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夕陽產品的自我救贖與無奈

在進行產品運營的時候,在產品的不同階段所用的是運營也是不同的。

1、比如在產品摸索階段,這個時候是注重用戶的質量,因為在產品需要不斷調整迭代,需要願意為你的產品做出反饋的高質量用戶,因此這個階段不要一味拉新,而忽視了用戶質量。

2、而在產品進入高速發展期的時候,在前期積累了一定量的用戶,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市場份額,就像現在的摩拜和ofo,在前期進行了前期用戶的積累以及資金足夠的情況下,需要快速擴張市場,需要不斷地做線下線上活動,進行補貼優惠,儘可能地多讓用戶使用你的產品。

3、而當產品過了告訴發展期,進入平穩發展期,這個時候變現和用戶活躍就變得異常重要,這個時候需要的時候不斷促活以及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就像現在的今日頭條、微信,你會看到朋友圈廣告,今日頭條的頭條問答、我要上頭條等等。

一、

每款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一款產品在經歷了前三個階段都會進入到暮年期,就是產品的後期,這個時候產品都在苦苦掙扎,一方面用戶減少、另一外面產品在運營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用力,因為即使你再用力,也無濟於事,因為不是產品不行,而是產品過了那個時代,而你沒有轉型成功,註定會被時代所拋棄。

而在我們講到互聯網的夕陽產品時,我想大家的腦子裡都會浮現幾個產品,而幾個產品應該就包括20周歲的貓撲、18周歲的天涯、14周歲的貼吧、12周歲的豆瓣。

百度指數:豆瓣、貓撲、貼吧、天涯

而在這幾個產品當中,豆瓣和貼吧是一隻腳已經踏入暮年期的大門,貓撲和天涯已經是進入暮年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天涯和貓撲幾乎已經在互聯網的世界裡消失了(即使他還存在你),如果沒有特意提起,估計也沒多少人去問津。

而豆瓣和貼吧呢?貼吧是百度的內容產品,相比較於豆瓣、天涯和貓撲,有個好乾爹,背靠大樹好乘涼,十多年來憑藉著百度在pc時代的霸主地位,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線當中,即使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勢頭更是發展強勁,但是進入2016年,百度進入多事之秋,而貼吧也深受其難。雖不能說貼吧的用戶流量已經在跌得很慘,但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相比較於貼吧,豆瓣更年輕,但是受制於用戶的垂直度,用戶增長一直較為緩慢穩步向前,在pc時代,其在百度權重可以排進前三,而豆瓣也在2011年前後迎來他巔峰。其在pc端的產品包括豆瓣廣播,豆瓣電影,豆瓣讀書,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音樂等都是很多文藝青年的最愛。而在2013年9月,豆瓣官方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註冊用戶超過7500萬,日均PV為2.1億,而在那個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體量。

二、

不過在公布了這組數據後,豆瓣好像宣布那是他的告別禮。這個時候,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很多移動端的產品開始出現,而跟豆瓣而有相似目標人群和產品的定位更是數不勝數。豆瓣在日均pv上跌至4000不到,而用戶的流失也標識著一款產品開始走向下坡路,對產品來說也是致命性的。

而我們也知道其實豆瓣也是積極在跟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潮走,不過好像是迷失了自我。豆瓣在移動端的產品可不比pc時代少,這就包括豆瓣FM,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廣播,豆瓣電影,豆瓣小組,豆瓣廣場、豆瓣閱讀等。每一款產品都是個獨立的app。乍一看,豆瓣一點都不比其他產品的這樣用戶移動互聯網了,但是多就是好嗎?

時間告訴豆瓣,錯了,這近10個的APP,且是獨立的,讓用戶摸不著頭腦,到底哪個才是豆瓣官方APP啊,你這是要搞整合還是要搞拆分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好產品並不缺少,所以用戶也不缺少選擇的機會,從pc的一個豆瓣到移動互聯網的10個APP,注意力勢必被分散,做出來的產品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用戶已經不再相信豆瓣,紛紛投向了其他APP。

豆瓣在2014年的廣告收入

其實與其說豆瓣是被移動互聯網拋棄,還不如說是被金錢拋棄的。我們可以看到上圖,在2014年的時候,豆瓣的廣告收入為 4157.2 萬。這個數值相當於人人網的四分之一。豆瓣未能找到和競爭對手一樣有效的盈利模式,未能將巨大的用戶數和內容予以變現。

其實,在豆瓣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宣稱自己沒有廣告,用戶覺得這是一個乾淨的地方,沒有廣告的騷擾。是的,沒有廣告確實是豆瓣在那個時代的宣傳噱頭之一,但是做企業做產品,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盈利,不以盈利無目的的企業都是耍流氓。豆瓣在商業模式上確實比較差,也足以證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不強或者不清晰,只是單純靠廣告盈利是不能持續很久,也是投資人比較不看好的。

三、

在上面說到,移動互聯網好的產品並不缺少。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候,用戶的一個需求幾乎有有上百款產品,去年的直播平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還有共享單車、外賣平台等等。

在豆瓣進行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產品開始出現,甚至是發展迅速,融資速度驚人。比如簡書、知乎,而宣稱自己是文藝小清新的產品更是不計其數:LOFTER、落網、one、火柴盒、片刻、貓弄等等,相比於豆瓣,這些產品在移動端顯得更加小清新,也更輕,雖然這些產品在用戶體量上不能跟豆瓣比,但是我們在這時可以明顯看到,用戶已經在慢慢逃離豆瓣,或是去了知乎,或是投向了簡書,又或是其他文藝可以提供棲息地的地方。比如下圖是豆瓣小夥伴逃離豆瓣寫下的話:

豆瓣就像一頭奄奄一息的獅子,你碰一下他,他就醒一次, 然後又繼續睡,你又動他一下,他又醒來,然後不久又睡著,這就是現在的豆瓣。因為在此時此刻,相比較於貓撲和天涯的一動不動,好像已經沉睡過去好久似的,又或許是永遠都醒不來了。但是豆瓣是積極擁抱互聯網的,他先後開發近10個APP,每發布一個APP,好似又在跟世人宣稱我要醒來了,但是一滴水花難激起千層浪,每發布一次APP就淹沒一次。

四、

而時間來到2017年,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知識付費開始興起,人人都在喊內容付費。先後湧現了多家付費平台,包括: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今年火爆的微博問答、36kr等。

而在2017年伊始,微信也開始坐不住,已在內測微信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功能了,相信在不久就能看見微信的付費訂閱了。就在大家都期盼微信付費訂閱的出現,這時候豆瓣還是像之前那樣發布其他APP一樣,完全無徵兆地出現了一款付費訂閱產品——豆瓣時間。

根據官方介紹,豆瓣時間會邀請學界名家、青年新秀、行業達人,推出精心製作的付費專欄。每個專欄包含數十期至上百期不等的精品內容,以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每周定時更新。而推出了第一個專欄是《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該節目由北島親自策劃編選,並邀請 16 位詩人、譯者朋友一起在豆瓣打造這堂特殊的「詩歌課」,該課程共有 51 首中外經典現代詩, 102 堂大師級的詩歌課。

我在《微信的付費閱讀還沒來,豆瓣時間已經悄然上線了!》也說到:其實,我們可以豆瓣時間這款產品是更偏重於文藝的精神文化食糧。而在目前內容付費的市場上,以實用技能、知識為主流,文化領域產品尚屬小眾。但是豆瓣進入的市場,看上去小眾,但卻隱藏著巨大的商機,是一個正在壯大的市場,堪稱藍海。中國人對消費消費的需求日益強烈,電影票房連年增長、民間畫室遍地開花、小眾話劇場場爆滿、民謠歌手備受追捧……這些都表明用戶對精神消費有了更強的需求和更高的追求,他們對個性化、多元化、創新性的內容十分渴求。

根據艾媒諮詢2016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新趨勢報告?行業盤點顯示:

文化影視成為市場寵兒

過去一年影視行業百花齊放,動輒上十億的電影票房,不斷刷新冠名費用的綜藝節目,文化產業在不經意間已經成為資本的寵兒。中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為 1 萬億元左右,缺口超 3 萬億元,圍繞文化影視產業的創業和布局大有可為。

與不過之前的豆瓣影業相比,豆瓣時間在資金、人力上的投入要小得多,產出、整體的產品節奏也更容易把握。也可以看出豆瓣在探索商業化的道路上的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不過豆瓣時間的野心也絕不僅僅是文化付費這個狹窄的市場,而是一個泛文化,包括了旅遊、生活等。這也許是豆瓣時間的差異化戰略,聚焦市場,單點突破。

豆瓣時間是不是豆瓣的一次自我救贖,還是說想之前一樣,這個世界只是驚動到他了,只是出來走走,然後又遊盪一圈又回去?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從現有大環境來看,豆瓣只是不想錯過這個知識付費時代,因為豆瓣就是個內容起家的產品,也是內容給他帶來了用戶,間接給他帶來了收益。所以豆瓣也似乎在宣稱內容是我的強項,上次沒有抓住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機會,這次可不想錯過這個知識付費時代。

但抱負歸抱負,有雄心壯志的決心當然好,但豆瓣真的要在這個已經是半紅海的內容領域殺出一條血路,不只是說說就可以,而是要真的拿出視死如歸的決心去拼一把,因為留給豆瓣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最後:

12歲的豆瓣,已經是pc時代留下給文藝青年最後的一點回憶,而現在他還在苦苦掙扎,我們似乎除了當一個吃瓜群眾,除了看還是會看之外,別無他法,只能默默為他許願,祝願豆瓣好運!

文字丨藝林小宇,知名自媒體人、專欄作家,專註於產品運營、策劃、BD合作等領域。新書《崛起的運營——後產品時代的運營之道》將會2017年上市。

推薦閱讀:

靠譜的代碼和DRY (圖片是GacUI)
新晉培訓經理,如何做培訓,才能在公司做出點成績?
眾貸網倒閉原因是什麼?
同性戀最後都怎麼樣了

TAG:产品运营 | 互联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