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弓箭發展歷程

我國使用弓箭的歷史很長,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出土石箭頭,目前出土年代最為久遠的是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峙峪遺址發現的一批石鏃。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900多年。這說明我國至少在兩萬八千年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了。

峙峪遺址石鏃

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弓是浙江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把漆弓,弓殘長121厘米,弓身採用桑木邊材製作,表面塗有生漆。標本被送到北京大學等5個不同的權威機構分別進行碳14和熱釋光年代數據的科學測定,測得結果是距今8000年前。這不但刷新了我國出土最早的弓的記錄,還刷新了我國使用生漆的最早記錄,在此之前發現最早的漆器是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遺址的漆碗。河姆渡和跨湖橋遺址間隔只有100多公里。

跨湖橋遺址漆弓

可能有人會好奇,石器時代的弓箭威力究竟如何呢?1966年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號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斷的骨鏃嵌入,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僅僅硬度並不高的骨鏃就可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1953年湖南長沙月亮山41號墓出土了一把戰國時期漆弓,長157厘米。弓身用竹子製成,中間一段由4層竹片疊合而成,外纏膠質薄片,再用蠶絲繞緊,表面塗漆。其所用材料和結構與《考工記?弓人》記制弓需用的干、角、筋、膠、絲、漆六材吻合,且中部向內彎,說明工匠已懂得預應力的應用。

長沙月亮山漆弓

2003年在兵書寶劍峽懸棺內發現2000多年前的巴人漆弓,無論工藝還是弓型和長沙出土漆弓都極為相似。這應該是戰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弓型。

現代復原的戰國漆弓的形制

在吐魯番洋海、蘇貝希、勝金店墓地也均出土大量距今2800年前的弓箭,而這些弓箭有別於戰國時期的直拉弓,吐魯番出土的弓箭,均為反曲弓。而且是木胎貼角片製作而成的角弓,具有斯基泰弓風格。

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弓箭

反曲弓隨著西域傳入中原,到了漢代就普遍的都是反曲弓的形制了,由於漢代本土地區大體氣候濕潤,弓實物出土較少,在西域之外的其他地方几乎沒有出土過漢代角弓的實物,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過單體直拉木弓與箭矢。

在新疆尼雅出土了大量角弓,均為漢代時期,都是長梢弓。尼雅在漢代屬於精絕國故地。可以說至少精絕國的弓型是這個樣子。

但是在漢代的壁畫石刻里,與新疆、甘肅出土的實物不同的是,這些繪畫石刻中所描繪的弓均為小稍弓的形制。我們可以推論,漢代中原地區,應該更加流行使用小稍弓,而非西域出土的長梢弓。

包括馬王堆出土的漆畫也都是小梢弓的形制:

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目前唯一出土的唐代時期的角弓,是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一把角弓,現存於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軍博所藏的這把高昌弓具有明顯的中亞角弓風格,應該也不是唐代中原普遍使用的弓型。唐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中有描繪弓的樣子。

宋代《武經總要》中也有記載弓,同樣也是四種,分別是: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和麻背弓。

《武經總要》插圖

宋代《大駕鹵簿圖》所繪持弓甲士

到了元代,蒙古人主要使用的是具有中亞突厥系風格的「螃蟹弓」

元太祖騎射圖

到了明代,茅元儀的《武備志》中記載了六種弓

但是在明代的繪畫中,所看到的均為小稍弓,比如《出警入蹕圖》中所繪小稍弓。

以及現代翻印的明代繪本《水滸傳》的插圖。

可見小稍弓應該是明代主流裝備的弓型。小稍弓的效能更高,箭射出的初速更快,射程也更遠。

到了清代,就是我們常見的長稍清弓。

清弓的特點是,弓體巨大,弓梢長而反向彎曲,弓梢根部有明顯弦墊,長弓梢增大了弓臂的負擔,使得減速變慢,但是槓桿作用更明顯,拉弓更輕鬆,可以做更大的磅數使用重箭來彌補。清弓使用的箭為流線型的中間粗兩頭略細的掏擋子箭,相對較長較重,配合重清弓使用,短距離內威力更大。但是射程和效能都遠低於小稍弓。

清末以後,火器取代了弓箭走上了歷史舞台,弓箭徹底退出了軍事武器的序列。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一不小心就「走火」!射箭時佩戴的扳指到底該怎麼用?
文物會說話!探秘中國古代弓箭的發展之路
弓箭的箭頭大概有哪些種類?分別的優劣是什麼?
新學弓箭怎麼才能不得「射病」?淺談高穎「尺蠖」射法二三事
現代弓箭 是狩獵好還是准射好?

TAG: | 中国历史 | 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