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講是非,沒有情緒,卻讓人感覺到愛的書

前幾天,朋友推薦了一篇關於哈佛通識課程的文章,認為通識教育難在老師稀缺。除學識廣博外,最難得的是要有開放的心態,能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異見。我覺得很有道理。不然和思想品德課有什麼區別?

開放性的培養,應是建立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啟發2015年剛引進的《各種各樣的家:超級家庭大書》,是關於家庭多樣性的繪本。

它開篇就說:「以前,書中大部分的家庭看起來都像這個樣子: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一個小男孩,一個小女孩,一隻狗,還有一隻貓。一般還住在一所有院子的房子里」。可不,現在的書里也還是這樣的。

接著,它按每跨頁一個維度,「講述」了現實生活中,家庭如何多種多樣。家庭成員、房子、學校、、假期、工作、節日、衣服、食物、寵物、業餘愛好、交通工具、感覺......

它真的就是在「講述」哎!它心平氣和地把各種各樣的家庭攤開在我們眼前,不評價。整本書中所用的形容詞不過是些大、小、多、少之類描述性的詞語,幾乎沒有判斷性的。它不解釋貧富差距,它甚至不說「有富有的家庭和貧窮的家庭」,它只說「有些小家庭住在大大的別墅里,有些大家庭住在小小的公寓里。」

它不對特殊家庭做道德判斷,它甚至不說「有同性戀家庭」,它只說「有些孩子有兩個媽媽或者爸爸」。

它不憐憫,它只說「有些人有很多兄弟姐妹。可是有些家庭,成員真的很少,只有兩個人也能組成家庭。」

它不美化,它明明白白告訴孩子,「還有些人,無家可歸。」

當然,它也從孩子的角度提出問題,「有些孩子不肯去上學,他們說:『可是我上過學啦!我昨天去過了』。」

它甚至也沒有鼓勵你面對困難,它只是告訴你,「如果你的爸爸或者媽媽和一個新伴侶住在一起,你可能得在家庭樹上畫一組全新的樹枝。」

這是一本沒有是非,沒有情緒的繪本。然而,它又的的確確在幫助我們學會包容和接納。

「愛」、「勇氣」、「獨立」,這些閃閃發光的字眼,它們共同的基礎是包容,是接納。

所謂「少見多怪"。多少歧視、自卑多少是源於見得太少。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貧窮、富有、單親、幾代同堂、同性父母等等都不是異類,他就會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從而,能夠不設防的去愛,能夠有勇氣追尋更好的生活,更夠不拘泥於偏見而獨立思考。

《各種各樣的家》畫風有童趣。我尤其喜歡那隻「以為自己很重要」的貓(當然啦,不管什麼時候我都喜歡貓)。這本書也可以作為注意力訓練書——尋找這隻躲貓貓的貓。

它的缺點也是「講述」,故事性不強,幼童不容易有興趣。謙謙(第一次讀時接近五歲)倒還喜歡。

--------------------------------------------------------------------------------------------------------------------------------

適度年齡3+

文字作者:瑪麗?霍夫曼,英國暢銷書作家,與世界著名插畫家卡羅琳?賓合作的《奇異恩典》獲得了凱特?格林納威獎入圍獎。瑪麗目前住在牛津郡,和丈夫還有三隻緬甸貓一起生活。

圖畫作者:羅絲?阿斯奎思,畢業於劍橋大學,在英國《衛報》做了20年的漫畫家,在蘭登書屋出版的最暢銷的青少年煩惱系列。

延伸活動

  1. 相關繪本:《媽媽的紅沙發》(單親家庭遭遇困難)、《人》(人類社會)、《我的爸爸叫焦尼》(單親家庭)、《漂亮的小女孩》(有色人種)、《一本關於顏色的黑書》(盲人)。

  2. 父母延伸閱讀:《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是台灣的通識教授)。

  3. 延伸活動:畫家庭樹、帶孩子見識中國的傳統家譜、為家人畫像。

跟隨孩子的閱讀步伐,發現好繪本究竟怎麼好。
推薦閱讀:

學步車對寶寶學步真的有幫助嗎?
想再牽起你的手——當媽以後才會懂
你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麼有趣的對話?
嬰兒髖關節緊,會對寶寶有什麼影響?
學心理學的人養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嗎?

TAG:儿童教育 | 育儿 | 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