堂反而直抵心靈。一種是修行解,把《道德經》定位為一本煉養身心的修道指南,成仙捷要,認為經中蘊含了宇宙萬物的奧秘,以此修行,即能得道成仙。這種解讀要麼出於道教內高道大德,要麼出於民間散修高人。這是偏於出世的一種解讀。這種解讀看似玄,實則不玄,之所以說不玄,很簡單,《心印經》曰: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就像慧能大師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開悟,正是以其具備這種悟性慧根。拿寫春聯為例,書法家逢年過節下鄉為老百姓寫春聯往往要寫楷書或隸書,草書和篆書寫的再好,老百姓一看潦潦草草,沒準回頭還得罵你,為什麼?欣賞不了。反過來講,我們能夠把所有潦草的作品都定義為優秀的書法作品嗎?這又是個可能魚目混珠的問題了,如同我們對高人的定義,見仁見智。另有一些解讀,可統稱為玄解,用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不可知論,把老子捧得很高,講的很玄,然玄中無物。全文充斥了老子很牛逼,我也很牛逼的思想,我跟老子稱兄道弟,爾等凡人只能頂禮膜拜。我已經得道了,但是爾等境界太低,說了你們也不懂,而且說了就不能顯示出我懂了(知者不言)。這種文風還吸引了不少中二少年,其實《道德經》中說的很清楚,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五十三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老子頗有先見之明,說自己講的東西簡單的讓人不敢相信,反而引得人們繞道而行,最終是莫能知莫能行。

這幾種解讀往往交織在一起,看得人云里霧裡,但是大家別忘了,《道德經》首章就講到:同出而異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悖於道。這篇文章緣起於近來常有朋友問我學習《道德經》最好的註解是那一本?同樣的問題,我也請教過師父。師父說,各有所長,就看你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與時俱進的升華,化為己用了。後來我讀《道德經》至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然大悟,任何一種解讀都有其精義所在,透過其精義,我們所感悟到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這樣的道,賦予在不同的人身上,綻放出的是不同的光芒。

願大家懷著一顆包容平和的心態去學習《道德經》,得其精,取其信,法其道,任其然。

最後的彩蛋,講一個我個人的體驗。小學時候,上英語課,一開始學的還行,到一個單詞上卡住了,我至今記得很清楚,這個單詞是冰箱,refrigerator,能寫對,意思也清楚,就是讀不對,犯了難。後來有一天,老師叫一個同學起來念這個單詞,這貨大舌頭,用一種語速很快且比較搞笑的方式把這個詞讀出來了,大夥哄堂大笑。接下來,老師叫我起來,念這個單詞,大夥知道我每讀必錯,都等著看我笑話。我站起來,準確的把這個單詞讀出來了。之後再複雜再繞的單詞,我都能準確的讀出來。老師讓我上來分享經驗,我也只是說了努力背誦。其實從那個大舌頭同學讀完那個單詞,我突然有了靈感,之所以讀不準冰箱,吐字沒問題,是不會轉彎,這個大舌頭會轉彎,但是吐字不清晰。那個大舌頭讀法雖然搞笑,但是轉彎容易記,讀的時候是心裡想著他那個快速的轉彎,用我平時的發音。觸類旁通,再讀類似的單詞就很容易了。乃至後來,我不用藉助大舌頭的轉彎,也可以順利讀下來。這是我學習《道德經》的一個小方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推薦閱讀:

道德經,「是以聖人之志,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怎麼解釋?
老子的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識?
為什麼佛教能流出四阿含經,道教卻沒有流出老子說法時的記錄,而只有道德經攝總?
知其雄守其雌,知和守怎麼理解?
兩年都看不懂道德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道教 | 道德经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