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現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 馬鈴薯篇
02-08
王侯將相,分分合合,南征北戰,一統天下,人類的歷史就像最精彩的故事會,有講不完的事迹。 但在讀歷史時,往往有發現歷史的變化與「人」之外的其它因素相關:如氣候變化導致連年農作物失收,才有了起兵造反的農民;如造成北美原住民不堪一擊的不是歐洲的槍炮,而是致命的病毒。 而植物,特別是在從新大陸引入到舊大陸的植物,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和生活結構,從而引導了歷史的變化。這其中重要的植物便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食物 -- 馬鈴薯。要說馬鈴薯的歷史,還要從它的原產地:安第斯山脈開始說起。
推薦閱讀:
原產地
安迪斯山脈位於南美洲西岸,從巴拿馬延綿至智利,貫穿了整個南美洲。整個山脈主要由東西兩部分的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山系組成,兩者之間形成海拔超過3000米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這裡便是野生馬鈴薯的發源地。 野生的馬鈴薯與現在我們的食用馬鈴薯相比,個頭遠遠小於現在的食用馬鈴薯,只有指頭大小。而且作為植物儲存營養的部位,為了避免動物食用,大多數都有苦味和毒素,並不適合食用。另外,馬鈴薯和其它主要食用植物相比(麥、米),含水分太高,非常不便於運輸。但馬鈴薯的極端耐寒以及高產量,著著實實是天然的好口糧,文明的發展需要充足的熱量供給。
chu?o與南美文明 南美最著名的古文明莫過於「印加文明」,它存在於11世紀至16世紀,最高峰時達到千萬級別的人口。這個文明的產生,是因為它找到了如何利用馬鈴薯的方法 – chu?o(馬鈴薯干)。基本做法是這樣的:- 收成之後,選擇較小的馬鈴薯,分散在地面上,並讓它們在晚上零下的溫度的結凍,一般三個晚上
- 在這三個晚上之間的白天,它們會受到陽光的暴晒,而且印加人還會不斷地踩踏馬鈴薯,擠出水分
- 三天後,再在兩個晚上結凍,就完成了chu?o
chu?o的製成品
chu?o的製作讓馬鈴薯脫水,體積只剩下原來的五分之一,不但解決了水分多容易變質的問題,而且還給長途運輸和保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印加王國的廣闊地域和眾多人口,可以說很大部分是建立在chu?o的基礎上的。傳入歐羅巴
1531年,西班牙的皮薩羅入侵南美,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富回到歐洲,有人認為馬鈴薯就是隨著這位南美的侵略者到達歐洲的。
但在南美作為主食的馬鈴薯,在歐洲開始卻不是作為食物,而是觀賞植物所存在。法國的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在宮廷宴會時喜歡裝飾馬鈴薯花。下圖是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接受馬鈴薯花的作品。有了皇后的示範作用,貴族女性也紛紛拿馬鈴薯花作為裝飾。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接受馬鈴薯花
然而除了觀賞的花朵,馬鈴薯卻長期被排除在餐桌之外,各種理由有很多
- 馬鈴薯是可以治癒結核病並有催情功效的要用作物
- 凹凸不平的馬鈴薯表面和當時麻風病患者癥狀類似
- 對澀味產生過敏,引起濕疹
- 前所未有的豐收:馬鈴薯來源於南美高原,原生地溫差極大,到了歐洲後基本沒有「水土不服」,非常適合歐洲的寒冷氣候。一方面讓人們有充足的口糧,另一方面多餘的還能餵養牲畜,提高肉產量,讓普通人都能食用上肉類。
- 預防壞血病:雖然少於柑橘類,但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比普通、梨子等都要高。每到冬季歐洲就會被茫茫白雪覆蓋,不能提供新鮮的蔬菜水果,而馬鈴薯就可以在漫長的冬季提供足夠的維生素C,防止壞血病。
- 在戰爭中保存:歐洲傳統的作物為麥類,既能做麵包也能進行釀酒,但缺點是麥類是地表生長植物,在戰亂不斷的歐洲中意味著很容易被破壞,造成食物短缺。而馬鈴薯由於在地下,即使受到破壞也不至於完全失收,並且馬鈴薯種植非常方便,保證了食物的保存。
推薦閱讀:
※二戰坑之法國的潰敗(2)
※德意志的驕傲——二戰德國鐵十字勳章(下)
※城與邦周年紀|尋找蘇格拉底的旅程
※唐建築和清建築風格是不是有很大差異?
※從法理上講,現在俄羅斯有將克里米亞接納進來的合法途徑嗎?