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再學習
在開始練習毛筆書法之前,最好能先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確定自己所學習的字體。
就書體而言,筆者主張學習楷書、行書。道理很簡單:這兩種書體寫好了可以隨時應用。甲骨文、篆書、漢簡、章草、大草等等已被歷史淘汰了的書體,學得再好也用不上。
對楷與行這兩種書體,有志於書法者可任選其一作為主攻方向。臨習書法最好能專精一體,幾乎所有的名家都是靠一兩種書體立身的:如顏真卿、趙孟頫靠楷與行;懷素靠草,米芾、王鐸靠行等等,而並不是真草隸篆樣樣精通。
確定了學習楷與行的大方向之後,就學習次序而言,筆者建議最好先從楷入手。行書在某種程度上是楷書的「快寫」,楷書功底不紮實,行書很容易出現結構不穩,比例不當,疏密不勻等弊病。至於由楷轉行的時機,則因人而異,一般可在習楷有所體悟,而運筆能「留得住」的時候轉寫行書,這個時間,差不多應在半年之後。
第二,要選合適的字帖。
何謂合適,就是自己喜歡的字帖。選帖如選妻,感覺排第一。如果打心眼兒里就不喜歡,即使勉強帶回家去,最後也會以離婚——束之高閣而告終。只有喜歡,只有這個字帖讓你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你才能真正地鑽進去,體味到書法難以言傳的美,並能不太費力就將其消化吸收,使自己取得進步。
第三,要多觀察墨跡本,少學碑刻。原因很簡單:墨跡本是真正用手寫出來的。與碑拓相比,墨跡本的優點主要體現在:1、起筆、收筆的筆鋒變化很清楚;2、點畫用筆的輕重緩急躍然紙上;3、筆畫之間的連帶呼應清晰可見;4.墨色的濃淡乾濕一目了然。而這些,都是碑拓不能傳達的。
目前存世的唐楷,似乎只有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和《倪寬贊》,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徐浩的《朱巨川告身》,柳公權的《題大令送梨帖》幾行小楷,此外就是一些寫經卷子。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顏真卿《自書告身》
《朱巨川告身》
柳公權《題大令送梨帖》
唐朝以下,宋代楷書墨跡常見的似乎只有蔡襄《跋顏書告身後》、《謝賜御書詩》;元代趙孟頫的楷書墨跡雖多,如《三門記》、《膽巴碑》、《汲黯傳》、《道德經》《仇公墓誌》、《殘本蘇州某禪院記》等,但趙用筆有習氣,臨寫時則須格外注意。
:蔡襄《謝賜御書詩》
:趙孟頫《膽巴碑》
趙孟頫《道德經》
對於這些墨跡楷書,要反覆熟觀,尤其是要關注他們的用筆方法。在熟觀墨跡,掌握古人的用筆真相之後,可在眾多的碑刻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練習。
學行當追魏晉。晉人行書登峰造極,尤其是王羲之,歷來被推為書聖。唐宋以來的書法大家,其實大都淵源於他。在字帖的選擇上,筆者建議先學《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雖是拓本,下真跡一等,但它仍是學習王書的一個很好範本,不僅字字珠璣,還有一大優點就是字多,比較可靠地保留了王書的原貌。
聖教序的墨跡本可參閱兩個:一是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為友人景圭先生臨的"集字聖教序",一是清代書法家查升摹寫的聖教序。通過這兩個版本,可以參悟聖教序的筆法,並可看到名家臨書的變化。
王鐸臨《聖教序》
查升臨《聖教序》
第四,要多看書法展。諸葛亮《誡子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就書法自我風格的養成來說,雖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也是在不斷地嘗試和突破中完成的。因此,在研讀各種古代優秀書法作品、甚至面對今人的書法作品時,我們一定要有轉益多師的雅量和胸懷,要與同好之間多多交流,要閱讀大量的碑帖以廣開眼界,還要敢於把一切人的書法,當作自己書法創作的基本素材和試驗品。只有如此,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格。
第五,要持之以恆。學書法首先要端正心態,把寫書法當作一種生活,當作一種生活格調,而不是一種工具。為了書法的進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和恆心。世界上沒有一種學問、一種事業,是可以無「恆」而能成功的。當年永禪師四十年不下樓,退筆成冢,可見所下的苦功;又如卧則劃被,坐則劃地,無非是時時刻刻的念頭都在書法方面,所以才取得了最終的大成功。米南宮說,學書須「他好俱忘乃入妙」。這對於學書者而言,應是切記的不二金丹。
第六,多和朋友交流,掌握一些選紙、用墨的技巧。書法和繪畫一樣,是有很多的技巧在其中的。多和朋友交流,就會能掌握其中的不少技巧,對於儘快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理解書法的章法的?
※字寫的好看的人都是怎麼寫的?
※臨帖需要跟帖寫得完全一樣么?
※有沒有必要懸肘、懸腕練習硬筆字?
※【幹掉常用字】(第十三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