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首擔製作人,《朗讀者》細琢而來

前不久落幕的《中國詩詞大會》,董卿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氣質令人折服,迅速走紅於微博、朋友圈各大社交領域,網友由衷感慨「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沉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

前有《見字如面》,見信如晤,讓人重拾歷史的餘溫;後有《中國詩詞大會》,百花齊放,競技傳承源遠流長的詩詞文化。而如今,《朗讀者》款款而來。

雖言綜藝,實為本心回歸。

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奢華的布景,只有朗讀者、書和書架,以及6組嘉賓安靜的朗讀聲。

相比其它綜藝而言,這樣一個看似冷淡的節目,卻圈粉無數,成為新一檔大受好評的綜藝節目。

《朗讀者》猶如綜藝界的一股清流,讓我們慢下來、靜下來, 感受文字的美好,體悟生命的真諦,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很多人表示看完《朗讀者》之後感動滿滿,甚至重拾了朗讀的熱情。

董卿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酷愛讀書,熟讀詩詞歌賦,對文學有著深入骨髓的熱愛。她曾說過「假如我幾天不讀書, 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台上的她一如既往地佳句頻出,以至於觀眾感慨董卿到底讀過多少書,這張口就來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其實,《朗讀者》是董卿轉型製作人後的首秀,她潛心一年,打磨了這檔以「朗讀」和「人」為主體的文化節目,而她的初心,正是想打開被遺忘在角落的文學,讓情感以及人生的歷練與文學交融。

在錄製第一場《朗讀者》時,董卿感慨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這檔節目要展現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展示電視節目中人文精神的追求。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上乘的節目離不開精心的策劃,2016年最後一天,《朗讀者》召開策劃會,董卿請來了各路高手,如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著有《一句頂一萬句》的著名作家劉震雲、《南京!南京!》的導演陸川等等,共同為這檔節目出謀劃策。

朗讀,是一個人,一段文,一份情愫。而每期節目的關鍵詞,也讓《朗讀者》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一期是遇見。有撩人心弦的遇見,有歡喜的遇見,有糊塗的遇見,也有決定一生的遇見。遇見美,更是遇見生命中的美好。

最賺足眼淚的莫過於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如今已是96歲的高齡,但在談論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時依舊滔滔不絕,說到動情時刻依舊是熱淚盈眶,每一個眼神中都流淌出智慧的光輝。講起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時,依然露出調皮的笑容;現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別丟掉》,情到動情處,依舊熱淚盈眶;講起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時依舊充滿熱情,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

人活著,都是在創造美和發現美。

正如先生所說「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的存在,都在慢慢地通過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路過一段別人的人生。

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忙忙碌碌,為了生活奔走忙碌,時常忽視了身邊稍縱即逝的美好。

在這個每天用語音和視頻代替著見面的時代,朗讀和書信是帶有感情,帶有溫度的。或許有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讀讀書信,聽聽詩詞,面對面地談談心。

重新做回一個朗讀者,這何曾不是一種對生活平和的喜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朗讀者》?

TAG:朗读者综艺 | 董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