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工藝品還特么不!消!失!
工業革命的浪潮中,
人們曾以為,
手工藝品要消失了,
過不了多久,手工藝者也跟著消失了。
而且這事兒,差點就變成真的了。
紫陶君拜訪譚知凡(建水紫陶四老之一)時,
在雲南建水燈火敞亮的曼金灣「知凡陶藝」,
遇到了一對父子。
「爸,你看現在紫陶這麼有前途,當時怎麼就不做了?」
約莫二十齣頭的小夥子,語氣中滿是埋怨。
「如果你堅持,現在咱們家早就……唉」
「怎麼堅持?!當時我如果堅持,現在有沒有你都不知道!那時候工資發不出,生活都不好過,老婆也討不上。到歲數了處對象,對方只要聽說是陶廠的,或者是碗窯村做陶的,人立馬就沒影兒。」
老爹眉頭緊蹙,道出不堪往事。
「有這麼誇張嘛!」
小夥子不以為然的撇撇嘴兒。
「真的是這樣,」
譚老為以前老廠的同事證明,
「那時候一個這麼大的陶罐,這麼複雜的刻填工藝,5塊錢一個都沒人要。陶器賣不出去,陶廠發不出工資,好多人為了生計都轉行了。」
「就是,2005年前做陶的,十家都不到!」
老爹繼續解釋著:
「好像是過了三四年,建水紫陶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下子就火了。然後越來越好,就像你現在看到的這樣,嘖嘖,老譚你的工作室真氣派!」
……
當時紫陶君聽到了這段對話,
思緒萬千,
各種念頭在腦海中打轉,
愣是沒繞出個道道來。
直到2017年,
一團亂麻般的疑惑,
才開始有了點兒頭緒。
1995年,中國瓷都「景德鎮」的十大瓷廠停產。
毫無創新的低端日用瓷充斥著景德鎮市場,
小作坊們用地攤式方法出售,
利少還賣不出,
各種陶瓷爛大街。
自宋代開始興盛了千餘年的瓷都尚且如此,
其他的呢?
十餘年前,
「手工藝品」就是小商品市場廉價貨的代名詞,
全國各大旅遊景區玩累了,
離開前的一小時就是「手工藝品」採購時間,
買一大堆回去,
七大姑八大姨九大嬸人手一份,
還花不了幾個錢。
手工藝品,
好像要在工業浪潮中掛掉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下半句
「前浪死在沙灘上」似乎要被印證了。
末!日!的!氣!氛!籠!罩!大!地!
但是彷彿一夜間,吃飽喝足生活好了的人們,
開始有了精神追求,
開始講究實用性以外的審美,
開始有時間有閑錢對手工藝品,
尤其是純手工藝品,
進行了解、深入了解、然後買、最後買了還買。
以建水紫陶為例,
2005年前陶坊不足十家,
2016年底建水縣工商局註冊在案的陶坊已逾千家!
窺斑識豹,
那些「即將消失的手工藝品」,
消失了嗎?
還真就沒了。
剩下了的呢?
活著,滿血復活,
不對,應該是加血加藍原地復活!
他們對著鏡子一照,
我擦!沒死耶!
單價在上漲,
利潤在上漲,
比起以前勒緊褲腰帶日子都過不下去的情況,
現在不但吃飽喝足,
還能去外地、去外國交流學習。
淪為同質化的「手工藝品」,
不,應該是「流水線品」,
最後發現一個尷尬的現實——
千篇一律的東西,
總有一天會市場飽和,乃至過剩。
能留下來的,必須得手做,腦想。
離了創意,最終會被自己玩死。
無論是紫陶,
還是其他的手工藝品,
不管什麼時候,
最核心的關鍵永遠是人。
牛逼哄哄的並不是翻滾的巨浪,
而是在巨浪背後的——
「頭腦風暴」。
手工藝品,在「工」、在「藝」、在「品」之上,
是「手」,
是控制「手」的「腦」,
是掌管腦的「心」。
時間,
讓人們回到了手工藝品的本質,
也讓人們回到了萬物的本質。
用手,
用腦,
用心,
好好的做一件紫陶,
好好的做一件手工藝品。
別怕,
人終有一死,
或雷同至死,
或創新涅槃!
推薦閱讀:
※日用陶瓷口底發黃?
※傳統陶瓷和3D列印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之間誰會被淘汰?
※青瓷、影青、粉青、汝瓷是不是只是對釉色而言的?
※外觀看不出區別陶瓷杯為什麼價格差異那麼大?有的幾塊有的幾百為什麼?
※現在的中國陶瓷,因為缺了什麼而領先不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