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萬網友觀看我們鑒定「橡膠麵條」,結論是麵筋還是橡膠?
原創 2017-04-09話食團readfood
在水中泡一泡、搓一搓,浸泡後的挂面竟然出現了白色膠狀物質。這個膠狀物質竟然是橡膠?這是近期在朋友圈刷屏的一段視頻中出現的場景:一位年紀較大的男性消費者向觀眾展示,一把泡了一上午的麵條,手一捏,就會團成一塊像「口香糖」一樣的東西,也無法溶解,十分有彈性。為此,這位消費者斷言,「這肯定是橡膠做的。」
挂面浸泡後出現的膠狀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麵條和橡膠,真的可能傻傻分不清楚?4月7日上午,話食科普與南都鑒定走進廣州CEC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一起揭秘挂面泡水後出現的「膠」的真實身份,以及對比測試一下橡膠和麵條有哪些不同之處。本次科普鑒定試驗還進行了同步視頻直播,一天時間內吸引超過180萬網友觀看。
網上流傳的幾段涉及「橡膠麵條」的視頻中,演示試驗的消費者大多持南方口音。其中一位男性消費者,把麵條放在了盛滿水的臉盆里,號稱是「已經泡了一上午了。」他不斷的從水裡把麵條撈起來,想展示麵條依舊很「勁道」。隨後,他又仔細搓揉了一下麵條,直到把這些麵條揉成了一整團「糊糊」的物質。之後,他斷言,這些麵條「全是橡膠做的」。
長沙市民張女士看了這段視頻後,自己也做了一場「試驗」,並請來了媒體報道。她說,自己從超市買回來的麵條泡了一晚上,變得「十分有彈力,捏不碎」,「沒有任何『粉』揉出來,像『橡皮泥』一樣。她轉而向媒體求證,這樣的麵條是不是裡面添加了什麼東西?人體食用究竟健不健康?」這樣類似的版本還有不少。還有消費者為了證實麵粉應該是可溶的,還特意把散裝的麵粉也泡在了水裡,「你看,麵粉就一下子溶解了,但這個麵條就不會。」
還能讓人好好的吃麵條嗎?難道我們之前吃的都是假的麵條?
廣州市場麵條照賣
有人認為「南方人大驚小怪」
廣州市場上的麵條有沒有受到影響?試驗前夕,鑒定君隨機走訪了幾家超市,發現貨架上的麵條都是正常售賣,並沒有受到視頻的影響。鑒定君現場隨機採訪了幾位前來購物的市民。一位林女士表示,沒有看過網路上的有關視頻。「感覺泡一泡也不能證明它就是橡膠做的吧。本身煮麵條的時候,那麼高的水溫,麵條都不會爛,就拿水泡一泡,不爛,不能說明它就是橡膠做的吧。」
李女士則表示,橡膠的成本比麵條還要高,「生產者要拿橡膠來做麵條划得來嗎?還要想盡辦法做成麵條的口感,這個造假成本太大了吧,無利可圖啊。」而另外一位王女士則表示是南方人大驚小怪了。「這個就是麵筋啊。我們那邊都做面都用這個。反覆換水,多揉幾次,越揉越勁道。」王女士還表示,麵筋的形成情況和揉的力道很有關係。「力氣越大,揉出來的麵條越勁道。」
鑒定實錄
挂面泡出的膠狀物 真可能是橡膠嗎?
時間:4月7日
地點:廣州CEC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
測試對象:玉米挂面、高筋挂面、綠豆挂面、橡皮筋
儀器:燒杯、鑷子、酒精燈、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等
目的:挂面泡水後出現的膠狀物是什麼東西?橡膠和麵條,究竟有何不同之處?
測試A
挂面泡水揉搓後
真的出現了膠狀物
挂面用涼水浸泡後,是否真的會像視頻中一樣,出現白色膠狀物?試驗一開始,鑒定君就將一小把折斷的挂面,放在盛滿涼水的燒杯中。大概半個小時後,原本直直插在水中的挂面,水下部分開始出現變軟跡象。大約一個小時後,挂面全部軟化以後浸泡在了水中,原先透明的水也開始呈現乳白色。
鑒定君用手不停攪拌水中的挂面,並不斷揉搓後,挂面開始黏在一起。隨著麵條在水中不停的揉搓,麵糰逐漸出現白色的膠狀物,而且不溶於水。
「這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麵筋』。」 試驗員表示,麵條筋道的秘密就在於麵筋,也就是麵粉中的蛋白質。如果你將麵糰、麵條放在水裡反覆搓洗,麵條中的澱粉和水溶性成分就會離開,剩下具有黏性、延伸性不溶於水的物質就是麵筋。
試驗員介紹,麵筋蛋白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它們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複雜網路結構。蛋白質是麵條的骨架,其含量和結構的細微差異賦予麵粉不同的加工性能。如果蛋白質含量太低,麵條韌性、彈性不足,加工的時候容易斷裂,煮的時候容易混湯。如果蛋白質過多,麵條韌性過強,雖然耐煮,但也不容易煮透,導致最終口感不佳。
測試B
四招區分麵條和橡膠
那麼挂面泡水後出現的膠狀物,有沒可能是橡膠?橡膠和蛋白質以及麵條,到底有何不同,是否可能被混淆?鑒定君準備了三種挂面(分別是綠豆風味挂面、高筋爽滑挂面以及玉米風味挂面),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橡膠製作的橡皮筋。隨後,鑒定君和「話食科普」的成員,通過四種方法,來逐一測試麵條和橡膠,到底有哪些不同之處。
1 干燒
麵條燒後有淡淡味道
橡膠一燒有刺鼻味道
試驗員又把橡皮筋現場進行了燃燒。這次的燃燒速度快很多,而且火焰也比較大。橡膠燃燒時同樣不發出聲音,但現場很快就有刺鼻的味道傳出。燃燒時,橡皮筋還會形成黑色油狀「液體」滴落在托盤上,南都鑒定君用手觸碰了下,黑色油狀的液體並不凝固,氣味十分難聞,非常臭,而且很難洗掉。
2 水煮
麵條煮後就軟水變乳白色
橡皮筋和水都無明顯變化
而作為橡膠代表的橡皮筋,不管用水如何蒸煮,外形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橡皮筋所在的水杯中的水的顏色也沒有發生絲毫變化。「在耐高溫方面,橡膠明顯要比麵條高很多。」試驗員表示,通過水煮可以發現,麵條和橡膠有明顯的不同。
3 拉扯
麵條不管幹濕一扯就斷
橡皮筋一直彈性十足
試驗員對麵條和橡皮筋分別進行了拉扯。結果發現,乾的挂面,很容易折斷。經過蒸煮的麵條,柔韌性比麵條保持在乾燥狀態時有所增加,有一定彈性,但這個彈性十分有限。力氣稍微大點,麵條就能被扯斷。
與此同時,橡皮筋不管在乾燥狀態,還是在水煮之後,一直都是彈性十足。煮過的橡皮筋依然保持著和初始狀態一樣的彈性,不能拉斷。試驗員表示,這是因為橡膠有一定的耐熱性,水煮的溫度下,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4 滴試劑
橡膠和麵條最大其別
是否含有蛋白質成分
第四步,試驗員打算用滴試劑的方式,檢測試驗的幾款麵條中究竟有沒有蛋白質。「普通挂面里都是含有蛋白質的,蛋白質有個特性,在鹼性條件下,遇到淡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就會變成紫色,而橡膠不含蛋白質,是不會變色的。通過這個實驗,很容易就能區別麵條和橡膠。」於是,試驗員分別將三款都浸泡過麵條的水,兌入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很明顯,水就變成紫色。試驗員再將浸泡過橡皮筋的水,也同樣兌入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但水依然是藍色的,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鑒定結論
麵條中的「膠」多為食用膠
麵條中加的「膠」並非膠水或工業膠,而是食用膠,學名增稠劑,也叫做可溶性膳食纖維。現在工業生產的麵條,裡面確實有一些食用添加劑。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在麵條中使用增稠劑合法合規,消費者不必恐慌。當然不用增稠劑也有替代辦法,比如加入魔芋粉。魔芋的主要成分也是高分子多糖,它能起到增稠劑一樣的作用。
目前國家允許使用的增稠劑有幾十種,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天然食物中提取的,可使麵條的口感也更有彈性、更爽滑,同時提高了麵條的韌性。比如海藻酸鈉這些。但海藻酸鈉本身也是從天然成分中提取出來的,其中包括葡萄糖和高聚糖醛酸。它具有濃縮溶液、形成凝膠和成膜的能力,它會增加麵條的口感,但適當的使用對身體是無害的。
麵條中添加化工材料?「企業沒必要那麼做」
試驗員認為,燒一燒真偽一辨就明,化工材料含有硫等化學物質,一燒就能聞到刺鼻的味道。普通麵條燃燒會變焦,但不會有異味。即使放入膠水,也很容易發現。企業沒必要那麼做。面特別有手感,是因為麵筋里含有麥谷蛋白和麥醇溶蛋白,讓麵筋摸起來很有彈性,而並非像視頻說得是用橡膠做的。網上流傳的視頻,泡一下挂面就得出橡膠做的結論,是嘩眾取寵,不負責任,大家不要再轉發類似的視頻了。
現在的挂面為什麼比以前的挂面有嚼勁?試驗員說,這是因為現在的挂面會進行改良,加入食用膠,比如海藻酸鈉,這其實也是一種天然海藻提煉而成的物質,口感會更好,適量食用對人體無害。購買挂面的時候,可以留意挂面上標註的營養成分。大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成分的挂面。
鑒定補充
涉事企業官網闢謠
使用添加劑符合國家規定
在其中一款視頻中,消費者就是把某款品名為爽滑麵條的產品進行水泡實驗,之後得出該麵條添加橡膠的結論。事後,視頻中提到的麵條企業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公司已經關注到相關視頻,視頻中所指的麵條加膠一事並非因添加橡膠,而是麵粉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麵粉中因含有蛋白質而具有水泡後粘黏的手感,這種物質俗稱「麵筋」。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該企業生產的產品使用的添加劑均符合國家規定,都是國家允許添加在食品中的添加劑。而打開該公司官網的首頁就能看到碩大的「鄭重聲明」,聲明中表示,該公司選用製作挂面的小麥粉的濕麵筋均高於國家特製一等粉標準,挂面產品也符合相關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可放心食用,望廣大消費者不信謠、不傳謠。
企業認為有關視頻
對挂面行業造成了影響
根據國家標準GB1355規定,挂面原料小麥粉中普通粉的濕麵筋在22.0%以上,特製一等粉的濕麵筋在26.0%以上,挂面生產企業會根據生產工藝選擇不同麵筋含量的小麥粉作為原料。
聲明還表示,聲稱挂面中含有害「膠質物」的視頻,已對整個挂面行業相關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此,該公司對捏造並散布虛假消息,損害公司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人保留依法追究民事責任的權利,還歡迎廣大知情人士進行舉報或提供線索。
出品:南方都市報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統籌:南都記者 尹來
采寫:南都記者 尹來
攝影: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支持:廣東省(廣州市)產品質量消費教育基地、華南農業大學「話食科普」、CEC消費者體驗中心
(鳴謝:華南農業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胡津 傅艷椿 韓婉珊 崔華玲)
完整視頻收看:直播 | 真有橡膠挂面?南都鑒定告訴你真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